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时间:2022-06-06 14:38:55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通用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通用9篇)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1

  一、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内涵

  风险指的是在开展某一项活动或者事件时,发生的超出预期的情况,而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带来的影响对于事件本身大多是消极的,所以风险的存在对于事件本身的进展是不利的。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来说,成本管理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由于受到外力因素或者突发状况的影响,而使得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偏离预期,而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活动时,具有明显的成本目标,成本目标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管理风险的存在,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可以根据相关的信息,对风险做出提前的预测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将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分类

  要实现对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要对其进行分类,才能保证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通常,对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别:

  (一)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为成本信息风险和成本效益管理风险

  成本信息风险指的是在成本核算时,由于计算失误或者记账凭证的核实、汇总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而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由此而影响成本报告的编制以及成本目标的制定;成本效益管理风险指的是影响企业成本效益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成本的预算、规划、实施等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二)根据战略性与战术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战略性成本管理风险和战术性成本管理风险

  战略性成本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对内部与外部环境持续适应能力影响的因素,包括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企业运行采取的方针策略、企业内部的环境与外部的环境、企业人员的素质、企业资源的布局、企业的文化建设等等;战术性成本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制定规划方针时与管理目标相悖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活动执行的效果、企业资料的搜集整理、企业的规划与预算等。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对财务会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首先,要通过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实现对财务成本核算的有效管理,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确保成本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可以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三,对于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进行明确,并且对相关的支出成本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核;最后,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加强对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记录,并且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工作,为成本管理风险的控制提供更多信息依据。

  (二)对于导致成本偏离目标的因素进行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导致成本管理偏离目标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财务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能力,所以要积极地培养成本管理人才,通过科学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的能力,可以实现在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降低成本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第二,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并且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期望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出现的差异也可以得到科学的判断,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三,对企业成本的投入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由于成本投入过大而对企业效益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完善成本管理风险的措施

  第一,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以结构,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应对成本管理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管理人员的成本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成本信息对风险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并且确定风险的内容,制定抵御风险的措施;第三,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规范,制定统一的、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都符合制度规定,可以有效的预防风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在内部审计方面,通过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可以对成本管理工作开展全面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具体的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这也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只有从组织结构上给予足够的保证,才能保证成本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成本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也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的促进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第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方式,可以减轻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对于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可以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风险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创新,降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2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Lam(2003)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2006)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2008)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2010)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2011);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2004)、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2009)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2007);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2005);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战略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学者们分别从管理决策(Simons,1999)、行业竞争排名与公司业绩(Slywoztky,2004)以及战略实施能力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5)等角度对战略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界定。卢一萍(2011)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分析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机制、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出具风险预警报告这四个战略风险预警步骤。龚小凤(2013)从战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等六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预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有:EdwardAltman(2001)等国外学者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Z模型以及“配套”的五个预警指标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信息透明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监控力度、财务杠杆效应等四个方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的要点。赵春(2012)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动态维护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克服了统计分析模型不能适应海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考虑财务数据时间延续性的问题。

  (三)企业营销风险预警

  美国学者James(1998)按风险来源,提出了营销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策略风险、组织风险、运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五大部分。高凤彦等(1999)则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并利用离差传递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张云起(2001)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针对营销综合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提出了A-FA综合评价模型。Emiliano(2009)从市场定位安全、市场结构安全、市场需求安全、市场竞争安全、市场扩张安全、市场策略安全和市场环境安全六方面建立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林红菱等人(20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模型。总的来说,近年来的企业风险预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关于预警原理、警度划分以及预警模型和系统的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不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3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

  [3]严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4

  摘 要:风险无处不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本文从建立基础平台,理顺业务流程、建设风险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确定性正日益成为企业各级组织所必须面对的常态。通过“不确定性”这一独特的视角,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强化各专项业务的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一、构建四个体系,搭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平台

  1.建立组织体系

  企业应在现有组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组长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在企业管理部门设立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

  2.建立管控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管控体系,在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作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系统管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解决原有问题、防范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目的。

  3.建立报告体系

  风险管理报告应当为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自身实际和习惯,选择和设计风险管理报告的类型和模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负责汇总各类风险信息、数据、分析和评价报告,对跨部门业务的重大风险提出解决方案,为下属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建立考核体系

  企业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考核目标、原则、程序、对象、范围和标准,并把风险管理评价与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重大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考核体系。

  二、执行五个步骤,理顺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1.开展风险识别

  每年年初,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广泛、持续地收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种风险系统、全面和连续的进行辨识、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与过程。

