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

时间:2022-04-08 11:34:35 论文提纲 我要投稿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父母分离或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三岁左右的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来到幼儿园,情绪会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无语等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新学年开学,适龄幼儿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很多的文章都是降低分离焦虑的措施,而这些分离焦虑的措施有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于是本研究选择广州市某示范幼儿园的一个新生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6周的在园跟踪观察,记录其分离焦虑表现,并运用访谈法对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影响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资料和观察记录的整理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特点:一是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表现以大声哭、哭泣、喊着要爸爸妈妈为主,其次为依恋老师和依恋自带物,哭闹、默坐、不正常午睡甚至不午睡、不正常进餐、重复句子如"我要爸爸妈妈"和独自游戏属于个别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二是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放假后的早晨入园、午餐及午睡时间前后,傍晚离园之前也有个别幼儿表现出较严重的分离焦虑;三是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表现在性别上有所差异,女孩出现分离焦虑的比例高于男孩且大多以较强烈的形式表达。

  本研究对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实表现的细致观察,同时对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与提升,得出一般的规律性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建议,通过研究降低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措施的有效性,让家长以及一线老师可以参考,也为我们即将毕业而进入幼儿园的老师提供一些建议,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分离焦虑 新入园 有效性

  Abstract

  Separation anxiety is one kind of anxieties, it is the children's response to their separation with their parents, the ones who they love and depend on, or it appears at the time when their attachment was under threat. It's an emotion which develops when the children are being changed from natural man to people of society. When the Children about three years old leave the family and their parents to the kindergarten ,their emotion would be unsteady and most of them demonstrate such reactions as refusal to sleep, refuse to eat , refuse to go to the kindergarten, cry all the time, reject others to approach, and stay alone and so on , all these call separation anxiety. The children of their right age leave their parents and the family to enter the kindergart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term,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ir socialization, but for facing the long and direct separation with their parents, the children are undergoing the pain of separation anxiety. Although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has the same with anxiety, it stil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ception class from one kindergarten in Guangzhou city as study obje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 the author observed the children of the reception class for 30 days and recorded the children's behavior .Carried out interviews on the children,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Through 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researcher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The separ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indications: first, loud cry and weep are appeared the most, attaching teachers and their own things are other main form of chi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sitting silently, cry and scream and so on just belong to individual; second,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morning and the time for lunch and siesta, only a few were extremely anxious before leaving the kindergarten in the evening; third, it shows difference in the sex, the girls are more anxious than the boys and they generally express their separation anxiety by strong forms; fourth,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age,the younger groups' separation anxiety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e older groups'.

  The research not only has particular observation, but also generalize and analyze the phenomenon deeply. By the end, it proposes some effectual sugges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From the research we know the useful ways to loosen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children and that may support us new teachers and the paren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and it will improve our abilities.

  Key words: Separation Anxiety, in the Passing Phase , use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为相对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其中"健康"领域"目标"的第一条为"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内容与要求"的第一、二、五条分别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指导要点"的前两条则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安定、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特别将"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单独提出,都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对幼儿健康发展的更为全面和深层的解读,尤其体现了对初入园小班幼儿安定情绪、适应环境的关注。

  每年九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睡等,有的孩子还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活动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的方式发泄,这些就是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新学期开学之初,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大部分都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有较严重的分离焦虑。在这一时期里,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情绪、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便成为这一时期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涉及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幼儿园工作开展关注的难点之一。幼儿园在新生入园前后都会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来缓解小班新生的分离焦虑,使幼儿园的工作得以比较顺利的开展。然而,各种各样的措施,哪些才是缓解分离焦虑的有效的措施呢?这是我想探究的,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需要的。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与之联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焦虑研究、亲子依恋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等等,以"分离焦虑"字样出现的研究,既有医学界病态分离焦虑症的研究,也有教育界教育对策的研究。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较全面地阐述了依恋与分离焦虑的关系……一项理论的完善要建立在众多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为有关分离焦虑理论的完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分离焦虑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减少其不利的影响。

  (二)现实意义

  "我要妈妈!""我要爸爸!"一阵阵的哭闹声不绝于耳,这是我每次回家后看到小外甥与姐姐或者姐夫分开时表现出来的。在我去幼儿园见习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的幼儿哭着冲出教室门口要去找妈妈,有的幼儿则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这是每年九月份幼儿园开学之初小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次看到这些现象我都希望能为这些幼儿做些事情来帮助他们平静下来,这促使我更加关注这一问题。这一时期出现的分离焦虑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得到缓解,使幼儿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顺利过渡。尽管如此,也曾有幼儿因为新入园分离焦虑过重而缺失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案例,于是我就在思考: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受哪些?素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最有效的?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一系列的疑问及不解让我选择了以探讨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问题有效性措施作为我的研究内容,从现象开始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研究这一问题是给幼儿园制定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和策略参考。在幼儿园或家庭实际的操作中,都将幼儿的分离焦虑作为一种有害心理问题来加以防止,一是有利于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可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而较少考虑到分离焦虑本身对幼儿的影响及意义。希望本研究使实践中的教师及家长相对较全面的而细致地认识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从而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1.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

  1)有关分离焦虑内涵的研究

  凯根等 (1978)认为,分离焦虑指的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分离时所产生的适当的忧伤,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是6个月到20个月婴儿的典型行为,其高峰期一般在13月龄到20月龄之间,在其他年龄阶段也有所表现 。鲍尔比也指出,分离焦虑是儿童对失落的恐惧与害怕,儿童将与依恋对象的分离解释为一种生存威胁,进而产生分离焦虑 。我国学者陈鹤琴认为,分离焦虑是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而使自尊心受损时,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而又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 。此类观点认为,分离焦虑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如果儿童面对分离时的情绪和行为反映超出了适度的水平,就会成为分离焦虑症。依照 DSM-IV的界定,分离焦虑症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 。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逃避行为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是其主要症状 ( Eisen,et al 2001)。此类观点是从神经症角度分析,认为分离焦虑是一种焦虑障碍。

  2)有关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

  ① 与主要抚养者的分离

  鲍尔毕将分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庭环境中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短暂分离,另一种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被迫分离。婴儿与父母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

  "大量研究表明,导致儿童痛苦的第一个诱因是与亲近的人的分离;第二个原因是失败;第三是遗弃,暂时或永久的,生理的或心理的遗弃都会引起悲痛。"

  "Campbell在对发展性焦虑研究进行回顾后提出在生存过程中产生分离的条件是一个重要变量。引起焦虑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即儿童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间接分离(mitigated),即儿童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

  ② 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认为人的一生中,人格发展要经过八个发展阶段或矛盾冲突阶段(Erikson,1950)。他假定人格发展是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解决遇到的冲突或危机的能力相一致的。这八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是:信任对不信任。艾里克森认为,人需要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可预测感,这样就能够产生信任,不会害怕,这是发展自我认同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如果我们向外探索,想要驾御周围的环境,那么就要在环境中感觉到安全。在亲人离开后,婴幼儿哭的时候,他的照看者如果很亲切地对待他,使他受到很好的照顾,感受到安全,他就会发展信任感。

  3)有关影响分离焦虑因素的研究

  ① 家庭养育特征

  Ainswoth (1961,1971)等人认为:婴儿的依恋特征和依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研究者对26个家庭进行了长期观察,并按母亲的养育特征划分为4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性;接纳性--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研究发现:儿童的依恋特点对应于母亲的养育特点。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均有较高的得分,这些母亲倾向于鼓励儿童探索,对孩子敏感,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拒绝、缺乏耐心、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拒绝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干预和忽视,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另有学者(Clark&Sterwart,1981)将母亲的养育特征分为反应性、积极情感表达和社会性刺激3个维度。反应性包括对儿童哭、叫喊、语言的反应的比例;积极情感表达包括有感情的接触、鼓励说话、表扬等;社会性刺激包括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说话及模仿婴儿的频度。结果表明: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在3个维度得分都比较低,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母亲均有较高得分。这结果印证了Ainswoth的观点。

