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论文

时间:2021-03-10 10:16:56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论文

  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如何优化古诗文教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人们的思想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可以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密切相关,而语文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价值法则,促进他们形成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如今我们的中学生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但是却可以唱出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对中国古典名著敬而远之,却个个捧着日本动漫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也不知道每朝每代的民族英雄,可以说,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东西。当今社会人性道德缺失,精神底蕴淡薄,这些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所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1)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音韵美的句子和诗句,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这样的音频资料,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抑扬顿挫的诗句朗读中去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本身的朗读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2)通过吟唱法进行教学。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这些传世佳作已经被人们谱成曲,融入到了现代流行歌曲当中,成为现代音乐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聆听吟唱,这样既可以感受音乐美,还可以感受诗歌美。借助这种优美的旋律来完成初中诗文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3)利用我国古诗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大特点,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之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通过画面表现出诗歌的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都有比较不错的美术基础,而且他们也非常喜欢这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美术的爱好移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去发掘诗歌中美的意境,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呈现到画中,展示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提升诗歌的意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标志,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一部精神史。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一颗颗爱国之心,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韧意志,以及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的高尚情操,等等。这些激扬的文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象征。这些民族魂、英雄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拜和尊敬之情,触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的文化永远地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5)鼓励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了解到作品创作本身的背景,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重要的基础。有一句诗就很好地形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就是传统文化所要诠释给我们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应鼓励他们广泛阅读优秀的古代作品,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还可以借助百家讲坛,接收一些比较直观的教育,学生长期在这种阅读环境中浸染和熏陶,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总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渐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所寄托与蕴含的精神生命和文化底蕴。

  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精神之花、民族之魂,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并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主动探索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总而言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走入传统文化这片森林里,使得他们“复前行,欲穷其林”。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素质,去感受古诗文中优美凝练的文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泽厚. 中国美学史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论文10-24

传统文化的论文04-12

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10-13

中国哲学史论文09-02

试论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论文08-06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论文06-16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09-01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10-04

中国法学论文格式08-25

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文化的影响论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