  (1)主要风险分类。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一级风险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对照一级风险分类,由职能部门根据日常业务内容和岗位职责,结合工作目标,对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业务或流程进行二级类别划分,编制风险分类清单,由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进行汇总整理。

  (2)建立风险事件库。为有效识别分别风险事件,可采取“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以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即四个负面的责任内风险、三个负面的责任外风险、两个正面的责任内风险、一个其他风险事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调查,由风险管理员负责整理,建立风险事件库。对已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制定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动态评估、持续完善。

  2.组织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可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预计和估算,最终确定风险评级。

  (1)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标准、程序和方法,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各职能务部门应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组织开展本业务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2)风险评估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目标,结合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制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的判断标准,以及风险评级标准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均分为五个档次,即: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评级分为三个档次,即: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可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评级。

  3.做好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针对所评估风险的不同属性,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措施,合理配置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4.抓好风险处置

  建立重要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超出预警标准和危机出现等情形后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对策略、工作程序及工作要求。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对于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5.风险监控与改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风险信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可包括风险预警指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风险应对措施执行的有效性等。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企业首先应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使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

  其次,应加大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承担起向员工诠释企业风险文化的义务,并带领员工付诸行动,纠正员工的行为偏差。

  再次,应建立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针对不同岗位,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不断增强了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5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按照其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的要求,做到内部资料的全面与精确,使企业的财务得到有力的照顾,资金的运转能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下,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目标。企业做好内部控制,是降低其财务风险、使其经营项目能达到预期的设想的有力保障。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必须意识到内部控制不等于风险管理、财务部门应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企业应构建合理财务团队。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名称,它是经过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其存在的最终归属在于保证正常的经营效益,提升工作效率,增强财务报告的安全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整体大方向。以上定义是经我国的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的,以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突破把认识停留在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或内部控制的局限,使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逐步向全面而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任何事物、项目和企业在正常的运作过程中都避免不了风险的存在,经过长久的实践经历和经验总结,各个企业逐渐认识到风险管理必然从单项业务、或者各个部门方面加以考虑,其次需要结合风险组合的规律,进而提升到整个企业的高度上来。由此,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入到全面管理的阶段。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主要是针对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整体的经营战略目标,将各类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结果调控在可以掌握和接受的范畴内,从而采取的方式及其实施的全过程提出的。ERM框架显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且较为明显地受着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旨在从经营全程识别可能引发企业的潜在危险的因子并管理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在内容上涵盖内部控制

  就国内目前存在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体系来看,COSO《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等等研究成果均在定义风险管理的同时囊括了内部控制的内容,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包括内部控制目标,风险管理的要素也包含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方面。以此,不难发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内容上表现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质内容存在差异

  当然,在考虑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紧密联系之余,必然要考虑二者的区别。首先,内部控制是隶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小分支,而风险管理则是贯穿企业的运行全程,更多的与风险相联系。第二,风险管理已经被正式规定在“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领域,呈现正面趋势的现象被当作机会;然而风险与机会的定义区分并不明晰。第三,风险偏好、容忍度、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等方面已经在理论研究中占据很大比例,然而他们并没有出现在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现实基础是一致的

  在所有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其所有权与经营权都是分离处理的,这是避免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打断企业运转的连续性的必然措施,同时可以促进达到使资金和企业工作能力更科学更高度的结合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同时会诱发新生的风险,会加剧企业管理者和各个股东的利益矛盾。不仅如此,有限责任制的公司这个格局本身就是一个隐藏着风险的因素,可能会在后期经营中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在投资高风险项目时,可能会得到比较可观的经济收益,但这些收益对半进入了高层股东的腰包,从属的债权人分取的只是固定不变而比较低廉的利息收入;相反,遇上项目失利的情况,股东只需要担负投入所对应比例的责任,而由债权人来负责破产造成的后果。由此可见,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平衡的经济行为。

  三、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

  (一)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必须意识到

  内部控制不等于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是内部控制的前期举措,并且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和地位,但是必须认清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具体说来,就是内部控制基本只具有提防风险的作用,与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风险这些实践色彩比较浓重的名词无太大的关系。风险管理中,涉及到风险的识别、评估、对策及其监测等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要把内部控制定位到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话,可能就可以说与风险识别、评估最为相似且紧密相关。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前提进行的内部控制,其工作作用也仅限于规避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和风险。所以,相关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在进行风险处理的同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内部控制的角度上,必须同时关注风险管理的内容,将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才能使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发挥良好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财务部门应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是一种与风险评估紧密相连的事物,它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可以最高效而科学地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达到一种高度协调的状态。在任何企业经营项目内部,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预防规避与分散解决。企业必须对公司涉及的各个项目展开风险评估,大致清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与级别,并据此探究风险诱因,思考防范和降低危险指数的举措。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良好建构,有助于使企业统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双方,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和威胁。