  ② 儿童自身因素

  "一项追踪研究(Kagan,1991)发现,一些婴儿天生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易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者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时间较晚。而另有一些婴儿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Kagan认为: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研究表明(Clakins&Fox,1992):在24个月的婴儿中,反抗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抑制性,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非抑制性,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两方面比较适中。"

  "Hinde指出,人类婴儿拥有对环境的具体"调节权"。由于儿童积极把握环境,从而减少了分离焦虑;并且儿童通过追随母亲和积极接近他人来控制与安全基础距离。由于母亲的暂时分开,当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就通过寻找可靠的安全基础来调节分离忧虑,以致于最终达到降低对分离的焦虑。"

  4)有关缓解分离焦虑的研究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的一个宗旨就是认为情绪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曾举例说:"……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虽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学说把情绪与外在的表情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和验证。我们常说"越哭越伤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会伤心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当幼儿停止了哭闹的生理行为,幼儿不愉快的情绪才会慢慢平息。

  "伊扎德在研究儿童的游戏与情绪之后认为,儿童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他进一步假设游戏在整合情绪的各个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发展上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

  2.有关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

  1)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

  ① 心理原因

  根据依恋理论,幼儿自出生后即与父母或第一监护人形成一种亲密持久的依恋关系。依恋形成后,幼儿对依恋对象的分离会表现出分离焦虑。一般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越严重。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是不安全感和害怕感。这种动因是否发生作用,关键在于依恋对象是否离开。依恋对象的离开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幼儿的思维发生"倒退"。弗洛伊德认为幼儿在困境中会表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即为"倒退"。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依恋对象离开可能不再回来,再也看不见了。此时,幼儿会伴随苦恼、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可观察的倒退行为。

  ② 家园生活环境的差异

  第一,幼儿离开熟悉的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幼儿的交往对象也由原来少数且朝夕相处的养育者转向从未见过的老师和众多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变大,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家里,他们是关注的焦点,父母家人对其千依百顺;在幼儿园幼儿却要学会与老师、与其他幼儿交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分享,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第二,幼儿在家的生活是宽松的,没有秩序和纪律的约束。而幼儿园为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常规要求,如:独立进餐、按时午睡、学会分享、轮流、等待等。此外,自理能力差也容易使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到紧张、焦虑。如:不能独立进餐、不会穿衣鞋,大小便不会自理等。幼儿不敢请教师或其他别的幼儿帮忙,一旦遇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便陷入困境而引起对幼儿园的排斥,更加依恋家人和熟悉的环境。

  2)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分离焦虑的因素在幼儿新入园阶段主要体现在:

  ① 家庭的人际交往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比较开放,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这样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他用于适应的图式就相对较多,应对新环境时,大多的适应内容通过已有图式进行同化就能解决,需要通过调节才能适应的内容的比例就相对少,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在相对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② 教师自身特征

  "首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指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基础是对师生互动性质的认识、对建立依恋关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在适应期上显得尤其重要。近来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对教师的教育认知水平与教育行为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教育效果与儿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入园适应期,教师较高水平的教育监控能力,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职业理性,既?对入园适应本身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教育策略上的准备,也能在适应期过程中,防止情境性的职业理性缺失。"

  3)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观察研究

  早在1932年,瓦西布恩(Washburn)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记录了从18个月到4.5岁儿童每天入园后15分钟的社会行为。随后,吉尔席而德和范特(Jersild and Fite,1939),海尼克(Heinicke,1956),雷耶(Raph,1968)等人也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总的看来,这个阶段的研究都证明入园初期儿童的行为变化较大,入园经验对"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发展有帮助等。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分离焦虑可以引起幼儿的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分离焦虑对儿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儿童常出现睡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

  我国一线的幼儿教师也对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进行了观察记录研究。一是对幼儿分离焦虑表现的观察总结,概括起来包括:哭闹不止、默坐、独自游戏、念叨回家等等;二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个案观察研究。一部分老师,对分离焦虑问题较为严重、入园适应较为困难的幼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与这些幼儿的家长也作了特别的沟通。这类教师将这些幼儿每日的在园状况记录下来,经过自己的反思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进行教育干预。

  4)幼儿园采取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策略的研究

  帮助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缓解分离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幼儿园新学年开始之初的重要工作。针对缓解幼儿分离焦虑这一问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不断尝试采取新的措施。

  通过文献的整理,可以知道幼儿园、教师、家长主要采用以下措施来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① 幼儿园方面主要包括:a.预入园制度。这种制度是给已报名的幼儿家长发放入园证,让他们在幼儿尚未正式入园之前,时不时带幼儿来园参观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及老师,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和好奇之心。b.家访制度。家访时间往往选择家长和幼儿都空闲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家长详谈,了解幼儿的特点、生活习惯、成长经历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幼儿玩耍,让幼儿充分与教师接触,减少陌生感。c.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了减少幼儿因为自理能力差的原因而产生分离焦虑,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之前应加强其自理能力的训练。d.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迈出了从个体到社会的重要一步。然而,面对众多新的、陌生的面孔,怎样和其他幼儿交往,怎样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愿,都是新入园幼儿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入园前幼儿园会建议家长在家里先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让幼儿提前了解在幼儿园的情况。e.弹性入园制度。部分幼儿园允许个别幼儿不严格按照幼儿园统一的入园离园时间上幼儿园,可以晚些来园,提前些离园,主要是想保持幼儿的情绪安定。f.注重幼儿园环境创设。为了使新入园的幼儿喜欢幼儿园,不至于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太陌生,一些幼儿园注意创设色彩丰富、内容充实的环境,有些幼儿园还尝试创设家庭式环境。

  ② 教师方面包括:a.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智力发展还处于稚嫩期,活泼、好动的同时,注意力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常常会走神,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想起父母,所以我们会通过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暂时忘记父母,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游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幼儿刚到幼儿园时,教师会让父母尽快离开,先让孩子玩一下游戏,同时在新学期之初也会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b.关爱引导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孩子经常会缠着对他好的人,认为这个人特别亲切,并且对其产生一定的信任感,所以教师在一开始要有耐心,有信心,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感,才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托给幼儿园。对于经常闹脾气的孩子,老师们并不是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是很懂得孩子的心理。当孩子知道哭闹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学会了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所以我们都会在孩子哭闹了,冷静过后才对他进行安抚,拥抱呵护,让他的情绪尽快稳定下来,继续融入群体中。c.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在开学初,教师们会组织更多的音乐活动,同时也会采用音乐来训练孩子的习惯,孩子们会根据音乐判断此时应该做什么事了,有些音乐是欢快的,孩子们会听到后兴趣高昂,有些音乐是安静的,孩子们就会稳定情绪,研究发现,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孩子们的分离焦虑。 d.采用互动的方法,让幼儿与同伴、教师和周围环境通过动作、语言、图像、符号、作品等方式形成的对话、合作、协调与分享。e.创设温馨而又充满童趣的环境。温馨、舒适、亲切的家庭式环境能有效缓解幼儿的焦虑和不安,而充满童趣的环境布置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将幼儿的照片、喜欢的卡通形象做成教室墙饰的一部分,或是将幼儿其它熟悉或喜爱的玩具、物品放到区角,让幼儿在教室中找到熟悉感和归属感。f.多和家长沟通,特别是和分离焦虑严重的小孩的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让家长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家长在家里也要经常对孩子说"孩子长大了,应该上幼儿园了",一起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g.多鼓励、多表扬、多启发。幼儿有一点进步,老师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上幼儿园没哭、把自己的早点吃完了、主动向老师问好了、给爸爸妈妈说再见了等等,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可以采取奖励小红花,分发糖果的方式,增添儿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教师多一份鼓励,幼儿就多一份自信,在鼓励和自信中幼儿就会一天天成长!

