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论文

时间:2020-07-27 12:14:58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论文

  一、伦理多样性及其意义

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论文

  伦理多样性既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又是一个规 范性范 畴。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所呈现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伦理形态,包括作为主体形 态和客体形态,即信念、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法则、规范、伦理环境,等等;同一文化体系下适合于 不同社会领域的法则、规范和行为方式。作为规范 性范畴,它所指称的是,即便是在由资本的世界运 行逻辑推动下形成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场域下,每 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保持自己的伦理范型,防止伦 理殖民后果;在领域分离的场域下,保持各个社会 活动领域的伦理范型,防止用某个领域的伦理范型 替代别一种领域的伦理范型。伦理多样性是文化 多样性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它直接相关于人的思考 与行动,为提升社会自治和完善人格提供着道德基 础。关于伦理多样性及其意义问题,可有多种立场 和角度。人类学的视野、国家论的立场、民族学的 观点。每一种立场和视角都可以成为研究多样性 的根据,于我们而言,则努力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 正当的立场,正视和重视伦理多样性的意义问题。

  主体世界和公共世界是考察伦理多样性之事 实状态的两个视角。所谓主体世界指的是,谁是行 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受益-责任者。个体、组织、 国家、人类是行动主体的四个基本类型。以这种角 度言说,伦理多样性指的是行动的多种可能性。我 们以往的伦理学研究多半都是无语境研究,它抽掉 了相关的复杂元素,只留下他想要的那些元素,便 于他得出那些在他看来是必然的结论。事实上,任 一一个行动者在作出选择、付诸行动之前、之中、之后都进行着 复杂的道德推理、道德坚持和道德反思,而较少出现康德意义上的纯粹出于先天法则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约有出于、合于和反乎实践法 则三种道德类型。当把单一的行动主体扩展到诸 多主体时,就会构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伦理多样性 问题。此种意义上的伦理多样性是指,在同一种语 境下不同行动主体会依照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 情感去选择行动的方式。各自不同的行动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尽管它们的道德性质不同甚至 相反。而无论是单一主体还是多重主体在道德选 择上的多样性问题,在伦理学学科的意义上并无实 质意义,它所反映的只是道德行为应当但不必然的 问题,尽管此问题具有普遍性即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都存在,但却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关注的则是就 各自的伦理范型说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将各自合理 的伦理范型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却不相合那种情形。

  二、资本之世界运行逻辑的伦理后果

  资本之世界运行逻辑无疑使世界范围内的不 同人群或民族进入到了同一个经济运行模式中,从 而推动了世界历史交往的形成。资本在给世界的 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将整个人类带进了全面的风险世 界。这些风险要么与伦理 相 关,具有伦理性,要么就是典型的伦理现象。但我们必须通过研 究风险问题呈现资本之世界运行逻辑的伦理后果。 全球化视野内的风险无论怎样的类型繁多,但就风 险的方向说,也无非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来 自自然的风 险,其实也是来自人类的`对自然的风险;来自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作为活动之规范化形 式的组织之间的风险;个人与人类、共同体以及自 身之间的风险。与此相对应,风险便在内容上分成 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精神风险。这些风险都与现 代化运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1.作为普遍问题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指的 是基于资本之世界逻辑之上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组 织之间的脆弱的连接方式,以及由此方式带来的怀 疑、不信任和不安全感。这种脆弱性的原点在于资 本的“魔力”:思维方式与利益归属上的原子主义; 生产与经营中的计算主义;秩序构建和社会管理上 的理性主义。“个体化的存在通过很多定性访谈和 研究已经在经验上得到证明。它们都指向了一个 核心的关注点:对控制个人自己的财富、时间、生活 空间和身体的要求。换言之,人们要求发展他们自 己的生活观 念 并 且 能 够 据 以 行 动 的 权 利。”如此 一来,人与人的关联方式便由先前的血缘之上的家 庭与家族关系(亲情)、立于作为家族关系之同构的 社会人伦关系之上的准血缘关系(友情),压缩和简 化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借助资本的“魔力”,人真正 地社会化了,他可以通过商品和货币与任何一个人 联系,只要他愿意。然而,真正的社会关系并不一 定就是真实的,因为,人与人隔着物的中介,能够望 见的是物而不是人。能够谋面的人很多,但却不熟 悉,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熟悉。所以说,工业社会 是一个现代的封建社会是准确的。个体活动的空 间距离被拓展到先前根本不可能的地方,而心理距 离却同样被拉大到如此之远,以致于以往的亲密关 系被蚕食殆尽。“旧的力量失去了‘道德’;新的市 民道德令其为自己服务,将之套在自己的车上。”一 如马克斯·舍勒所言:“各种征象表明,生活秩序在 衰亡,而我们还在这种生活秩序的力量和方向下生 活。在这许多征象中,我们看到,最令人确信无疑的恐怕莫过于深深的陌化这一征象了;在今天,就 生活秩序而言,陌化以其特别的秩序完全占有了最 佳的头脑和 最 强 的 心 灵。”陌化不是个别现象和 个别事件,而是一种经常化和普遍化的征象,就像 资本那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陌化并非触及到 我们生活秩序的这一或那一个别方面或某类现象, 而是触及我 们 的 生 活 秩 序 之 总 体;陌 化 不 得 不 如 此,因为它最终是针对保障这一生活秩序能长期存 在下去的一类人的。”

