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0-09-20 16:17:29 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谈学术论文写作

  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标准包括:选题有价值、观点新颖、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得当、逻辑自洽、研究方法科学、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言简意赅,符合论文写作规范。本文主要从论文选题、题目、绪论、本论、结论、结构、构段、摘要、表达等九个方面探讨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论文的选题

谈学术论文写作

  好的选题等于成功的一大半。一些写作者开始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感到无题可写,不知写什么好。那么,选题来自哪里呢?对于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来源于实践。一是来源于理论。对于研究生来说,更适宜于从社会现象中选题。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来源于实践的选题,要求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社会发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也可以是媒体报道的,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是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背景相一致。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能够用一定的理论来解释,为此,要求我们平时应该多读书、积累扎实的理论功底,尽可能的掌握多一些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搞好科研论文写作,有大量的功夫在写作之外。“工夫在诗外”。掌握的理论知识越丰富、越深刻,那么分析问题的角度就越多、论证的力度就越强,论文写作的质量就越高。所以大家在一两年的学习期间,一定要认真的精读几本名著,作为论文写作的分析武器。 如何选择一个好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意义性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或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是指该选题总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研究该选题有利于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比如,当前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比如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宽泛的讲,任何论文选题都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工作在管理、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而言,直接接触到大量的现实问题,更容易发现实践问题,所以选题应该来说,容易做到这一点。理论意义的要求更高一些,主要适用于理论研究者,这里省略不谈。

  第二,可行性原则。是指选题应该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对该问题具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该选题与自己的专业特长、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致。同时该问题难度不要太大,难度太大,尽管很有意义,自己却无法完成,就不适合。

  第三,新颖性原则。创新是科研论文的灵魂,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选题是体现论文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论文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一是选择一个新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要善于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最新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灵敏的捕捉这些新问题。对此进行研究,这样就能够出新意。比如:管理学中出现的“长尾理论”,就是对传统的“二八法则”的挑战。二是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老问题”。事实上,许多老问题之所以一直被人们研究,不仅是因为这个问题重要,还因为学者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能够得出很多新的结论,这就是创新。新的角度包括运用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等。比如,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就业期望、供求理论等角度。

  第四,具体化原则。是指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过大是常见的问题,有的论文题目,一看大得吓死人,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比如:有的论文题目是“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这种题目是根本无法用一篇论文说得清楚的。选题太大,结果必然是文章的内容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这样的论文毫无价值可言。只有选择小而具体的题目,才能使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一些作者之所以不愿意

  选择小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问题的方法。写作论题小的论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写起来就是干巴巴的几句空话。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就应该开始搜集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两个方面。途径是阅读相关理论,阅读学术期刊里相关文献,从报刊网络里搜集事例等等。这些都是形成观点的必须论据。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标题或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论文标题体现了论文的选题。论文题目,要注意词语的简洁性和确切性。标题不宜过长,应尽可能简短。尽可能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字数一般不超过25个字。但是,也无能一味追求字数的简短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准确。 论文题目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论题式标题”,即将所要研究的内容概括出来作为标题。比如:“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行业垄断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等。这种标题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定,但是从文章的标题看不出作者的观点。 二是论点式标题,即把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出来作为标题。例如:“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

  论文标题也可以采用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正标题往往揭示研究的问题,而副标题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比如补充分析问题的理论角度、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例如:“教育收益率上升新解: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视角”、“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与辞职:基于中国城镇居民的研究”、 “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现象探究:城乡比较的视角”。 三、论文的绪论

  论文的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和本论是论文最关键的部分,其中本论是核心部分。下面首先谈谈绪论的写作方法。

  绪论的字数虽然不多、篇幅不长,但是也非常重要。绪论也叫前沿、引言或导论,常见的表达是“问题的提出”。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般而言,绪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说明选题背景 (可以一两句话概括即可,作用是作为全文的“铺垫”、“导入语”,不至于突兀。正如很多很多的电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影片的时代背景,呈现方式为画外音或文字旁白,例如《锦衣卫》就是以背景语音的方式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用在于一下子将观众/读者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时空范围,有利于观众/读者理解本电影/本文。)

  2.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述及简评 (这是为了“问题的提出”而做准备。一般来说,这部分很重要,能够体现出本论文的'创新之所在。实际上,论文一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前进,这也体现了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学术规范所提倡的。一般专著,都有更多的研究综述。论文也应该有研究概述。)

  3. 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内容,是交代论文到底要研究什么?要解决什么?全文的靶子。如果没有这个内容,就让读者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了。) 4. 阐述写作的目的或意义 5. 对主题词进行诠释 (往往适用于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或者存在歧义的关键词,所以需要解释一下。)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的绪论都包含这些内容,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选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来说,已有研究简评、提出论文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写作的意义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此外,每一个部分的着笔长短也不是千篇一律,也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例1:《论行业垄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教育发展研究》2012.9)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十余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者们从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认为主因是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错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就业指导、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无疑,以上观点各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行业垄断这一客观事实,分析尚不够全面"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国进民退”现象重新抬头,行业垄断再次加剧,那么,行业垄断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从行业垄断这一视角,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例2:《城乡高考弃考现象比较研究: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考弃考是指放弃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而实质是指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填报志愿、放弃大学报到(不包含复读)。近几年来,我国高考弃考现象呈现增多趋势。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大约有80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随后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到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00万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这一说法表示支持,并指出在100万的弃考者中选择出国留学者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而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1]也就是说,在众多的高考弃考者中,城市高中生弃考后多选择出国留学,而农村高中生弃考后则多选择外出打工。 高考弃考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姚锐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快速成长领域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将长期存在,是高中毕业生选择留学的重要原因。[2]刘扬等通过对7个城市高中生自费出国留学意愿的抽样调查,认为国外不同的文化体验、新的知识与技能、不同教育方式以及就业等是出国留学的主要“拉动”因素,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教育方式以及入学机会等方面的不足是出国留学的主要“推动”因素。[3]邱幼云等在期望理论的视角下,认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降低了农村高中生参加高考的升学期望值,家庭困难以及就业难、就业歧视的双重压力降低了农村高中生参加高考的升学效价。[4]王正惠等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认为低就业、高落榜和高收费是农村学生难以承受之重,是其放弃高考的原因。[5]潘云华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高考理性弃考是基于成本与收益、供给与需求考虑的消费者理性行为,并且相对教育成本过高、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和教育预期收益下降是理性弃考的主要原因。[6] 以上观点对高考弃考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已有研究要么仅分析城市高中生弃考留学现象,要么仅分析农村高中生弃考打工现象,却缺少对这两种现象的比较分析,即城乡高中生是基于何种原因分别做出了弃考留学和弃考打工的选择?这两种弃考形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已有研究较少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进行分析,缺乏一个逻辑严密、一以贯之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作为研究框架,对城乡高考弃考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以促使我们对高考弃考现象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寻找有效对策。

  (注:本文参考了桂建生的著作《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