  ③ 家长方面包括:a.和孩子一同熟悉幼儿园,了解已入园幼儿的生活。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应当带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让幼儿慢慢产生对幼儿园的好感以及对幼儿园里孩子的羡慕之情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b.调整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入园前应该使其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要由着幼儿,饮食方面一日三餐争取做到荤素搭配,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各种食物。平时生活中每天让幼儿有一定的独处时间或是在家中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不在家长视线之内的活动空间(保证幼儿的安全,家长可不时地偷偷观察到的地方)以培养其独立性。c.经常带孩子外出接触人和新事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经常带孩子外出接触陌生的人和事,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d.加强语言能力训练,教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幼儿入园以及今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家长在生活中、与孩子的游戏中或讲故事时、外出游玩时随时都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经常与其交流,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为什么",经常鼓励孩子,这样入园后孩子有了什么需求就可以大胆地和老师说而不是不知道怎样说或不敢说,无形中就减轻了孩子的分离焦虑。e.尽早入园,坚持接送,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的家长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少数幼儿由于父母的一时不忍心,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导致每次来园都哭闹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也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帮助幼儿迅速融入集体生活。f.适时分离,莫要徘徊。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一见孩子哭闹,就赶忙抱抱孩子、哄哄孩子,然后孩子就好了,再要走,孩子就又哭闹,家长欲走又止,或者总是在窗外徘徊,一不小心被孩子看到,孩子又哭闹不停,正确的做法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告诉孩子下班后来接他,不要犹豫也不能徘徊,马上离开幼儿园,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g.消除自身的分离焦虑。孩子入园不仅孩子存在分离焦虑,家长自身也存在分离焦虑,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哭没哭、吃没吃饱等等,其实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表现,做好家园合作,轻松对待孩子入园,我们要用自己好的心态去给孩子示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前人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分离焦虑的研究多是以未入园的婴儿为研究对象,也有以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新入园幼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主要是幼儿园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措施以及教师个人采取策略的总结,而且很多都是理论性的。

  第二,虽然也有采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但是观察的只是表面的,很少分离实际上采用的措施的有效性的程度,而且影响因素也是长期的,很少是直接的因素。

  第三,很多缓解分离焦虑的文章都只是从某一方面,而很少是从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三个角度一起来分析,并且关于有效性的措施的研究较为少见。

  所以,本文将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把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措施分为教师、家长和幼儿园三个维度,看看实际当中教师、家长和幼儿园采用什么具体措施来缓解幼儿园的分离焦虑。

  三、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分离焦虑

  对已有"分离焦虑"的分析--主要是与父母分离或与所爱和依恋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出一系列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结合本人在以往实践中的观察及本研究开始时对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预观察,发现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这些恐惧、紧张、不安情绪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为了便于本研究的进行,本文将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具体的言行进行细化的描述,分为以下几种:大声哭、独自游戏、抽泣、不正常早餐、不正常午睡、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重复句子、不肯喝水、不正常午餐。

  2.有效性

  有效性,指完成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本文的有效性指的是采用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措施能否达到缓解分离焦虑的效果,幼儿能否因为所采用的措施融入到集体当中。

  四、研究思路

  本论文先文献综述再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从分离焦虑、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分离焦虑的产生因素等方面入手,对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了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观察研究、缓解分离焦虑的措施的研究等等,把现有的降低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措施分成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三个维度,整理出现有的措施;接着利用观察法观察实际当中在幼儿园里幼儿分离焦虑的特点以及教师怎样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以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呈现什么样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缓解分离焦虑的措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然后通过访谈法来了解家长幼儿在家里的基本情况和家长在与幼儿分离的时候幼儿出现哭闹等场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家长在家里是否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来剖析家长和老师是怎样一起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的,让大家可以清晰地理解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

  五、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方法的设计

  ① 观察程序的设计

  选择的观察方式为时间抽样法。首先根据文献分析和已有的经验把分离焦虑分为大声哭、独自游戏、抽泣、不正常吃早餐、不正常午睡或不午睡、不肯喝水、不正常吃午餐、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重复句子、默坐等,记录幼儿在一天里发生的行为。从早上 7:30 幼儿入园开始至傍晚5:00 幼儿离园结束,除幼儿午睡睡熟后的时段外,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跟踪观察。

  ② 观察记录用纸的设计

  观察分离焦虑行为纪录时间:

  姓名大声哭独自游戏抽泣不正常进早餐不正常午睡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重复句子默坐不肯喝水不正常吃午餐

  幼儿xxxx

  幼儿xxxx

  幼儿xxxx

  幼儿xxxx

  幼儿xxxx

  2)观察地点、观察时间及观察对象

  观察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某示范性的幼儿园

  观察时间:9月10日-11月2日,每周一到周五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选择一个小班作为观察对象,本班共23人,其中男孩14人,女孩9人,年龄在2岁11个月到3岁9个月之间,其中有2名男孩与2名女孩之前上过托班。

  (二)访谈法

  本研究中访谈法的运用主要是对观察到的一些行为和现象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并为幼儿分离焦虑个案法的具体描述分析收集资料。

  1)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是根据教师在幼儿入园之前在分离焦虑问题上与家长有哪些沟通、以往工作经验里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些表现及持续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以及效果如何等问题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也要向老师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

  2)对家长的访谈。主要是在对分离焦虑情况较严重的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及其家庭的一些情况,了解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等等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并且了解实际过程中哪些措施才是有效的,为个案的分析收集材料。

  3)访谈过程

  根据访谈提纲询问家长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结果显示幼儿的分离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家长的引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互动在一定的基础上反应了措施的有效性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帮助分离焦虑严重的小孩,才能让小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更快喜欢上幼儿园的环境。

  (三)案例分析法

  主要是通过本班一个分离焦虑很严重的小孩诺诺来分析降低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上,教师和家长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幼儿是否会因为教师和家长采取的措施而喜欢上幼儿园的环境,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案例:幼儿诺诺

  ① 幼儿基本情况:诺诺,女,2009年出生,独生子女。

  ② 诺诺进入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表现举例:

  例1"我要回家"

  "我要爸爸妈妈""我要回家"接下来就是一阵哭声……诺诺是班里哭得最厉害的孩子,从早上入园和家长分开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哭。为了安抚她,教师拿了一些玩具给她玩,而她则把玩具推到桌子中央,说:"我不要。"自顾自地继续哭着。即使到了用餐的时候她的哭声也不曾停止过,一天当中,无论是室内的活动还是户外的活动,无论是用餐还是睡觉时,都可以看到她哭泣的面庞,而她也是从来都是一个人坐着,不参加任何的活动,很多时候还一直哭着要找自己的书包回家,眼睛总是红肿着的,并时不时地来一句"我?回家!"或"我要爸爸!",只有到了看到来接她的家长的那一刻,她的嘴角才露出一丝笑意……

