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3000字

时间:2022-05-13 11:53:41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7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7篇)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1

  摘要: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由五大因素构成。中医心理学也得出了阴阳人格理论。整体心理学是从功能整体建立了心理学理论,真正揭示了人格的本质。

  关键词:心理学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一、唯物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二、整体思想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三、功能本体论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四、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整体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五、整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六、整体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七、结论

  整体心理学在继承传统整体思想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优点而在新的高度上创新的新的心理学体系,是在中医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整体心理学由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功能本体一意元体理论和参照系理论,真正揭示了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的功能组成,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的整体思想,也弥补了当代心理学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不足,是中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整体心理学将为中医药学是发扬光大再添一枚奇葩。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2

  幸福在每个人眼中的视网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小幸福,忽视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感动。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树立好心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一个好的规划。

  【关键词】:幸福,心态,幸福观。

  这个学期我有机会接触了幸福心理学,在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深入了解的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于之前的看法。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以及饶有趣味的课堂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关于幸福的定义,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以前懵懂的我!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幸福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可信赖的朋友。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一切随之拥有。”在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富有哲理的言语的同时,也感叹这句关于幸福的注释很好,很实在,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思考。

  这学期在第一节幸福心理学课上老师引导了我们一起思考什么叫幸福,我发现在被别人忽然问道什么是幸福时我竟然回答不出。于是,我又想起一个电影里讲的东西:在这个电影里面,范伟饰演一个农民工,人家问他什么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给出了这个回答: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就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这种回答很有意思,它就是一个比较。按照他的逻辑,幸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比较出来的。随后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了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很简单的,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啦!”这时,另一个同学说道“你们还记得去年春节晚会上,小沈阳跟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不差钱》吗?里面有句话成为了去年一个流行语。小沈阳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说不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听完他们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拜金主义者,一个特现实的人。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把幸福和钱挂钩,那幸福是否就意味着钱越多的人就越快乐呢?

  很快,老师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有钱就能带来快乐,像我现在虽然不是富翁但我很快乐、很幸福。可能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对于我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教书、带孩子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幸福是靠你们自己去感受的”。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像老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幸福观跟自身缺乏思考和总结及当今的社会的基本状况有关。就如《卓越企业家终身学习月刊》上所讲的一样: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今天这个社会,叫做快速、多变、多诱惑,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状况。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化得很快,这是好的地方。但同时也是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快速会让我们有些麻烦,那就是忙。我们人人都很忙,有很多事要做。其实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忙到最后连心也丢失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要去寻找心。也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及时地去体验自己的幸福。于是身边的小幸福都被自己忽视了!

  学习了幸福心理学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探索自己的幸福观。

  其实自从踏入大学以来我经常感觉到空虚,我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干嘛?真的感觉不到快乐,找不到幸福感。因为我内心一直纠结着!之前我是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在斗不过自己内心强烈想读大学的愿望时,我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了民政读书。开始的一段时间我是踌躇满志,积极地竞选班委,加入学校的部门与组织。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焉了,我发现我的内心不快乐。因为我不喜欢费尽心机去拉拢同学支持我;不喜欢在部门里表面上和所有的人都和和气气的,而背地里却在争权拉派;不喜欢在舞台上表现很假很假的一面。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幸福观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我在想:是否幸福就是在班上每门功课都得A,然后拿到国家奖学金;是否幸福就是在部门里争一个好的位置坐,受到众人的敬仰,随意地支配别人;是否幸福就是在每个大型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他亮丽的身影,获得鲜花与掌声,让同学们都钦佩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和每个老师都打好关系,说话有底气、做事有背景有靠山。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让我每天都不开心,因为这些我一条都做不到。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学校如同一只蚂蚁,渺小地不能再渺小了。我努力着却做不到这些,所以我更加地自卑,更加地瞧不起自己。于是我的心情也跟着自己的内心变化此起彼伏,频繁地出现焦虑、恐怖、悲伤的心理现象。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我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现在,在我眼里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我一直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和自己心仪的男生谈恋爱是很幸福的事。因为这样自己很开心,把每天都过好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因为对于别人来说所谓的幸福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开心的感觉是一样的。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那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其实就是开心的另一种说法。”不过幸福比开心包括的要多,开心只是说自己当时的一种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爱情、事业和友情。如果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这时,只要你开心就是幸福了。

