论文提纲: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时间:2021-03-04 18:32:22 论文提纲 我要投稿

论文提纲: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李白一生追求报国,追求功名,而到头来却落个诗人的名号。可是他的精神却是自由的,所以才创作出了这么多优秀的诗作。

论文提纲: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论文:论李白的自由精神(一)

  摘要: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伟大之不仅仅在于它留给后人的珍贵的诗歌创作,还在于在他的自由精神。由于受诸子百家的影响,李白的思想构成十分复杂,但是自由精神却是其中最耀眼的部分。通过本文笔者将对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以及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进行讨论。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源起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唐朝逐渐走向了顶峰,而在盛唐诗坛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气度,以其无拘束的情怀,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开放的元素。关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不少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构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义者呢?笔者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

  (一)弥漫在诗酒中的自由精神。

  对于李白来说,他在对自由进行理解和把握时,其范围不仅仅是限制在他豪迈且放荡的情感中,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他的醉意诗学当中。李白一生纵情诗酒,自称为“酒中仙”,我们可以从正面和侧理解一点。例如,可以从杜甫的作品《饮中八仙歌》中可见一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大多都是独酌的自由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飞。以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为例,这是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把诗人李白的主观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孤独体验当中,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客观现实的映衬,李白的这种敢于展开无限想象的情怀,正是在他酒酣之时而作的,通过这种酒酣之时的大胆想象,他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之情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可谓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孤独和苦闷之情在旁人看来确实一种相反的效果,通过大胆的想象,却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之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全所未有的畅快,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之感。除此之外,这种酒酣之时的诗歌中还潜藏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这种内敛却又略显舒张的情感,则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李白的自由人生之境界是诗酒共同构筑的,仿佛处于酒酣中的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也只有在这种似醉非醉之中,方能体会到醉后的狂喜之感。

  (二)超脱世俗蕴含在寻找自我之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其自由之精神还体现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于世外的气概。李白生活与盛唐时期,但是官僚的贪腐腐化之气与自己仕途的不得意构成了与这个时代的强烈反差。他的这种只有也显得与盛世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李白生活在一个总的来讲缺乏自由的时代,他又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表达了其自身甚至是整个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有一种不畏惧环境的强烈压抑仍然毫无保留的展示自由欲望不甘于妥协的气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种精神的真是写照。

  李白的伟大不在于其功名显赫,而在于他敢以一介布衣之身而藐视名声显赫的权贵,肆无忌惮地以自身追求的自由主义嘲笑森严的等级秩序,大胆批判腐朽的政治现象。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从稍显含蓄的“不屈己、不干人”,如“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到之后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豪言壮语可看出一方面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对平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伴随着生活实践愈来愈强烈。

  (三)在寄情山水中获得的自由精神。

  李白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是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自称“青莲居士”。据考证李白25岁离川,漫游各地,体验了各种生活;经朋友推荐,42岁时曾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由于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受到诋毁,三年后被排挤出京,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之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晚年漂泊困苦,在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病逝。

  李白的人生之路,尤其是政治仕途可谓曲折,但是却一直怀着强烈的报国情怀,即使是其隐居之后这种情怀依旧存在。 “一生好入名山游”,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于李白来讲,山水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寄托,正是由于此,在李白的理想受到阻碍的时候,他还能够豪迈的把精神寄托放在名山之上,在名山名水中来获得自由的精神隐居。

  不仅如此,在对自由精神进行表达时,李白巧妙的借助于跌宕起伏的古体诗作为载体将这一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当中,更是把李白的这一特点详尽的体现出来。诗人采用了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带有神秘特色并且又是充满自由的梦境。

  二、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

  (一)大胆创新的诗歌主体成为李白自由精神的有力载体

  李白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能按自己的意愿开展,以表现自我为依据,打破传统的风格,在尝试各种主题的基础之上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加工,有一种脱俗之感,也正是他的这种大胆的创作风格使“自由精神”成为其诗歌的一枚标签,也使得李白的诗作成为承载他的自由思想,表达他的自由主张的重要阵地。

  (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构筑了李白对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

  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并不是天生具备的,他与其他一般人士一样在统一皇权帝制下都渴求进身,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而来的理想诉求。但是他自身的孤傲与放荡不羁使得他对对功名的这种期望显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他的自由精神世界中流露出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李白迫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之后转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的写照。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当然就李白的自由精神而言,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否认,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不加思考的全盘肯定。李白对道家对道家和道教的思想的吸收只有一部分,如果脱离他强烈的理想欲求与现实的反差,那这种自由精神也未必就会在他身得以诠释。

  总之,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产生缘由。而这些既与其大胆的诗歌创作手法、不拘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有不可割舍的渊源由借此得以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黄英.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年版.