  例2她哭着不要换衣服

  户外活动结束后,很多小孩都是大汗淋漓,这个时候该是换衣服的时候了,诺诺还是一直大声哭泣,哭到衣服都是汗水了,于是我们就应该帮小孩子换衣服了,但是诺诺却哭着说不要换衣服,老师们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换衣服,不能总是顺着她的意思,所以两个老师硬拉着一起帮诺诺换衣服,可是换衣服后她哭得更大声了,还要自己把衣服脱掉,后来老师们只好对她凶一点,让她乖乖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但是她还是一直在哭泣。

  例3她哭着不要喝水、不要上厕所、即使尿湿了也不肯换衣服

  诺诺每天回来班里,都要一直哭着,要不就是走到门那里想一个人跑出去,于是老师只好把教师的门关着,不让她出去。每次到了上厕所洗手以及喝水的时间,她都是一个人,甚至我们的一个老师也要一直陪着她她才不会哭,不然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听到她的声音。记得有一次,我对她说:"宝宝该去喝水了,不喝水的宝宝会生病的。"于是她就肯让我喂她喝水了,那一天她也好了很多,但是就是不肯去上厕所,于是不小心就尿湿了裤子,等到爸爸妈妈来接小孩子的时间,我们检查小孩子的衣服才发现她尿湿了裤子,要帮她换衣服,她就是不肯让我们脱了她的衣服,还说:"不要换衣服,不要换衣服,换衣服妈妈就知道我尿裤子了。"最后三个老师一起才帮她换好衣服,可是换完后她就哭个不停了,还要扔掉自己的衣服,只有等到爸爸妈妈过来的时候才停止,才和老师们说再见。

  例4她哭着不午睡

  正值午睡时间,小班寝室里传出的哭声也渐渐的少了,整个幼儿园都显得非常的安静。突然,一阵大哭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安静,接下来是教师安慰的声音,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那个哭声一直没有停下来。没过一会儿就见我们班的教师 M 抱着诺诺,"整个班的小朋友都被你吵醒了!"教师 M 一边说着一边把这个幼儿抱进了教室里坐着。教室里,诺诺已经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大声地哭着要爸爸妈妈,教师 M 则坐在椅子上看着她不出声,一会儿,女孩子见闹也没有用就坐在凳子上,但是就是一定不要在床上躺着。见到这个幼儿已经渐渐安静下来,教师 M 就对她说:"爸爸妈妈去上班了,要等小朋友睡醒吃完午点后才来接你回家,你要乖乖地。"诺诺又哭着嘟囔着"爸爸妈妈不上班。"教师M看到这种情况,就说:"现在你看其他小朋友们好困了都乖乖在睡觉,诺诺不睡觉就算了,可是你哭就会吵醒其他小朋友的,诺诺本来就是很乖的一个女孩子。"说完诺诺就不哭了,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小朋友睡觉,即使她已经在打瞌睡了,问她要不要睡觉的时候她都是很倔强的回答说:"我不困,我不用睡觉,宝宝是不用睡觉的。"听到后老师们都笑了,也暂时顺着她的意思。

  例5她坐在凳子上看别人做游戏

  入园第二个星期了,班上的幼儿都已经很少哭了,开始渐渐地融入了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诺诺没有其他幼儿适应得那么好,总是在哭,不过已不象第一个星期那样长时间的大声哭,只是在早上与家长分离时会哭的厉害一些,其他时候多是偶尔抽泣一下,只是诺诺依然不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看,现在是教学活动时间,幼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玩着开小火车的游戏,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而此刻的诺诺正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自己的衣服,眼睛红红地看着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老师走过来把她拉进小朋友当中一起做游戏,然而诺诺又自己走回自己的椅子旁坐下……

  (四)研究问题陈述

  1.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2.幼儿园分离焦虑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3.众多的降低分离焦虑的措施让教师与家长在采取的时候产生了疑惑,究竟怎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怎样的措施可以让孩子尽快地融入集体中?

  4.不同措施分别在哪种情境下的有效性较高?不同措施的有效性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通过组别比较或组内比较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或不同措施的效果?

  六、结果与分析

  (一)观察法的结果与分析

  1.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量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人次图表的观察,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看到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① 哭是幼儿分离焦虑最普遍的行为表现。哭泣是大部分幼儿分离焦虑行为表现形式,出现的人次最多,平均每周出现约24人次,持续出现的时间最长;大声哭是另一种明显的分离焦虑行为表现形式,平均每周出现约15人次,持续时间也贯穿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期。以上特点的出现可能与幼儿对环境的认知有关,由于班上孩子多,教师不可能全面照顾每一名幼儿,所以幼儿意识到,在某些时候大声哭也不能得到相应的回应,也不能改变与主要抚养人分离这一事实,幼儿便形成了对这一现实情境的认知,由强烈的外显表达转为缓和的表达,这与鲍尔毕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失望、超脱是相符的。

  ② 不正常吃早餐是幼儿分离焦虑的另一种突出的行为表现。不正常吃早餐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在家没有让幼儿自己吃早餐,总是喂孩子吃饭,孩子刚刚到幼儿园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而且刚到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对幼儿园的早餐不适应,加上部分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不吃早餐,很早就在家里准备了早餐给孩子,导致很多孩子不习惯吃幼儿园的早餐。

  ③ 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不肯喝水、不正常午睡、重复句子是部分幼儿的个别行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依恋自带物和不肯喝水是最缓和的分离焦虑表现,这两种表现显而易见,却不会造成其他幼儿情绪的紧张,所以教师往往由于需要顾及很多分离焦虑表现强烈的幼儿而缺乏了对出现这类行为幼儿的关注;依恋老师及不正常午睡、重复句子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大多是伴随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表达或在其之后出现的,重复句子有些特殊之处在于,这一行为即使在某幼儿的其他分离焦虑表现已经消失之后还会存在,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分离焦虑表现的缓和化的幼儿已经习惯了这一言语表达。

  ④ 周一或者长假后的第一天容易出现分离焦虑,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周都是分离焦虑很严重的,按照常理第三周的分离焦虑应该是比较少的了,可是由于是国庆长假后,所以分离焦虑出现的人次很多。早上刚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是出现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孩子进园时,看到有些小孩哭泣他也会哭泣,而那些之前上过托班的小孩,对幼儿园的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很少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但是偶尔也会出现分离焦虑。

  2)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出现时间段表现结果与分析

  小班幼儿的跟踪观察可以得出,早上8:00-8:30送小孩来幼儿园大多小孩子出现哭泣的现象,也是这个时候出现较多的分离焦虑,中午午餐以及午睡的时候也是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时刻,很多小朋友不习惯在幼儿园里集体睡觉,所以一开始哭闹、哭泣、不肯午睡的小孩子比较多,班上的老师都要在旁边哄孩子们入睡,但是经过老师们强制要求小孩子躺在床上、睡在孩子旁边等措施,我们也可以从上图中看到所有小孩子都能够好好午睡了。

  3)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性别表现的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在显著水平为0.05的基础上,结果如下:

  表2性别与分离焦虑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均值方程的t检验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FSig.tdfSig(双侧)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值下限上限

  假设方差相等.136.716.04521.965.040.884-1.7981.877

  假设方差不相等.04415.823.966.040.906-1.8821.96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F=.136,t=0.045<.05所以分离焦虑的表现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我们的观察可以知道9个女孩子中有两个女孩子是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而14个男孩子中只有两个是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通过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知道男孩子中分离焦虑的比例是14.3%,女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比例是22.2%,所以女孩子的比例多于男孩子,素以女孩子的分离焦虑较男孩子严重,同时也发现女孩子的分离焦虑的表现多半是以哭泣、大声哭为主的,而男孩子却是以默坐和独自游戏为主。

  (二)访谈法的结果与分析

  1.对教师的访谈

  一开始来到幼儿园的时候,通过观察了解到班上有两个女孩子的分离焦虑特别严重,于是选取一个为研究对象,询问班上的老师,知道这个幼儿很喜欢依恋一个老师,而且不肯换衣服、不肯吃早餐、不肯喝水等等。老师们说到,每天幼儿来到幼儿园的时候都是要把她抱过来的,同时还要有一个老师陪伴着她,老师也会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来到有幼儿园的时候参与进来,可是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对这个小孩子一开始的作用不大,但是对其他小孩子却有不错的效果,她们与家长沟通知道,诺诺平时就喜欢和爸爸在一起,很依恋爸爸,而且性格很倔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后来偶然的一次发现诺诺喜欢拍照,所以老师们用拍照的方法来吸引诺诺的注意力,所以老师们提到一点,每个小孩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采用相应的措施,否则很难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同时还要多和家长沟通,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能很好的缓解分离焦虑,因为用一些动感的音乐,孩子会主动地唱起来、跳起来,那样就会融入到集体中了。

  2.对诺诺家长的访谈

  问:诺诺出生后主要是由谁带养的?最依恋谁?

