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时间:2020-07-25 15:40:11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以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对高校教师师德影响力的缺失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分析,提出要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强化师德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师师德风范,建设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富于创造性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大学实现教育理想提供保障。

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对策;社会学

  当前,研究者对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探讨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中,这些研究多从高校教师整体泛泛而谈,或者仅就其中一个类别进行研究;多从教师作为师德实施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着重经验性的研究多,运用德育和思政理论研究多,学理探索少,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社会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的研究样本为在福州市的部分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部队、医院、银行、外企及其他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400人。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5份,其中无效卷4份,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率达98.99%;访谈对象为在福州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回收问卷和访谈结束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和内容进行汇总分析。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承担专业知识教育以外,还承担着对人类精神世界塑造和对社会道德水准提升的使命。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在思想、文化、专业等方面的影响力深远,而其影响力又通过师德师风的浸润、陶冶、感召完成。教师影响力大小与其师德成正比,影响力愈大,说明其师德愈良好;反之则师德缺失。由此,本研究从教师影响力研究出发,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现状。本研究将教师群体细分为校长、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三个要素。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大学时代对自己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学友。显示校长几乎没有影响,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影响力一般。下面从3个变量加以分析。如下表显示:对于大学生而言,从校长、辅导员、任课教师到学友,其影响力趋强。校长一栏的均值为2.06,属于“没什么影响”;辅导员均值为3.01,影响力为“一般”;任课教师均值为3.25,影响力也是“一般”,而学友的均值最大,为3.62,趋向“较有影响”。学友一栏的标准差值为0.998,相较其他要素标准差值最小,表明其影响力离散程度最小,选项更为集中,即观点较为一致。而教师群体的离散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任课教师,其影响力的离散程度最高,说明学生群体中对专任教师影响力的判别差别较大。访谈中,有三类人员认为任课教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力最大。一是,当年学校里的精英分子;二是,研究生;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此外,我们从大学时代学友影响力分析的正态分布图(图1)也可以看出学友的影响力在分值4达到顶峰,也就是学友的影响力程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借鉴问卷中“您认为大学时代对您的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谁?”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选择学友的占58.06%,选择任课教师的占14.58%,选择辅导员的占14.32%,选择校长的占1.28%,这表明学生认同教师群体有影响力的仅占30.18%。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反映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师德缺失较为严重。

  二、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一是,高校教师职业日趋泛商业化。当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在教师身上逐渐淡化,他们不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化的规则对自身价值进行衡量和重新定位的大众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日趋平庸化与泛商业化的高校教师职业已驱使高校教师使命感和道德操守远离。二是,传统授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不再以课堂授课为知识获得的唯一方式,特别是慕课、微课等新兴学习模式的诞生,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并学习各种知识、规范和生活方式,打破了学校教育及教师在传授中的垄断地位。而大学生崇尚个性、打破崇拜、不屑权威的表达方式促使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受到挑战。2.学校层面。一是,师德教育培训制度缺乏实效性。目前很多高校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方面,往往按部就班或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教学科研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一些教育培训组织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往往只重视教学科研等硬性指标,却忽略了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软性指标,容易导致学校形成重业务、轻师德的错误倾向。三是,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力。监督体制不完善,存在对师德监管不力,监督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师德在教师的职称晋级、职务晋升时往往被忽略,仅对教师上、下课以及监考等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约束。在对“红七条”等师德禁行行为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意见。3.教师层面。一是,校长影响力缺失。米尔伯和利伯曼指出,人们所希望的校长角色与现实中的校长角色有所不同。期望中的校长能关照组织中的个人,而现实中的校长一般只关照组织。当前,大学校长对于高校四大功能之首的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自身定位不准,教书育人方面意识比较淡薄。访谈中,69%的人表示没见过校长,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二是,专任教师影响力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一些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职称考评、科研任务上,对学生的付出相对减少,没有将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知识修养和理想信念的来源。教师中浮躁、急功功利等行为的蔓延,甚至师德失范、学术风气不正给大学生的教育和成才笼罩了阴影。三是,辅导员影响力缺失。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其在工作强度、福利待遇,以及受重视程度等方面与专任教师有一定差距,辅导员普遍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一些辅导员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无论是在学术,还是人格方面尚不能发挥典范作用。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1.社会层面。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尊重高校教师首先作为人的各方面需求,使他们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较好的工作心态,从而焕发出教师的人格感召力量。教师也是真实的社会人,其能力也有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应切合实际。要从人本主义出发,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从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成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

  2.学校层面。一是,强化教师的培养、管理和提升。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建立立体的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师德考评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把师德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升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相挂钩,有效激励和提升师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期待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他们的.内心渴望与老师进行课外交往。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他们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实际意义上代表了校园文化氛围的主流。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特有的导向作用,通过道德讲堂、师德承诺等生动形式力促专任教师以身为范,以德带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用校园固化和传承的传统仪式活动培育和涵养师德。大学仪式活动除了固化成为学校的传统,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以非正式的人际互动促进了组织的整合,深化了组织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师德的实效性。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保留至今的“学院晚餐”活动,厦门大学的校长与学生共进餐会制度等都拉近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3.教师层面。一是,加强对大学校长的管理。校长是大学的符号、象征,既要是学术权威,又要是教育家、政治家。访谈中,Q先生等人认为,校长要有激情,要有鼓动力,要有创新思维,要通过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和人格力量,间接地影响学生。作为法国精英教育体制的代表,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的校长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对外的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接待来访者以及拜访别的学校、工业企业和研究中心,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处理内部事物,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关心老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他甚至能记住一部分学生的名字。波达林在其所著的《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中指出,校长在以下四个方面至关重要:即目标取向、人本取向、自我认识和战略眼光。二是,重塑师德,建设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提升个人专业水平。要独善其身,潜心教学科研,力戒浮躁功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专业知识渊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权威;其次,师生必须平等民主地进行交往。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人性尊严。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有效的方式加以教导,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满足其生活上的最大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加强教师的角色修养,促进教师的社会化。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师生之间的交往既要遵循“事本主义”,又要强调“人本主义”,既承担“工具角色”,又发挥“情感角色”的作用,使教师根据复杂的角色新要求和社会期望值去积极调整角色意识,自觉进行社会化。三是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本领。加强自身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日常思想行为之中,自觉抵御外来的诱惑及内在的不稳定性,增强工作本领,打造人格魅力,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道德实践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有把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才能重塑辅导员的良好师德。综上所述,以社会学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影响力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校长、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不大,由此反映高校教师群体师德影响力缺失明显。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就必须打造三位一体的师德重构模式。从社会层面,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从人本主义出发,积极培育和催化教师的人格感召力量;从学校层面,强化对教师的培养、管理和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从教师层面,做到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自觉自省,重塑良好师德。

【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3.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药剂科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7.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8.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9.管理学论文: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