  确保现在的幸福感得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后的幸福我也应该做一个好的规划。

  对于健康我要重视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身体不好,那么他干其他的事也会经常有着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觉。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到健康的。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我们都非常重要,健康是成就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大学里我要谨慎地对待恋爱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男友,为自己将来的婚姻打下基础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爱人是与你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你就会拥有和谐的家庭,而和谐的家庭才是你停泊的港湾。当你外出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有人牵挂着你;当你回到家里,有人嘘寒问暖,疲惫的身心在这儿得到修整。革命导师列宁与妻子克鲁普斯卡妮,科学家居里夫妇,他们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和赏识,甚称典范。不管他是否与你一同从事相似的事业,你俩都能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奋斗。所以,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异性深深地爱着,就是你的幸福。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床异梦,家庭便危机四伏,你便寝食难安了,而幸福也会荡然无存了。所以在大学里我要为自己的幸福做好规划,不要因为寂寞而随便找一个男的谈一场耗钱、耗时、耗力、耗感情的恋爱。

  虽然之前因讨厌阿谀奉承而没有幸福感,但我不能忽视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开心,不能忽视朋友的重要性。《永远是朋友》这首歌里有句歌词说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俗语也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生活在大千世界,一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万事不求人。而且,许多时候,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的需要。你的感情需要与人交流,你的心声需要有人倾听,你的思想需要有人理解,你有些矛盾和疑问需要有人化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朋友。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友谊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照亮人的心灵。有了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你的生活才会一帆风顺,丰富多彩。所以,要想获得好的幸福感,朋友这条链子不能断的。

  幸福是一个奇特又重要的东西,它如同刚吹起来的泡泡一样,五彩缤纷地点缀着我们的天空、点缀着我们原本单调又乏味的人生。它轻盈地飘起,晶莹剔透的样子又是多么脆弱易破碎呢。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3

  【内容摘要】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利用绘画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图画进行探索,简单探讨隐藏在图画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无意识投射心理意义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艺术作品中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另一个现象,心理学家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痛苦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20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缺乏。本文旨在简单探讨隐藏在绘画艺术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一、寻找“画”的心理源头,探索绘画背后的神秘空间

  石器时期的洞窟图画记载了两万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记号和图像作为仪式之用,祈祷他们免受外部环境或外界不可预知力量的伤害。这些远古时代的图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绘画艺术被作为治疗疾病和减轻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结合歌唱、舞蹈和沙画针对特别的疾病,形成特别图形给予治疗;西藏人画曼陀罗也是作为祈求者集中心灵的一种方式,来减轻和治愈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随后精神病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现,如Jaspers、Riese等对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都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20世纪以来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心理学家要求受诊者利用绘画表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或从图画上的意义来诊断病人潜在的心理困扰。随着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心理分析已经成为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二、用“心”读“画”,绘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交流

  绘画是一种表达。绘画通过投射技术,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个体在客观现实中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表达与体现。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色彩中表露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如线条下笔奔放、孱弱或者细腻表达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画中各个方向的线条用力是平均的`,大多体现着绘画者没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寻觅中;画中线条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现了绘画者面对很多选择等问题。又如,色彩冲突,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较大的能量感,但处在冲突的状态中;和谐则没有明显的色彩冲突,比如喜欢用同一色系的颜色,体现着追求和谐、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征。

  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图画可能胜似千言万语,也就是说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更具体。从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过绘画这个方法读懂人的内心。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喜欢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还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普希金喜欢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也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他们同时代人所谈到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完全吻合。