  答:是由爸爸妈妈以及奶奶一起带大的,最依恋爸爸。

  问:诺诺吃饭和睡觉有什么特别的习惯或者偏好吗?

  答:吃饭的时候喜欢走来走去,不喜欢坐着。

  问:诺诺最喜欢做什么?

  答:诺诺在家里喜欢和爸爸一起玩游戏,后来当分离焦虑比较轻微之后会和妈妈一起说幼儿园的事,还说喜欢上幼儿园了。有时候妈妈会教陈诺一些英语以及其他相关的事,喜欢拍照,喜欢把舌头吐出来,摆出很Q的表情。

  问:诺诺性格如何?在未入园之前喜欢与其他成人或幼儿交往吗?

  答:诺诺比较活泼,但是很恋家人,比较固执,喜欢和其他幼儿交往,但是是在成人的陪伴下,一般很少离开家人自己和其他幼儿玩。

  问:诺诺在入园之前在哪些机构里接受过养护或者教育吗?

  答:诺诺之前去过一些早教机构,学习一些英语。

  问:您的家庭是否做了相关的工作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比如让小孩子独立自主的工作?让幼儿在与家长分开的时候能更喜欢幼儿园?如果有,做了哪些工作呢?

  答:一般会和小孩子说说幼儿园的好玩的玩具比如滑滑梯等大型的户外器材是家里没有的来吸引小孩子对幼儿园的喜欢度,让小孩子第二天想回幼儿园,父母也会给小孩子买一些她喜欢吃的,就是书包里会有一些吃的。在家里也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比如老师今天组织了什么活动孩子是特别喜欢的等等。

  (三)案例分析法的结果与分析

  1.对诺诺分离焦虑的表现的分析

  "大声哭"和"不肯喝水、不肯换衣服""依恋老师"是诺诺的主要分离焦虑表现,而且这几种行为往往都是同时出现的,另外,在本研究观察的后期,诺诺曾出现过"默站"的分离焦虑表现。诺诺是班上分离焦虑表现较为严重的幼儿之一,即使在大部分幼儿的分离焦虑都得到缓解,已经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时,她依然以比较外显和强烈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焦虑情绪,但是出现分离焦虑的表现和持续的时间明显的减少,从一开始的一天到后来的半天再到后来只有早上和爸爸妈妈分开的时间哭泣,我们可以看到后来诺诺也能自己吃早餐、自己躺在床上,也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哄其他的小孩,帮助老师分发午点等等。

  具体分析诺诺分离焦虑表现严重的原因:第一,对家长的强烈依恋是诺诺分离焦虑表现严重的主要原因。父母焦虑与儿童焦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父母与孩子关系越亲近越易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罗增让,1998)。诺诺的家长在其出生后,诺诺的奶奶以及家长都一起照料她,在家里什么事都是她说了算,父母很宠爱诺诺,什么事都由着她,对爸爸更是很依赖,所以对家长强烈依恋;第二,诺诺"性格较开朗,但是比较固执,很粘家人,也很少不和其他大人玩,小朋友只和熟悉的玩。",关于幼儿园的事家长不问,"她不会主动说",缺乏与其他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使得诺诺对新环境探索相对较少,缺乏对新环境适应的经验;第三,一些特别的作息习惯在幼儿园里未能得到满足,诺诺很难一下子就从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陌生的环境没有安全感,听她妈妈说以前她也要一两个月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教师和家长才缓解诺诺分离焦虑上采用的措施

  教师方面:1)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主要是指幼儿入园的时候会让孩子在户外的场地上活动,老师组织了"木头人"等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这个措施对诺诺不管用,诺诺还是会选择自己一个人坐在旁边看别人游戏。2)关爱引导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生活。每次诺诺来到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着抱着爸爸妈妈,老师这个时候会很耐心地抱住诺诺,给她安全感,同时也会在旁边引导她关爱她,希望她可以尽快融入幼儿园的生活。3)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新入园之初用音乐活动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用动感的音乐让小孩子唱起来,跳起来,在音乐中孩子就会容易投入到活动中了,诺诺听到这种音乐也会跑过来一起玩。4)用互动的方法。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幼儿融入集体的重要方式,比如会早操的时候,老师会用开火车的方法让两个孩子组成山洞或者教师与一个孩子组成山洞的形式,拉着旁边的小孩一起参与到早操中。5)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每天都和诺诺的家长交流,把诺诺在幼儿园的表现转达家长,也希望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的方法一起帮助诺诺缓解分离焦虑,让诺诺喜欢上幼儿园,所以每次诺诺的爸爸妈妈来接小孩的时候都会留住他们,向她们了解家中的诺诺以及告诉她们诺诺在幼儿园进步的地方。6)给诺诺拍照。老师们抓住了诺诺喜欢拍照的特点,让诺诺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一起拍照,还要诺诺笑,那样诺诺就会开口说话了,也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7)多表扬鼓励。老师每天都关注诺诺的每个生活习惯,所以只要诺诺某一个做好了就会表扬她。8)让诺诺做小老师,帮老师分发东西。午点的时候老师会邀请诺诺帮忙分发牛奶等东西,让诺诺体会到她在幼儿园做小老师就是要做好榜样的,所以这个方法都能够缓解诺诺的分离焦虑,大概1个半月后诺诺的分离焦虑就很小了,也对妈妈说她想去幼儿园了。9)经常与诺诺聊天,只要保育员老师一旦有空的时间就会和诺诺聊聊她喜欢的东西,聊聊她在家的事情,给小孩子安全感。10)一开始诺诺不想午睡的时候老师允许诺诺前一周睡小床,即自己一个人睡,而且就算她不想睡也要求他一定要躺下!后来她困了就自己睡着了。

  老师采用的这十个措施都能够有效地缓解诺诺的分离焦虑,1个半月后班上诺诺基本没有分离焦虑了,孩子都喜欢上幼儿园,都希望来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乐。

  图4诺诺1-6周大声哭的频率

  图5泽南1-6周大声哭的频率

  这上面两个图是两个分离焦虑很严重的孩子的对比,一个在采取措施后频率不断下降,而另外一个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大声哭的频率没有多少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采取上面列出的措施都是有效的。