  (三)企业应构建合理财务团队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任何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处理和内部控制的完成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观念创新的根本力量也是人力。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的同时,都必然考虑企业内部现存的人力资源组合状况。我国历史悠久,自千年之前便已提出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这也是现代社会为人民谋福利必须遵守的理论原则。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运转中,必须使人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施展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在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员工的向上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无疑,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然需要重视内部控制所能发挥的作用,做好内部控制,明确其与风险管理有何深刻的内涵,并把握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即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在内容上涵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质内容存在差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现实基础是一致的。从而,研究出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的具体措施,明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具体有何不同之处,督促财务部门尽最大努力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同时企业应构建合理与高水平的财务团队。经过层层严密的思考,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益发挥到极致。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日益突出,而税务风险则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文章将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探讨在新发展形势下企业税务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强化;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发展环境之下,为了更好的获得有效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一系列程序、计划和方法。总体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主要有五点:第一点是环境的控制,主要是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管理职能、治理职能等。第二点是风险的评估工作,这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第三点是信息的共享沟通。第四点是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制度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第五点是控制活动,其主要包括业绩评价、实物控制、信息处理以及职责分离等方面,帮助管理层的指令可以有效执行。

  二、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一)税务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缺乏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其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市场的开拓方面,对法律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关注度较低,再加上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并未构建完善科学的税务内部控制系统。具体来说,企业对于税务风险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企业将税务风险单纯的归纳为税务机关的管理任务,认为只需要关注财务管理,但事实上,企业税务风险涉及企业整个发展经营的过程,它涵盖了每一个生产经营需要涉及税收的环节。二是企业将税务风险防范单一的归为会计核算部门的人物,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等部门对税务风险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过于强调收益而忽视了税务风险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等特点,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惜违反税法,以非法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这样的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税务风险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纳税人擅自更改、销毁、藏匿记账凭证、账簿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纳甚至不缴纳税款等行为都属于偷税,国家相关机关将对企业偷税行为进行严惩。同时,企业为了减轻自身的纳税负担会进行纳税筹划,但一旦相关人员操作不当,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违反税务法律法规等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三)缺乏专门的税务管理队伍以及税务风险管理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有效实施风险防控措施,及时避免风险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税务机构的设置上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都只是让公司的出纳或者会计担当相关的办税人员,并未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岗位及机构,企业税务管理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在承担繁重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应付税务申报缴纳工作,这些使得其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及精力来关注国家税务政策变化、及时了解最新税务信息,再加上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在处理复杂的税务风险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以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缺乏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控工作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的体系以及制度都还尚未完善,例如,大部分企业都尚未构建其一套科学的税务风险控制制度,严格规范纳税的各个环节阶段,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避免税务风险控制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尽管我国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规范,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多存在主观随意性,其真正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明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通过构建相关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来有效的防控企业税务风险,减少税务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以上便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企业加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需要从监督和制约这两个方面入手,企业在分配权责、设置机构、治理结构以及业务流程时注意其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施行。

  (二)坚持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原则

  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时需要遵循多个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牵制原则,企业在具体构建税务风险内部防控系统时,一个事项需要有多个具有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部门来完成;授权原则,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授予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责,确保其权责的明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之所以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主要目标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效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应该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保证风险管理的经济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税务风险管理