  绘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学会涂鸦再学会文字的。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常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绘画与语言一样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较,绘画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体,也更有象征性。绘画比语言更易沟通,譬如,用绘画与聋哑人交流时,你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笔者曾遇到一个聋儿,3岁时开始被福利院收养,在他的画中,就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画投射出他内心对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视。画纸上孤零零的几个小人,看上去也是那么无依无靠。通过这些画能“倾听”聋哑少儿内心孤独的心声。

  绘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一般来说,人物画通常是个案本身的投影,或对个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及个案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在家庭动态绘画的方法的引导下,如果是画爸爸在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动,如看报、付账单和孩子玩耍等,都显示着父亲一般的居家生活,拥有着快乐幸福的家庭气氛。如果是画爸爸开车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亲离弃或离开这个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画在里面,以透露其对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无论我们给予孩子再多,孩子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透过这些图画表达可以发现其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冲突或心理上的困扰、恐惧。如果我们明白这些画外的意义,那么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将会变得更容易。

  三、用“画”疗“心伤”,绘画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绘画活动有审美意义,更富有心理意义。自古以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赏画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调查发现,美丽的图画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员曾让病人注视20幅最美的和最难看的作品,发现看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1/3,其中让他们感到最舒服的画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罗·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在画画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等不自觉地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绘画能为右脑疗伤。美国心理学家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印刻在我们的右脑,思维理智的左脑对掌控情绪处理的右脑其实力不从心。这时用言语去劝说对方脱离痛苦往往是不够的,内心经历创伤的人,最严重的痛苦是情绪困扰。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和负面情绪,用绘画的钥匙打开右脑的锁,能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绘画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如Reese曾对16名年龄在5—12岁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了绘画心理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活动,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画画,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焦虑、忧郁、孤寂或害怕等种种复杂情绪。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画者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画者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画出自己的伤痛,画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画出来之后,画者不良的情绪都能随之得以释放与缓解。可见绘画活动亦是潜移默化的陪护着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

  结语

  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画画传递着画者的个体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透过隐藏在绘画背后的“心理画”意义,启迪着我们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地去探索、去关注“心理画”背后的奥妙。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取决于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本研究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选择了性别、年级、不同出生地来考察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引言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要完成一个转变,先是社会人,再是由社会人转到职业人。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则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他各种素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侯丽萍、张慧全二位学者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心胸宽广,能容已、容人、容事;②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相信未来;③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灵敏并能积极地适应和参与;④好学乐学,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学习效率;⑤情感健康稳定,善于自我调节;⑥有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不怕困难挫折的毅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乐观、进取等品质就

  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反之,焦虑、自私、偏激、嫉妒、放纵等则是不良心理的反映。

  二、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设计与统计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不仅仅决定于高职生的智商高低、专业技能强弱,还取决于他们的情商高低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包括5个维度,即职业认知、职业性格、职业价值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在本次测量,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份,共收回份100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3.1结果分析:

  3.1.1在职业认知方面

  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在职业认知上大一和大三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f=3.74p<0.05),且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学生。说明随着经验与年龄的增加,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加趋于成熟、稳定.在性别上,女性男性的差异不明显。从调查数据来看,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社会职业状况的了解,了解较多的只占5%,有一定了解的占60%,很少了解的占30%,一点了解都没有和未答的占5%。有80%的学生只追求高工资,高奖金,追求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工作的稳定。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还存在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准确,从而导致将自我的职业目标定位过高。高职培养的不是创新型和学科型人才,而是培养在现场工作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如果高职生对这形势认识不清,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定位。

  3.1.2在职业性格方面

  有32%的学生不知自己属于那类职业性格,有部分学生在做事认真上得分不高,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与人很好的交谈。虽然性格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很好利用性格优势做好工作,所以需要了解自己,比如自己擅长的领域、技能、优势,同时也能看到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找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大方向。

  3.1.3在职业价值感方面

  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70%的学生认为工资待遇是体现一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方面,个人发展处于次要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要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难免会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问题,但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为实现远大理想而放弃当前利益的勇气。部分高职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3.1.4在职业能力方面