  家长方面:1)在入园前和小孩子一起熟悉幼儿园。但是这个的效果不大,主要是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强烈的依恋,只要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容易有不安全感,而马斯诺的理论也表明孩子有安全的需要。2)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父母在家也会像幼儿园一样的荤素搭配饭菜,按时午睡,配合幼儿园的作息。3)经常与诺诺聊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让诺诺说一下幼儿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鼓励诺诺要多参与到里面去。4)经常与教师沟通,配合教师的工作,也能坚持接送小孩,孩子到幼儿园后,也会适时离开,没有逗留,尽管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是也能狠下心来,这个对缓解诺诺的分离焦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七、讨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中中采用观察法来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没有能很好地做好每个时间段出现分离焦虑的人次,只是依靠自己在班上的观察来写分离焦虑的特点,而且本文要研究的是有效性的问题,实践证明,要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也要因静而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可以用互动的方法来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但是本研究在没有一个有效性的标准,只是通过案例分析来表现有效性的措施,有点单薄。此外,该研究的数据收集上应该要分好时间段,那样可以很好地记录到某个时间段出现分离焦虑的人次,而不只是靠直接的观察。

  (二)建议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它既然不可以消除和避免,我们就应当正视其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并加以控制,为幼儿顺利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根据本研究的结论,结合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开展的可行性,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关心特殊群体。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的五种需要之一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幼儿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他们需要亲人的拥抱、亲吻与关注,需要确认自己是被人爱的,而没有被离弃。在幼儿与亲人分离后,教师成为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新的满足者,他们需要教师的一些亲密动作、言语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第一,关注那些分离焦虑缓和的幼儿。小班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有很多不同,他们都同样在经历着心理的煎熬,以缓和的方式表达自己分离焦虑的幼儿,他们并不比以强烈形式表达自己分离焦虑的幼儿少。所以,教师不但要去安抚大声哭闹、抱住家长的幼儿,让他们的情绪安定下来,还要关注那些默坐的幼儿,他们也经受着分离的痛苦。教师不要忽略了对这部分幼儿的注意,要适时地对其表示关注和爱意。

  第二,需要多关注女孩子。从结论中也表现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有性别上的差异,女孩的分离焦虑表现较男孩严重,且更多的是以较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给予女孩以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其安抚。

  第三,关注年龄小的幼儿。年龄小的幼儿分离焦虑更重些,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哭、依恋老师以及依恋自带物,教师对这些年龄小的幼儿应给予多些关注。

  2.短期内推迟小班幼儿入园的时间

  早晨的入园时间由于面临着最直接的与亲人的分离,这一时段是幼儿分离焦虑最严重的时候。短期内适当的推迟小班幼儿入园的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作息时间上有个过渡和适应的时期,让幼儿循序过渡,逐渐养成按时早起的习惯;还可以使幼儿园抽出更多的人力来帮助小班的教师来进行幼儿的情绪安抚工作 。虽然,幼儿园中每班的教师配备是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但早晨保育员主要负责整理卫生,于是,实际早上负责接待家长和幼儿的就只有两位老师。而小班的班额一般是二十几个人,1:12 的师幼比例使教师很难顾及到所有小孩。推迟小班幼儿入园时间可以使后勤的老师在来协助小班的教师,这样就使每个幼儿都有可能得到教师的照顾。

  3.引入新刺激转移幼儿的注意

  这里的新刺激是指玩具和教师组织开展的游戏活动。首先,幼儿园应该为新生班级配备更多的玩具,这些玩具应是比较新的和特别的,是幼儿比较少见的,能吸引幼儿的注意;第二,教师要多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参与其中,把幼儿的注意从与家长分离的痛苦中转移出来。这些游戏活动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班级内组织的游戏活动,一是户外活动,因为户外的大型玩具是幼儿在幼儿园之外较少见到的,他们很乐意在大型玩具上玩耍。

  4.家园合作

  第一,老师要做好前期了解幼儿的特殊习惯和爱好。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通过家访或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幼儿的某些特别的习惯和爱好。观察中发现某些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因为一些习惯没能满足引起的,所以教师对这些进行了解,并在开学后尽量满足幼儿的这些特别需要,对于缓解部分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有益的。

  第二,适时和家长沟通。在家长来接幼儿离园时,教师要与分离焦虑较重的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表现的家庭因素,也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减少由于对幼儿园工作不了解引起的猜疑和焦虑;家长也将从幼儿那里了解到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使教师调整自己的一些策略;对家长的指导主要是让家长在家里应如何更好地安抚幼儿,如:在向幼儿提问有关在园的情况时不宜过多,而且提问的内容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等等。

  八、结论

  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措施:

  1.教师方面

  1)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主要是指幼儿入园的时候会让孩子在户外的场地上活动,老师组织了"木头人"等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措施对待那些独自游戏的孩子很有效,老师会及时表扬发呆的小朋友,小朋友感受到大家的重视会很有归属感。

  2)关爱引导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生活。老师这个时候会很耐心地抱住幼儿,给她安全感,同时也会在旁边引导她关爱她们,希望她们可以尽快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关爱幼儿,在分离的时候及时给孩子拥抱,呵护,这个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孩子们会很快冷静下来,也会感受到老师们的温暖,有种安全感。

  3)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新入园之初用音乐活动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用动感的音乐让小孩子唱起来,跳起来,在音乐中孩子就会容易投入到活动中了。

  4)用互动的方法。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幼儿融入集体的重要方式,比如会早操的时候,老师会用开火车的方法让两个孩子组成山洞或者教师与一个孩子组成山洞的形式,拉着旁边的小孩一起参与到早操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一般比较依恋老师,当她喜欢的老师也参与到游戏中的时候,她也跟着一起参与其中了,所以师幼互动可以让孩子和老师们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现在在幼儿园里,多数老师都会采用这个方法,班里的三个老师每一个老师拉着一个分离焦虑严重的小孩,这样子就能有效缓解分离焦虑了。

  5)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每天都和分离焦虑严重的小孩的家长交流,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转达家长,也希望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的方法一起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通过沟通可以知道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让家长要有信心,要坚持。

  6)多表扬鼓励孩子。老师每天都关注孩子的每个生活习惯,所以只要某一个做好了就会表扬他们,同时也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当孩子做好的时候就奖励孩子一些贴纸,给孩子信心,希望那些没有得到贴纸的孩子向表现很棒的孩子学习,希望第二天来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要再有眼泪了。

  7)让孩子们做小老师,帮老师分发东西。午点的时候老师会邀请部分孩子帮忙分发牛奶等东西,让孩子体会到她在幼儿园做小老师就是要做好榜样的,所以这个方法都能够缓解独自游戏的孩子的分离焦虑。

  8)经常与孩子们聊天,只要老师或者保育员一旦有空的时间就会和默坐的孩子聊聊她喜欢的东西,聊聊她在家的事情,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与孩子建立新的依恋,给小孩子归属感与安全感!

  2.家长方面

  1)入园前先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方法有助于孩子能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会害羞。

  2)入园前熟悉幼儿园的设备,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逛逛,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环境,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可以在入园前参加亲子班,让孩子学习到一些额外的能力比如唱歌、叠被子等等的能力。

  3)坚持按时接送小孩。家长的坚持很重要,而通过六周的观察,可以发现,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的家长都能坚持每天接送小孩,即使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也会鼓励孩子,也不会顺着孩子的意思,而家长的配合也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于是孩子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幼儿园,而某些家长三天晒鱼两天撒网的,那些孩子就会更加严重,班上有个男孩子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一直都是自己在旁边呆坐着,所以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坚持的重要性。

  4)经常与孩子沟通。沟通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和孩子沟通才能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孩子的兴趣入手,鼓励表扬支持孩子,同时也会根据孩子的爱好来改变一些策略,比如家长就会承诺孩子如果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不哭泣的话回家就奖励一瓶牛奶等!

