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0-11-12 12:08:50 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笔者写过《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年第7期。该文罗列了教研论文写作中的五种常见问题:“临时抱佛脚”——积累不够、 “画龙未点”睛——拟题不够、“脚踏西瓜皮”——布局不够、“采得百花不酿蜜”——提炼不够、“初级产品出口”——修改不够,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但是,教研论文的具体写作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下面,笔者就自己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所看到或想到的“问题”再谈些想法,就算对《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一文的补遗吧。

  一、“被人牵着鼻子走”——特色不够

  关于教研论文的写作,曾有老师问我:“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是什么?”言下之意是,他也要去凑个热闹,撰写热门文章了。这在某种角度反映出了我们一些老师在做研究时存在着“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问题,特色不够。

  教学研究中其实是无所谓热还是不热的。考试研究热还是不热?课堂教学热还是不热?没有独到的见解,恐怕都是旧的;但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就又都是新的了。热还是不热?某种角度看,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想法。

  因此,要走出这一误区,除了需要我们关注教学教研的现状外,更需要我们观照自己、研究自己,做到三“问”:一问自己已做了什么?重点是从自己已做的工作中去获取经验、吸取教训。二问自己能做什么?重点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所在。三问自己想做什么?重点在于给自己明确长期或者短期的目标,并注意围绕这个目标去实践、去思考。总而言之,只有围绕自己在做的工作而撰写文章,才能走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窘境,才会是最有特色的文章。

  二、“大题大做”和“小题小做”——转换不够

  所谓“大题大做”和“小题小做”,是指有些老师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不注意或者不善于转换,发现大问题就做大文章,碰到小问题就做小文章,结果往往是分析大问题时只能蜻蜒点水,讲不透,深度不够;分析小问题时只能就事论事,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或者规律,导致高度不够。

  要走出转换不够的误区,具体而言,主要是两点。

  一是大题要小做,也即发现一个的较大的问题时,不一定要直接写这个问题,而是找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小的切入点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如何命制试题为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作必要的转换,可能会更容易入手。如从题型来看,可以分成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而选择题和非选择内部又有不同的类型,如果针对其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具体的题型来写,可能更容易一些;从性质来看,有比较经典的好题,也有不太成功的存在问题的试题,如果围绕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试题进行分析,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讨论试题应如何命制,可能也会比较容易写出如何命题的文章来。

  二是小题要大做,也即碰到一个较小的甚至是细节性的问题,可以从横向或者纵向,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把小问题做大。如某节课的教学中自己设计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导入,若想以此为题材写文章,那就不能仅仅是把这个设计本身写出来,因为这样写得最好,也只是一篇叙事,甚至连案例都算不上,更不要说是不是论文了。那么如何把这篇小文章做大呢?方向是两个:横向看,能不能给这节课再设计几种不同的导入,如果给这节课设计了五种甚至八种各具的`特色的导入,用文字组织起来,可能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纵向看,能不能对自己的这个导入进行深入分析:自己所设计的这个导入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这个设计的成功对自己或者别人有什么可资借鉴的内容?如果把这个分析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做大了,文章的质量可能也就上去了。

  三、“上错花桥嫁错郎”——针对不够

  有的时候,我们投稿的文章未能最终变成铅字,原因可能并不是文章本身的质量不行,而是投稿的方向不对,投到A刊可以发表的文章却偏偏投到了B刊,导致最后未被录用和发表。这真可谓是“上错花桥嫁错郎”,造成遗憾。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加强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无论是杂志还是报纸,从服务对象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学生的,另一类则是针对教师的。因此对我们自己所写的文章,首先就要考虑是写给学生看的,还是写给教师看的,然后有针对性的投稿,才会有的放矢,提高文章的录用率。即使是完全针对教师的杂志,每一家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政治学科的杂志虽然数量不多,一共只有三家:北京师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陕西师大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华东师大的《思想政治课研究》。但这三本杂志的栏目设置及具体定位,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若准备向这三本杂志投稿,自然就要先仔细研读这三本杂志,知道它们都设有哪些栏目,每个栏目刊发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或者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择,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个合适的“婆家”,提高投稿的针对性。

  四、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沟通不够

  据我所知,我们有的老师是这样的:写好了一篇文章,投到了某刊物,然后左等右等,不见录用;然后再写、再投、再等……如此循环。像这样的老师,不可谓不用心,也不可谓不重视教研,但从发表的角度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类老师的做法属于典型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顾埋头耕地,却不注意与所投刊物的编辑老师作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殊不知,他所投出去的文章,极有可能与正式发表只有半步之遥,但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呢。

  要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要加强与编辑部的联系,主动与编辑老师进行沟通。具体来说,就是一篇文章寄出去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与编辑部进行联系,了解审稿的进展情况,同时及时向编辑老师进行具体阐释,或者获取对文章进行修改的机会。曾在与某杂志的编辑老师探讨该杂志所刊发的一篇文章时,获得这样的回答:“《 × × × × × × 》一文作者× × ,虽未谋面,也无任何瓜葛,但是比较执着,总是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说自己……对高考试题如何关心重视。再者,文章也不长,经不住对方的软磨硬泡,就给刊登了。”我想,编辑部老师的这个回答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何况,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联系这么方便,除了电话,不少杂志和报纸都建有专门的QQ群和杂志官博,只要我们有心,沟通本应不成问题的。


更多论文写作请访问

论文写作

  

【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相关文章:

1.税收筹划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论文

2.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3.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的论文

4.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教育对策论文

5.浅谈写作中的感悟论文

6.论文写作中的选题技巧

7.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8.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教育论文

9.高考话题作文写作的误区与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