  男生与女生有明面的差异性,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和中国社会对男生的职业要求和对职业素质的积累更严格。乡村孩子从小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职业能力上更胜一筹。但仍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时更加严格,增大了学生求职的难度。二是学生在校期间,交往能力和求职技巧的训练不足,不少毕业生难以应对招聘考核。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3.1.5在职业道德方面

  各年级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上无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很重要,在工作中都能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

  3.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从上述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认知与职业能力水平会随着年级的、性别和出生地不同而有差异域。所以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3.2.1在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上,要根据不同年级高职学

  生的不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方法与措施可能会更好。

  3.2.2就性别而言,男女高职学生的也存在差异,男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良好职业性格的养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提高比女生相对要更快一些,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心理教育时,要更应该辨清造成男女学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以给予针对性比较强的帮助。

  3.2.3从学生的来源来看,大中城市的职业认知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尽快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在职业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的养成上,以便在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从这五个维度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同时,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6

  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网络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为陕西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游戏;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游戏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沉迷网络游戏必将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与观念等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上网成瘾,痴迷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游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4所高校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向陕西省4所高校200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4%.

  1.2.2测量法:选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以北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15个城市成年人的相关数据作为常模。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1网络游戏的参与性

  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SCL-90自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等指标上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基本不玩游戏的人,其中焦虑因子的分数在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和不参与网络游戏的两组学生之间差异的显着水平极高(p<0.01),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几个因子的分数上虽有差异,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也能看出经常玩游戏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分值是高于不玩游戏的学生的。

  2.2网络游戏

  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表2数据表明,理工科学生的SCL-90测试中各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差异非常显着。文科专业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基本不明显,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的分值的主效应的差异及其显着。文科专业、艺体类专业学生在自评总分、精神病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分数主效应明显,尤其恐怖分数的主效应还的显着性差异程度是非常高的。理工科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更能通过成功晋级或的认可与满足感。网络游戏的规则非常明确,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成功晋级主要是依靠玩家的游戏能力和技巧来实现的,这种状况让学生感觉非常公平,进而被游戏所吸引,长期沉迷其中,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因素的不满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陕西省高校学生在网络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同一网络游戏对男女生的影响也不同的。在网络游戏的参与中,男生的症状自评总分、强迫、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精神病等因子分数都是明显高于女生的,尤其强迫、人际关系等两个因子分数在男女间差异更适明显。一般情况下,网络游戏的女性参与者相对于男生来讲还是比较少的,这会降低女生因玩网络游戏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男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次参与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喜欢参与,态度非常积极,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就会增加。

  大学生的自律性或自控能力较差,他们明明很清楚网络游戏玩的太多,会大量消耗精力,对身心健康不利,但是却欲罢不能。

  2.3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对策分析

  2.3.1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少寂寞、孤独的感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多联系,加强情感交流,缓解孤单、寂寞的感觉。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充分利用网络向亲人、朋友诉说或求救,释放不良情绪,获得亲友的安慰和帮助。可以通过网络扩展交际圈,转换交流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可以帮助因自身的某些缺陷而不愿与人接触的学生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2.3.2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在心理上过于依赖网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上网时间过长,学习、运动、与老师或其它学生及朋友交往的时间与精力就会减少,久而久之会进入身心的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过分追求虚拟世界里所获得的成就感,与现实世界的情况形成反差,导致想法与现实的脱节,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因此,学生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状况,采用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强化网络的学习功能。

  2.3.3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多关注性格内向、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多跟他们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多跟同学交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单,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而非虚拟世界里找到成就感或学习兴趣。

  三、结论

  3.1总体来讲,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不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网络游戏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文科专业学生和艺体类专业学生;男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较多,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女生的情况相对较好。

  3.2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网络使用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等措施来实现。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篇7

  一、研究课题

  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

  二、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组织管理学以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而提出来的。本研究以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资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建设,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资本的干预并取得预期效果,从而说明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干预而得以改变提升的。