  5)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主要是指父母在家也要像幼儿园一样规定孩子要午睡、自己吃饭等,这些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为了巩固孩子学习到的能力,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体会到那些快乐。

  结语

  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幼儿园以教育的方式寻找着缓解的途径。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缓解分离焦虑寻找一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研究结束的时候,本人感受颇多:看着那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脸,看到他们离开家庭迈出社会化第一步时的哭泣、恐慌与焦虑不安,我内心充满着爱且怜的复杂情感。两个月的朝夕相处,看到孩子们从长时间大哭、不吃饭、不睡觉到只是与家长分别时的短暂哭泣与不舍,愉快的活动、进餐、休息,我看到了孩子们社会化的初始阶段的痛苦,我也见证了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同时更是幼儿园教师的不容易。她们在小班幼儿初入园时,几乎每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吃饭睡觉都要陪着孩子们,这虽说是工作性质的因素,但不是工作尽职就能做好的,这需要幼儿教师母亲般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是她们使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汤肖丽. 2~3岁婴幼儿"入园适应"教育对策的实践研究[J] 幼教天地 2005(12)

  [2]张鹏. 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 读与写杂志, 2008(03)

  [3]赵宜君. 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J] 现代幼教 2009(12)

  [4]刘廷青. 家长如何减轻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J] 家庭教育 2011(07)

  [5]黄真猛. 家园携手缩短幼儿的分离焦虑[J] 学术论坛 2007(04)

  [6]张宏云. 降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 教育经验

  [7]张晓燕. 解决幼儿亲子分离焦虑的对策[J] 家园共育

  [8]李学红. 解决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J] 宁夏教育 2011(12)

  [9]史文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12)

  [10]孙晓昕. 母亲人格、教育观念与幼儿分离焦虑的关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3)

  [11]冯柳. 浅谈初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 百家讲坛 2011(03)

  [12]袁立壮. 西方儿童分离焦虑及其干预[J] 教育评论 2010(03)

  [13]屈永芬. 消除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J]

  [14]李岩.刘欣茹.张莅颖.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干预有效性研究[J] 教育导刊 2011(10):28-32

  [15]黄志敏.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16]罗增让. 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4)

  [17]韦琴芳. 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调适案例及思考[J] 幼儿教育2008(09)

  [18]魏红. 一名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观察记录及教育措施[J]时代教育 2008(09)

  [19]陈榕.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文化环境探析[J] 读与写杂志 2009(10)

  [20]王静. 宋荧荧 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反应的表现与干预[J] 2003(03)

  [21]汤燕辉 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研究[J] 教育导刊 2009(12)

  [22]史金娥 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

  [23]佘翠花 依恋类型理论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启示[J] 教育导刊 2006(8)

  [24]Kagan J.kears ley,R. B, & Zelazo ,P, ( 1978). Infancy: Its place in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5]Bowl by J.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3.

  [2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 PA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 l Disorders,4th Ed.( DSM -IV).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1994.

  [27][美]Richard D.Parsons & Kimberlee S.Brown 著.郑丹丹译.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6-79.

  附录

  对离焦虑强烈的小孩的家长的访谈提纲

  说明:本研究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访谈,针对班里两个分离焦虑很强烈的小孩,主要在家长接幼儿离园时根据家长的时间向其询问部分或全部问题,有时对一个幼儿的家长的访谈是分几次完成的,访谈的结果作为幼儿个案分析的参考。

  1、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若不是,他在家里排行第几?与其他的兄弟(姐妹)差几岁?

  2、您的孩子出生后主要是由谁带养的?最依恋谁?

  3、您的孩子吃饭和睡觉有什么特别的习惯或者偏好吗?请详细说明。

  4、您的孩子最喜欢做什么?

  5、您的孩子性格如何?在未入园之前喜欢与其他成人或幼儿交往吗?

  6、您的孩子在入园之前在哪些机构里接受过养护或者教育吗?

  7、您的家庭是否做了相关的工作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比如让小孩子独立自主的工作?让幼儿在与家长分开的时候能更喜欢幼儿园?如果有,做了哪些工作呢?

  8、在送孩子入园之前您会对孩子作出一些承诺吗?若有包括哪些呢?

  9、您的孩子每日回家后会跟家里人说起幼儿园里的一些事情吗?

  10、您会向孩子问起他在幼儿园里的一些情况吗?您是如何提问的?

  11、在孩子回家后,您或您家里的其他人会对他进行安抚吗?主要采取哪些方法?

  致谢

  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是四年的历练也是四年的收获!写论文的过程既是苦旅,也是福旅。因为从中我感受到了做学术的不易,感受到了自己的不断进步,更感受到了导师、同学及亲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

  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培养, 感谢……

  【拓展】幼儿园教师入职培训论文

  [摘要]

  新教师是幼儿园发展最有力的后盾,也是幼儿园前进最重要的力量。所谓“新教师”,主要指走上工作岗位3年左右的教师。新教师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这个教师的发展方向。新教师管理措施得当,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不断发挥自己专长,顺利从新教师转变为合格型教师,继而变成胜任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之,如果干预措施不得当,则很容易挫伤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她们逐渐消沉,从而直接影响一个幼儿园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让新教师培训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个人负责的新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法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

  我园于2012年9月开园,是一所公办园,教师平均年龄29岁,大部分都是新入职的教师,他们是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充满生机,乐于进取。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幼儿园实际工作并不了解,在体验初为人师的喜悦与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感叹幼儿园工作的烦琐和不适应。因此,有一些人会产生年矛盾、彷徨,无所适从的心理。 那么,什么是新教师呢?新教师是指从业者完成了所有的培训课程,得到教师资格具备担当起教学工作的能力,是指入职一年的教师。

  作为新教师的培训者,我该如何引导新教师队伍,从而保证师资质量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园所对新教师的培养计划下,我也把培养新教师的工作作为日常首要任务来抓,努力使她们尽快实现角色变换,从而顺利度过适应期。

  我国著名管理学教授席酉民先生说:知识、人才等智力资本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资源。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国家、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争夺日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其实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也就是高素质师资力量间的竞争,只有把高素质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作为幼儿园发展的主要方向,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何谓高素质教师资源?其本质的含义就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型教师。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新教师尽快适应,我们就必须关注新教师的成长,首先要关注幼儿园新教师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人结合实际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信心不足。新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的具体情况都摸不着头绪,致使新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一无所知,估计不足,一涉及具体事务时会无所适从,从而使幼儿园新教师的自信心大大受挫。

  多数新教师在业务会议上,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在与老教师的探讨中,明显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和进程。

  二是专业能力较弱。不可否认,幼儿园有许多新教师专业能力是很强的,但多数新教师与幼儿园的合格型、胜任型教师相比在业务上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师培训部门片面追求了教学的数量,一味追求早点让学生毕业,增大学生的流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质量,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学习,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大打折扣。

  再者,我园有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前期没有工作经验,对幼儿园工作生疏。另一方面,作为幼儿园的教师,要不断进行业务学习。许多新教师在参加业务会议之初,一头雾水,对“幼儿园教育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都一无所知,显得很吃力,工作的不着头绪,加上业务会议的不熟悉,一下拉大了新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差距。新入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精神倦怠,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强烈的失败感。

  三是人际关系面临压力。新教师来到幼儿园工作,一时之间融入不到集体中去,不敢主动与别人交流,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变得十分被动。

  另外,在与家长交流沟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家长不信任。

  二是新教师自信心不足,专业能力缺乏,和家长交流欠主动。

  许多家长存在这样的心理:这个老师是新教师,肯定不如老教师有经验。所以,家长有什么事都愿意找老教师商量,对新教师呈不信任的态度,认为把孩子交给她不放心,新教师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不但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而且不利于幼儿园的整体形像。