  论文:论李白的自由精神(二)

  摘要: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伟大之不仅仅在于它留给后人的珍贵的诗歌创作,还在于在他的自由精神。由于受诸子百家的影响,李白的思想构成十分复杂,但是自由精神却是其中最耀眼的部分。通过本文笔者将对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以及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进行讨论。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发展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唐朝逐渐走向了顶峰,而在盛唐诗坛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气度,以其无拘束的情怀,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开放的元素。关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不少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构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义者呢?笔者将分别进行探讨。

  第一章:李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篇

  (一)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 人的性格形成,和他的身世、经历、学问相关,李白的复杂人生促进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相反,人的性格也推进着人的生活轨迹,

  决定着他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结局。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朽,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二)李白的主导思想及发展

  要说李白和他的诗歌,首先不得不说他的经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咸纪人。我想这些大家都知道,但鲜少有人知道李白的出生地。他的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李白便出生在那里,那末碎叶在哪里呢?其实,遂也就是今日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和图托克马克附近,也许因为李白从小接触番邦文化的关系,他自小就有“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胸怀大志,并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自许。“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然而我们也要知道,李白后来是做管了,本以为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但翰林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文职官位又怎能纳的下李白的雄才大略呢?是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李白离开了,只因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不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坚信,所以他离开了。

  但是,平淡的生活并未磨平他的棱角和壮志,即使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伤,但仍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奔涌的豪情。

  安使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麟幕府,以为又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句。而当永王军队被灭后,李白也受牵连而入狱,后流放夜廊途中遇赦,

  从此便无甚作为,但人老心不老的李白直到六十一岁仍请求从军入幕。李白的一生一波三折,但它却是一位积极的不受拘束,自由的浪漫主义大师,他不但接受了儒家思想要“济苍生”,”安社稷”,追求功名,又融入了道家思想,不屑富贵,粪土王侯。所以如此矛盾的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诗歌,也造就了他苦难的一生。

  第二章:李白的政治抱负及失意篇

  (一)游侠诗歌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一生的思想极其复杂,其中以节义为本的人格崇拜,对自由平等观念的赞赏,对报国精神的认同等为主体的游侠精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深深地影响了李白的性格与心理,并且对李白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其诗歌成为盛唐诗歌典范和盛唐气象表现载体的重要原因,集中体现了盛唐气象。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

  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

  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二)女性题材诗歌中的自由精神;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他创作的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反映他;的抒写,同时也渐增加了揭露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和安史;1、深情的思妇;李白有相当数量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他常借夫妇

  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

  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二)女性题材诗歌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反映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从中表现了李白关心妇女命运的可贵探索和他的鲜明的爱情观,具有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他从这些妇女题材诗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心情,借女性来宣泄自己自由、放荡不羁的心情。

  他创作的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反映他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呈现出悲凄、哀愁的基调。李白既是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骑士,又是盛唐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他的报国理想在供奉翰林三年的时间里,现实无情地将它粉碎了。离开长安后,诗人心情非常苦闷,但诗人依然关心国事,他的诗作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讴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郊游生活

  的抒写,同时也渐增加了揭露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和安史叛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容。诗作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浓烈,时而淡远,时而恬静,时而雄放。他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纯熟优良的技巧。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中,不少篇目抒情写意,各尽其妙,乡情闺怨,小曲民歌,都能随意抒写,纤细入微。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反映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从中表现了李白关心妇女命运的可贵探索和他的鲜明的爱情观,具有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这些诗歌就其艺术成就来说,也同他的歌唱理想,反映现实名篇一样受人喜爱,描写细致,刻画动人,异彩纷呈,达到了词浅意深的高度的艺术境界。总体而言,思妇、商妇诗和弃妇诗呈现悲凄、哀愁的基调;歌唱爱情的诗作则热情奔放,从中反映盛唐社会妇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借男女爱情抒身世之慨的诗歌则寄慨遥深,意味绵长而曲折。本文拟从多种人物形象方面,对李白女性形象的诗歌作一粗浅的探讨。

  1、深情的思妇

  李白有相当数量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他常借夫妇离别及风雪云草之景,抒发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从中反映盛唐社会现实内容。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统治阶级整军习武,为国立功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一种光荣感很自然地从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但至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轻起边战,百姓则苦不堪言。由此而产生相当数目的闺怨诗。

  与《子夜吴歌》相比,《乌夜啼》更添相忆的悲苦。太阳下山,城边暗淡,群鸦归栖,远在天涯的征夫何时能回呢?可怜她徘徊窗下,凭目遥望,心头泛起刻骨铭心的思夫之痛。往日恩爱,此守孤独,怎么不让她“停梭帐然”,泪倾如雨呢?《长相思》的女子,她用弹琴奏瑟来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她期望自己的一片心化作春风飘到良人那去。她朝思暮想,昔日楚楚可爱的“横波目”,今日只能流泪不止了。她终日以泪洗面,愁煎百虑,这在当时社会里不知有多少这样可怜的女子!