  1.规范税务事项,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与基础,它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人员分工、结构治理以及内部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某些集团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在下属企业或者是产品事业部、地区性总部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或者是税务部门;而某些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对于有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将自身的税务事宜包给经验更为丰富的中介机构,从多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税务风险管理,保障税务事项的规范化,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2.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评估工作,降低税务风险税务风险评价和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企业应该提高自身对于风险的防控能力,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当遇到特定税务风险时,企业才能够对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及时的借鉴相关的技术方法以及原理,对系统中所潜藏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定量、定性分析,从而为企业相关的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基本保障,帮助企业及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3.加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内部控制活动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发展情况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规章流程、制度、授权、分权与集权等。例如,企业运营部门对信息处理的控制、整理、传达,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分析。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进行保值,确保企业所有者利益的有效措施,更是促进企业科学、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以有效、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来保证税务管理控制方法、流程的合理性,实现税务风险控制的全面性。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有效沟通共享,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实现自身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是企业的首要工作,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还应该根据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来及时更新自身的信息储备系统,健全信息管理系统。除此以外,企业应该重视业务部门与财税部门,自身税务、财务人员与地方税务机关的交流沟通工作,从而保证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可以有效的施行。5.加强内部监督,以税务自查、内部审计促进涉税事项的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监督工作,对自身的税务事项进行定期检查,并以内部审计的方式对纳税进行统一管理,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审计人员或者税务审计机构对自身税务事项进行审计,从而有效的发现潜藏的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未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税务风险方面,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还处于初级阶段,税务管理缺乏规范性、对税务风险认识缺乏科学性,在税务风险内部制度设计上更是缺乏合理性,但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各个主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志国.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0(09).

  [2]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大学,2014(09).

  [3]刘庆国.简论公司税务风险及防控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1(07).

  [4]朱荣恩.审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7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营业税、增值税和营业所得税等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进行特别注意的风险点,企业可以通过规避、降低、分担和承受风险的管理形式,来进行税务风险的管理,以确保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最优的发展策略。下面,我主要谈论一下建筑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策略,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方式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应该放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预测层面,依据科学的分析,对于企业可能遭受的税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进行提早预防,为企业减少税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重要支撑。但是,企业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对于税务风险的风险评估而忽略了税务风险发生时以及税务风险产生之后的处理策略的提出,这样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因此,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并从事先、事中和事后三个维度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最优解决。

  1.事先控制

  税务风险的事先控制是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企业在风险发生前提早预知到风险的到来以及风险的运行方式,以便于企业制定相应风险解决策略,避免税务风险带来的更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进行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详尽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税务状况,为企业的税务风险预测提供重要参考,协助企业进行税务风险事先控制。

  2.事中控制

  在发生税务风险后,对税务风险进行相关解决策略的过程被称为事中控制,这时,企业已经遭受到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上面的影响,也已经知晓了税务风险的大致运行方式,因此也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解决策略的提出更为目标化。比如,建筑企业的库存常常会有材料暂估款,其发票的开发不会很及时,往往会延后一段时间,因此,企业应该对于这种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且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尽量减少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事后控制

  对于税务风险的事后控制往往具备一定的被动色彩,因为税务风险已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已经难以在事中进行风险修复,只能在事后进行风险补救,进而进行经验总结,避免之后遭受到此类税务风险的影响。比如,建筑企业中存在的虚开发票的现象,对于其进行的风险管理则属于事后控制。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出现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状况,进而需要为此承担包括补纳税、交罚金、刑罚处罚和声誉形象受损等风险,这边是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企业在面临如此税务风险时,可以基于企业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形式,其中主要包括规避、降低、分担和承受风险四种方式。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在建筑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时,无法承担税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停止可能产生此税务风险的项目的形式来阻隔由此带来的税务风险。比如,一些建筑企业想要选择与相关性较强的企业进行企业重组,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发展带来便利,还会减轻双方企业的税收担负情况。但是,此做法可能会招致税务机关对于企业进行反避税的相关调查,对于企业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可以选择放弃此项目的实施运行,以规避可能会出现的税务风险。

  2.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策略也是建筑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时常常采用的风险处理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在已经遭受税务风险之后,只能通过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来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企业将税务风险降低,降低到在本企业的承受范围内,这也是企业根据自身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风险的具体情况而选取的最优解决策略。比如,为了规避增值税,建筑企业会将之前的包料工程修改为不包料。

  3.风险分担

  风险承担是建筑企业借助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力量,通过将业务分包给多个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形式,来使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风险处理策略。比如,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业务过程中,会有自主招工和派遣工人两种遣员形式,但是自主招工的方式会实行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为了规避这种状况的发生,建筑企业多会选择进行企业派遣工人的形式。

  4.风险承受

  风险承受是在建筑企业对企业承担税务风险的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对于税务风险状况了解详细之后,认为本企业可以对本次税务风险进行承担,因而不准备采取风险规避和风险降低等策略的风险管理方式。比如,税务机关对于建筑公司的低值易耗品的划分可能会存在不承认其划分方式的现象,但是企业不会讲这种税务风险看得过重,因为企业能够承受此类的税务风险,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1.划分岗位权责,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框架