  三是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反差。

  先是组织能力,把一节课组织好,不单要有专业能力,而且要有组织能力,和孩子沟通的能力,了解教师的角色,了解什么时候应当干预,什么时候孩子需要帮助,教师以什么方式介入,怎么去引导等。这些都是新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此看来,新教师的成长迫在眉睫,再看看时下的培训方式,很多幼儿园在为新教师制定成长计划时,往往会选择比较传统的培训模式,即:选一个“好师傅”、定一系列讲座、上几个公开教学活动等。这些传统的培训模式,虽然是多年积累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来说,这些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型教师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大部分新教师只会纯模仿,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培训模式中的“一个徒弟拜一位师傅”的做法设计初衷是好的,让新教师跟着自己的“师傅”学到很多实际有效的教学经验。可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产生的结果令人不太满意:大部分新教师在备课、上课方面完全按照老教师修改的教案;师傅怎么改,徒弟就怎么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依赖性太强。当然新教师在工作第一第二年的时候,的确无法把握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确实需要老教师手把手的教。

  但是咎其原因是由于新教师在培训期对“如何做好幼儿园老师” 的概念比较模糊,她们普遍不知道要学习哪些方面,也不清除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新教师往往选择用模仿的方式,复制老教师所有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学做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这样简单的模仿中,新教师只是在重复一个机械动作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师傅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优点在哪里?而新教师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一旦这些不足形成一种工作习惯后,就很难再改正。

  2、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大部分新教师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培训模式在开展新教师的学习计划时,往往由一个老教师制定讲座内容,再确定一个时间为所有新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内容。其实这样的讲座并不全面,往往带着老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到最后成了学一个人的经验,而实际效果也不理想。这种纯学习式的讲座,缺少互动和参与,很多新教师在讲座之后很快就会忘记笔记中的记录,那些工作经验仍然是别人的工作的经验,与自己没有关系。因为她们只是听到了一些好的方法,并没有真正去尝试过。从听到做,这其中需要一个思考、理解、运用的过程。如果新教师善于思考,那么她会理解、消化这些经验,

  并付诸在工作中;如果新教师不具备思考的能力,那么笔记的上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成为自己的经验。而新教师中,大部分都不善于思考,也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这样的培训就只能满足一部分“聪明”教师的需要,而非全体。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是让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学效果只能让一小部分幼儿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那么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活动。假设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此种讲座,其效果不言而喻。

  3、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大部分新教师缺乏协作和创新能力。

  幼儿园在新教师培训中,始终把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进步放在第一位,而师德修养的提高常常成了一句口号,并没有落实到哪些实际的措施上,更谈不上培养新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了。

  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会产生两种隐患:

  一是新教师在满师后的独立带班中,对班级缺乏奉献精神,所有事情都要与配班一分为二,谁也不愿意主动多做一点。

  二是新教师在满师后,仍然沿用老教师的所有做法,缺乏新意,给人一种“吃老本”的感觉。常此以往,幼儿园就不具备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这些传统的培训模式只会增长新教师对老教师的依赖性,最后导致缺乏自主独立性和思考能力;充其量也就是复制一个新的“教书匠”。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在阅读大量书籍和经过缜密思考后,发现传统模式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经历革新和改变,于是我园在新教师培训工作中大胆创新、变革观念。把传统模式的精华和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管理方法相结合,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园培养新一代人才型教师奠定基础。

  针对新教师存在的问题,园所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给予帮助,实现以管理提高新教师的能力,以管理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以管理提高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第一,加强新教师的业务学习。由于幼儿园平时的业务学习是不间断的,新教师之前没有任何接触,教研活动一开展,就会面临手足无措的尴尬处境。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园正常业务会议之外,专门为新教师开设业务学习课,使她们对业务学习有个大体的理解,避免突然介入使她们措手不及。

  第二,善于发现新教师的闪光点,提高新教师的自信心。新教师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她们接受的知识比老教师新。新教师更容易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她们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都是较新的,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有了机会。其次,新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性强,工作积极性容易被调动。新教师毕业后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对工作充满向往和激情。这种激情一旦被激发,将大大提高新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后,由于年龄比较小,更容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使她们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占有天然的优势。

  第三,充分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要看到每个教师独特的发展一面,还要看到每个教师的优势所在,给她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多给予鼓励,少一点批评,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以这种优势带动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四,关心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新教师刚刚步入社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作为幼儿园管理人员,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关心新教师,要在全园建立一个和谐、团结、互助的环境,让她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来。

  第五,积极与新教师探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给新教师创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使家长有更多机会了解新教师。首先,做好新教师的思想工作,在信任的前提下,使新教师乐于和家长进行交流,积极主动上门家访寻求与家长的合作。对幼儿在园的进步或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商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长此以往,家长对新教师的戒心就会消失,双方的信任就能建立起来。另外,与主班教师协调,给新教师创造发展的机会。等新教师熟悉孩子和家长之后,可以有意识地给新教师提供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而信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就会成为新教师前进的动力。

  第六,帮助新教师争取园外专业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新教师有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鼓励新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各类教育教学比赛活动,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从而有利于新教师自信心的提高,使她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幼儿教育这份工作。

  第七,继续开展一对一师徒帮扶活动,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避免新教师走弯路,让他们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尽快成长。

  第八,变“重教学培养”为“扬德技双修”,培养协作创新型教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明说:大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它都需要一支忠诚、勇敢、坚毅,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队伍……不断超越困难,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的队伍会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人才资源……。也就是说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凝聚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决定社会、企业发展的根本。虽然幼儿园不是企业,但是可以借鉴和学习企业科学的管理方法。

  只有每个教师都具备这些高素质,那么幼儿园的发展就会更快。如何调整才能使传统的培训方法更适应社会需要呢?笔者经过思考后认为:应该把“重教学培养”变为“扬德技双修”。这里所指的“德”就是指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技”是指教学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德技双修”,幼儿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新一代人才型教师。就如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两个都不能少。

  具体做法是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外在和内在的品德修养,提倡奉献精神,培养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综合提升新教师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向新教师宣传老教师奉献和协作的事迹,让她们在感动的同时体会到幼儿园的大家庭中有爱有温暖,而且这支具有奉献和协作精神的团队正欢迎她们的加入。其次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让新教师从两两合作完成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到以年级为单位多人团队协作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助人的快乐。于此同时兼修教学水平,继续加强培养教师在工作中创新意识。

  开创老课新上,老案新写等创新型教研活动,帮助新教师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创新的思维。通过这些活动,新教师们真正理解了协作的内涵,即“互相协助,互相合作”;懂得了创新的概念,即“改变固有的模式,创出自己的风格和思维方式”。扬“德技双修”双项并举,既培养了新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又提升了她们创新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完全符合培养协作创新型教师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经验化、职业化到专业化,有着鲜明的、独特的职业特征和成长规律。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学前儿童,他们年龄小、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环境的适应性、行动的独立性较弱,而个体兴趣、需求差异却很大,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理解力正处于萌芽发展之中。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充分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适时适宜、针对性开展、实施教育。

  总之,新教师的成长问题是幼儿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创造条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关心和重视新教师的成长。使她们实现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项亚光.美国学区新教师的入门培训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6):74-78

  【2】连榕,邵雅利.关于教师职业承诺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教育评论,2003,(6):26-28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相关文章:

幼儿园论文提纲08-12

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08-24

毕业论文答辩前应做的准备09-15

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必读:答辩前的准备11-30

MBA论文答辩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09-16

股份制施工企业上市前财务准备论文08-15

幼儿教师的毕业论文提纲08-30

对新入园幼儿的启蒙教育学科论文10-06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提纲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