  本研究采用《心理资本问卷》(PCQ)作为测评工具,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鄂尔多斯地区的18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显示,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和组成心理资本的四个要素(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在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聘用和正式分配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结果如下:

  (1)聘用教师和正式教师之间心理资本存在显着差异,正式教师的心理资本要高于聘用教师。此外,心理资本的四个子维度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聘用教师的四个维度普遍低于正式职工。

  (2)独生子女教师与非独生子女教师在心理资本上有显着差异,在四个子维度中,在自我效能和希望维度上独生子女教师与非独生子女教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乐观、韧性这两个维度上则存在显着性差异。

  (3)城镇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乡村幼儿教师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其四个子维度中只有自我效能城镇幼儿教师明显高于乡村教师,其他三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入手,本文提出了心理资本建设的干预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并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前后测数据分析,证明心理资本及其组成要素均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善提高。此外通过研究期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建设的关注度,既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促进个人发展,也可以聚沙成塔,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帮助。

  三、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心灵的困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越为突出。为了生活无暇它顾的时代渐渐远去,内心的精神需求被提上了日程,而一直以来被忽视的精神文明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但已成模式的生活常规却将忽于建设的内心世界禁锢起来,彷徨、失意、挫折感等消极情绪纷纷爆发,于是如何营造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应对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就被提上了日程。虽然借助于心理医生,很多人的内心有所调整,但治标不能治本,其真正依靠挖掘自我而进行的修复仍处于睡眠状态,如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呢?近些年源于积极心理学融合组织管理学的心理资本的提出,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开发和建设好心理资本可以从根本上挖掘人的各项潜在优势并可以将其培养成为个体的优秀品质,使个体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遇到问题和困难,都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解决,去面对。我们不再消极被动的应战,而是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备战。未来社会是人才的社会,说到底看重的是人才的潜能,而心理资本是潜能的根源。如果能从幼儿教育开始就逐渐渗入心理资本的建设,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作为人终生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的奠基,是人一生中好习惯好品质萌芽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的开发建设,不但会对教师有积极的影响促进其成长,而且也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研究的意义

  当前,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seligam(塞利格曼)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再只是局限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解决、治疗,而是开始转向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育,使心理问题没有发展的温床,这不但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而且也使很多问题在萌芽状态中被解决,事半功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当人们在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提出对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使人们多数处于“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需求层次上,因而心理会变得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顾虑、抵触等负面情绪,那么培养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源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出的心理资本建设,为全面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和建设方向。心理资本是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拓展人才发展的范畴,使个体可以更健康更阳光更有品质的生活。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帮助人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引导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发人内在的可开发的潜能,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氛围,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心理资本的建设,不但可以挖掘人的潜能良好地品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促进自己所在的组织和社会良性发展。但目前国内外对心理资本的开发、干预大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员工,关注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其他社会个体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建设较少,而已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覆盖面较窄。本研究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干预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围,使其理论研究更为宽泛,为更多社会个体的改变带来契机,为其理论的实际应用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五、调查方法

  样本选取方式为随机取样,取样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取样。样本的总数为210人。发放问卷210份,问卷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1.9%,其中无效的问卷为13份,有效问卷有180份,有效率为85.7%。

  六、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取样范围和途径,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全面的考虑心理资本的比较指标和可能性影响因素,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在进行调查时,增加观察法或者面谈法提纲设计的合理性,在理论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对感性因素也能更好的加以分析,以增加心理资本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数据的分析也要尽可能全面,尤其是心理资本的比较指标的选取,可以更为严谨,对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考虑也可以更加全面,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促进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发展,为鄂尔多斯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切实的帮助。

【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7篇)】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通用16篇)03-14

硕士心理学论文10-13

心理学论文答辩08-09

格式塔心理学论文04-18

幼儿心理学硕士论文10-13

心理学毕业论文提纲08-11

管理心理学硕士论文04-15

最新关于心理学的论文提纲10-16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本11-10

心理学的毕业论文格式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