  对于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应该积极做好岗位分则工作,并制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框架,以便于风险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并且实施了岗位分则可以有效进行工作问责,保证税务风险管理事务的高效有序运行。

  2.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纳税风险进行评估,建立健全机制和方法

  企业应该对本企业可能遭受的税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详尽性评估预测,尽可能在风险产生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风险产生的原因、产生的激发因素,进而为税务风险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保证风险管理能够实现效果最佳化。

  3.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

  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必须掌握了公司各部门与税务有关的真实材料和数据,才能够知晓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才能够对税务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因此,企业必须打通企业内各部门间与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税务信息的传达能够实现及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在当前新税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想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减轻税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熟知新税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参照税制改革对比本企业当前各项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税务制度的要求,进而实现业务的整改,只有保障了企业的运行是在遵守相关税务政策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实现稳定的长效发展。

  作者:韩顺超 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8

  所谓的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在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对企业的危害税务征收行为、税务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纠正,避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疏忽行为而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缴税义务造成企业的涉嫌违法风险,将直接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计划。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税务管理风险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按照税法条款规定的期限和内容按时交纳税费;其次,是企业没有科学合理地对自身的税务交纳金额进行统计计算和申报,造成企业在纳税过程中超出额度进行交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济收益。下文中,笔者将结合个人专业工作经验,对国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情况总结

  国内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国内经济市场变动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风险系数和复杂程度。从另一方面,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在增加投资扩建项目的情况下,加剧了企业在税务征收缴纳过程中的风险难度,而需要具备专业技能、透彻研究税法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税务缴纳行为进行总体管理。从国内目前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情况来看,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企业税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没哟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从思想上没有形成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造成企业承担着过多的税务风险隐患。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功能体现

  由于国内多数企业在内部税务风险监督管理环节的薄弱和不足,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与运作管理活动,也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影响了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和抓住发展机遇,甚至给企业的诚信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功能将保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让企业因为在税务申报、核算、缴纳等一系列行为中产生违法行为或者重复纳税行为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避免企业的不规范纳税行为导致企业在经济收益、信誉诚信、违法违规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和制裁。

  二、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形成的外部原因

  我国税法制度监督管理的行为,包括有权机关依据国家税法法律规范相关规定,对国内企业全部的税务行为及其行为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进行的税收调整。我国正在进行法制社会的全面建设,税务征收缴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依法纳税是所有企业应当主动承担和履行的义务,为了保证和维护税法的有效实施,为了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税收征收缴纳体系,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内企业应当做好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税法法律法规中仍然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变化之间形成了税法管理的漏洞,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风险隐患,提高国家的税务征收质量,应当建立科学的税法法律体系。

  (二)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

  国内企业学习、接受、应用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国内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经验尚且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从现阶段国内企业的税务管理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还没有正确认识到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而仅仅将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记录和控制费用支出等方面。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税务风险处处存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应当全面应用贯穿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建立综合税务风险监督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和税务缴纳计算行为,不断提高企业负责决策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监督管理的认识,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辅助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彻底落实。

  三、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据上文的分析可知,国内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一项企业各个纳税环节相结合而得出结论的工作。因此,大企业必须将税务风险和自身情况相结合,建立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确立明确的目标,以便于从整体上控制税务风险对企业自身的不利影响。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是指建立合规性目标、战略性目标以及效率性目标。合规性目标是指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涉税活动,这是可以有效地使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免除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合规性目标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避免超出税法范围。战略性目标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围绕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来进行,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与政府建立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企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效率性目标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要争取降低税务成本,创造税收价值,从而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有效地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二)建立基础信息系统

  作为一个拥有完善税务制度的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是极其有必要的,企业通过对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过程,建立一个能完善税法的收集与更新的系统,及时汇聚整理出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进行更新检查。企业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工具建立内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通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个部分,建立包含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日常管理与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

  (三)着重关注企业的重大事项

  对于企业中的重大事项要进行全程监控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从项目的开端,中途出现的经济问题,还有完成时的税务问题进行跟踪与控制,防止该项目在进行中出现漏洞,造成漏税等情况的发生,尽可能的避免造成税务风险。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国内企业在面临生存挑战和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和科学经营管理理论、方法策略,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经营管理道路。当国内企业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合作交流需求在增多,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设变得多元化、复杂化,给企业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国内企业应当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税务风险监督管理项目,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 篇9