  2、孤寂的商妇

  商妇生活也同思妇题材一样在李白女性题材中占突出地位,其中当推《长干行》和《江夏行》为代表。《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中记载:“唐世盐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大,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兼以李白常“混游渔商”(太白自语),其创作此类题材的诗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长干行》是一篇商妇怀远的名作。诗人在叙事之中极为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景联缀成为完整的艺术整体。描写初婚情景,笔触细腻,女主人由“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少女羞涩而为婚后的炽热爱恋。丈夫经商远行,她为丈夫路途艰险而担惊受怕。诗人以“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这些写景语句,抒写少妇饱受刻骨相思的煎熬,感叹

  岁月流逝,红颜憔悴。她急盼夫归,希望丈夫回来前来个信,她就是去七百里远的长风沙接他,也不会觉得路远。诗中的女子感情温柔、细腻,婉转而缠绵,,刻画生动而完整。所以《唐宋诗醇》称赞说:”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中流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

  3、幽怨的宫女

  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也是李白女性形象诗歌的一大内容。在《玉阶怨》诗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人着力描写了一个幽闭深宫的妇女的苦闷。全诗抓住宫女的神态和动作。表现深宫女子希望君王垂幸而绝望已极的痛苦。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水晶帘,则羊车之绝望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这种以抒情之笔状人的表现手法,使诗境含蓄,耐人寻味。在《长门怨》二首中: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两首同是表现宫人愁怨的主题,但前首是通篇写景,不见人物,人物如在画外,呼之欲出。“挂”字,“流”字均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可见宫女的处境。宫女风月起愁,月光满地,遍地是愁,使人不必见人即觉宫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了。第二首则侧重于言情,以我观物,缘情写景。可怜的宫女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她已记不得人间还有春天了,住的房子里尘土萧瑟。从季节环境上描写宫女的感受,再又以对月光的感受以见其深愁之苦。

  由此可见,李白是以悲悯笔调抒写这些在人间地狱深宫中过着凄凉孤寂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的,对腐朽的封建妃嫔制度不啻是一个强烈的抨击。诗人站在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立场上,关注她们,抒写她们的生活,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唐代也有不少作家以宫怨生活为题材,李白是这方面写得卓有特色的一个。

  4、借以抒发感情的“美人”

  李白也有一些诗中借“美人”来抒寄他个人身世和和家国之事的感慨。《远别离》中,他通过娥皇、女英与舜的爱情故事,表现自己对政治危机的忧念。“欲言则惧祸及已,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物借指耳。”而在《长相思》中,李白也是借思念“美人”来表达他离开长安后对朝廷的怀念,说明诗人虽离开了朝廷,但仍记挂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希望又能“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国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感到前路茫茫,“孤灯不明愁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对他而言已是“如花隔云端”了。

  (三)山水题材诗歌中的自由精神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李白描写自然山水,善于描写大自然的形象美,特别是善于描写雄、壮、险、奇、幽、旷的美景。

  (1)表现壮美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表现壮美的很多,如对黄河的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他笔下的长江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其一》“吹倒山”,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他登上庐山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其二》前两句写到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从远处看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后两句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诗人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首诗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了庐山的壮美,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2)表现险峻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表现壮美险峻的诗篇大多描写到山势陡峭、险峻,道路充满危险,使人惊心动魄。它即使人害怕,又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征服艰险的决心,在征服艰险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中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带来美的享受。李白山水诗的代表作《蜀道难》就是表现巴山蜀水的壮美和雄奇、险峻的,诗中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人一咏三叹,把蜀道之险表现的淋漓尽致。

  (3)表现的旷美的诗篇

  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

  (4)表现清幽的诗篇

  “隐逸”这在封建文人身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隐居在隐蔽的半封闭状态的山谷或密林之中,享受一种安定、静谧的生活。“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描绘了一种清幽、幽静的生活环境。

  【结语】

  李白是一个千年的诗人。他博览群书,兼采百家之精华,终生高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颠沛流离的命运轮回中,始终不改变对生活的炙热爱恋。他运用多种诗体,如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积极地讴歌祖国美好的山河,寄托雄心壮志,表现自我在时代实践中的感想。

  他的作品感情浓烈,气势恢宏,无拘无束,充满了理想色彩和热烈的主观抒情。本文只是结合李白的生命轨迹,对李白的精神世界做一点探究,有诸多不到之处,希望各位指正。

  1、黄英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王琦 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年版

  3、袁行霈 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葛晓音 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罗宗强: 《李白神仙道教信仰》一文,《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月版

  6、蘅塘退士(清)选编《唐诗三百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5

【论文提纲:论李白的自由精神】相关文章: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论文提纲08-24

税收论文的提纲06-16

审计的论文提纲09-06

学士的论文提纲12-09

论文提纲的例子11-13

雅戈尔论文提纲08-14

论文 访谈提纲08-14

《边城》论文提纲04-20

投资论文提纲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