  一、风险的识别

  1 通过报表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期期初等于上期期末+调整,本期累计等于上期累计数+本期发生数。同时分析有关项目变动情况,异常变动找出原因,识别风险。对同一报表中各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考虑静态与动态的平衡,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成本与费用,本期未分配利润=上期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各项目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税金与附加、所得税、增值税,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应付账款与存货利息费用与短期(长期)借款等。

  2 利用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由专业从业人员做出的,一般情况下,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虽然在目前环境下,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良莠不齐,审计报告的真实性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是对审计报告及其附注进行分析仍能对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应对风险提供一定的帮助。

  首先要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变更,了解企业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信状况,如是否受到注协的处罚或证监会的公开遣责,间接获取其执业水平与执业质量。对年度审计报告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更要引起关注,了解变更的背景和原因,是否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操纵利润,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态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要关注事务所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一般为标准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其中出具非标准意见又出于不同的原因,要关注具体原因是什么,在目前竞争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很少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对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要特别引起关注,同时对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也不能全盘接收,如能关注到事务所对企业会计分录的调整事项,要分析具体科目的调整原因,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

  3 利用财务报表附注

  首先关注企业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准则不可能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所有方面,同时随着企业经营多样化,市场环境复杂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越来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同一笔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可能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弹性很大,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所以要分析企业过去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企业进行变更的原因,变更理由的充分性,是否符合企业发展,对利润和其他科目的影响。

  其次,关注或有事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性事项的发生,不确定性的事项对企业未来发展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企业资源的流出,其最终结果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加以决定,比如未决法律纠纷、对外担保、售后服务、待执行合同确定亏损、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等,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如果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应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预计负债科目上,其它或有事项则在附注中进行披露,企业应当披露或有负债,但是很少有上市公司在披露的财务报表上确认预计负债,甚至披露或有负债的都很少,这有是企业风险的信号,对特定行业,存在或有负债的情况或者是在其它附注中能看出企业存在或有负债,要引起特别关注。

  再次,重点分析特殊会计科目,在前文对资产负债风险分析中已经分析过企业容易利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债务重组等调整会计利润,对这些科目要认真分析,查找是否存在异常变动,以发现人为进行操纵来粉饰报表的可能。

  4 关注关联交易

  通过分析关联交易,来判断关联交易为企业贡献的利润,剔除不真实、不公允的交易,确定企业实际盈利状况,夯实资产负债真实性,首先要关注交联交易定价公允性,其次要分析关联交易是否产生现金流,这都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合理判断。

  比如应收账款正常情况下都为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带来的营业收入的增加,关联方的资金拆借通过其他应收(付)科目来反映,是否存在企业往来科目混淆,隐瞒关联交易现象,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中对关联方交易及拆借往来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风险的应对

  1 剔除虚拟资产

  虚拟资产是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资产,指已发生的费用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资产,除待摊、开办费外,还包括潜亏的资产项目,如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其他应收款、库龄较长的存货、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停工的在建工程等,虚拟资产是也是企业未来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在分析企业资产总额、规模及财务报表时,要剔除这些虚拟资产。比如,账龄较长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的充分性,关联方的资金拆借,对账龄为 3 年以上应收款项计提坏账是否充足,其他应收款年末余额有多少为关联方资金拆借,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是否符合会计政策,待摊费用摊销期间的合理性,要结合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企业利用摊销、折旧等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进而造成企业虚列资产,迷惑众人。

  2 剔除不公允关联交易

  企业为了虚增收入及利润,容易利用关联交易达成目的,上市公司也容易利用关联交易来转移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对交易频繁的关联方,交易定价不公允及以其它方式来提供便利的交易,并非是企业真正实现的交易,会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与实际脱离,剔除该交易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才能还原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

  3 增加表外资产与负债

  并非企业所有的资产与负债都会体现在报表上,表外资产会增加企业价值,而表外负债则相反,对此我们要加上能给企业未来带来价值的资产和未来减损企业价值的负债,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与负债,只有如此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投资、借款等决策。

  4 结合外部环境

  对非标准审计报告或出具审计报告的事务所执业质量不高时,减少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也可以请可以信赖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剔除审计报告的不可信因素,或重新对要投资或借款等决策的企业进行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不仅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各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分析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也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综合判断。

【企业成本管理下风险管理社会论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企业成本管理学论文08-2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10-22

企业成本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探讨论文05-10

管理学论文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及企业定额管理学论文08-22

财务风险防范下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探究08-04

企业成本管理开题报告09-22

有关企业成本管理后金融危机论文09-30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08-25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08-01

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会计新特点的应用论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