  2.作为特殊问题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要比 军事打击和经济侵略更为根本或更为彻底的一种 置换或替代行为,其目的不在于占领地盘、掠夺资 源,而在于用它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代替他者的价 值系统,以使他者顺从意志、归顺自己。文化的核 心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包括道德信仰、道德原则 与道德情感。伦理道德,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乃 是如何使人成为人,成为具有人格,既尊重自己又 尊重他者的看待方式和对待方式,为此,就必须依 照人的方式去行动。文化殖民就是一个国家或一 个民族以自己的信仰、原则和情感代替或置换他者 的行为。文化殖民是随着资本之世界运行逻辑而 展开的,起初只是日常观念和日常行为的移植和植 入,后来发展为意识形态化的文化殖民,它是由国 家推动的、借助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进行的。文 化殖民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它不是两个或多个文 化主体间在伦理范型上的对话、融通和互鉴,而是 强势者仰仗其优先发展起来的资本的力量、科技的 实力和军事的优势,对弱势者所进行的文化置换。 其结果是必然引起不同宗教信仰人群间在军事上 的争端、政治上的对峙和宗教上的冲突。文化殖民 对不同类型的伦理文化的破坏是根本性的,它使原 有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在军事冲突的炮火中被 泯灭,在政治对峙的攻击中被连根拔起,要么变成 了碎片,要么徒有其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 文化殖民,表面上是由现代化的上游洲区或国家向 中游和下游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文化置换,实质上 是人类的伦理生态在战争的车轮下或在资本的车 轮下被解构。

  3.作为个别问题的伦理生态。作为发展中国 家,同时又作为有着深厚传统伦理文化的国家,我 们遇到的既有普遍的、特殊的问题,又有个别的问 题,可称为中国式的“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 事实上,中国遇到的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也 是其他国家或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同样遇到的问 题。然而普遍的问题却具有特殊的中国意义。于 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每个民族而言,我们面临 着一个共同的伦理多样性问题,它集中表现为私人 生活与公共生活之伦理的混同现象。一个不可否 认的基本事实是,就现代人所生存和生活的社会空 间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世界。 与此对应,国家可称为国体与政体,它是在宪法规 定的范围内,公民可以享受其权利、履行其义务、表 达其意志的领域,它规定着公民之根本利益的所有方面。这是一个充分且公开运用理性的领域,这个 原则无论对公民还是对政治精英集团而言,都是普 遍有效的。由政治伦理所决定,政治精英和公民就 必须养成、形成并充分运用公共理性,以创造公共 价值。介于国家与私人世界的广阔空间就是狭义 的社会,在学科的意义上称为市民社会,而在民众 的视界里它就是社会。社会所赖以维系的伦理基 础乃是公民伦理,即每个公民可以相互提出并共同 遵守的有效性要求。然而,必须正视和重视的是, 社会是一个充满利益相关性的领域,其所运用的理 性是技术理 性 或 实 用 理 性,其目的是获得外在之 善,包括政治荣誉、社会名声和生活资料;是每个公 民可以自由进入并退出的领域。在利己与利他之 间,利他通常是达于利己之目的的手段与方式,当 然也不排除让渡、乃至牺牲自己的行为,这是鼓励 但不必须做到的行为,因而是值得嘉奖的行为。但 维系社会之正常运转的基础当是康德笔下普遍有 效的先天法则:你要按照别人意愿对待你的方式对 待别人,这是一种绝对命令式的完全责任。然而公 民伦理的养成、形成和践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非 经过长期的创造和体验不可。私人世界可称为共 同体,具体表象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业缘共 同体、友爱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而 维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则主要不是用于调节利益 关系并用来合理分配资源的法则与规范,而是在深 厚的情感基础上基于熟人规则调节人的行为,惟其 是以同质意志为基础的,较少产生利益冲突,容易 采取集体行动,以达分享甚或共享之目的。以此观 之,在普遍性的意义上,在现代化道路上,于每个民 族而言,如何保持国家、市民社会、私人世界在规范 与德性上的多样性,都是一个迫切的理论难题和实 践困境。

  三、伦理多样性问题的中国意义

  于我们而言,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是沿着 空间与时间两条道路展开的。空间的道路表现为 作为整体伦理概念的道德范型的世界意义问题;时 间的维度则表现为当代中国道德范型与传统伦理 范型的关系问题。在实践哲学的意义下,具有合法 性和合理性的中国当代伦理范型正是空间与时间 相互交织下的道德类型,它源自于中国传统的道德 范型,却不是传统范型的时间顺延,而是改造了的、 重构了的传统,或赋予了新的内涵,或增加了新的 内容;相关于先发国家的伦理范型,虽然参照与借 鉴,却不是他者范型的照抄照搬,不是直接的空间 移植,而是他者范型的中国形态,是经过中国人心 智整理的他者。空间与时间规定下的当代中国伦 理范型面对空间上的他者、面向时间上的传统,危 险与机遇一同向我们走来,正视差别、重视矛盾、规 避冲突,是我们正确看待和正当对待现代性与伦理 多样性问题所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在全球化的意义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 可以离开现代世界社会结构而独自发展的。于是 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共享现代科学技术,求得本国 家或民族的发展已成为共同问题。但这绝非意味 着,所有国家或按着基督教文化、或依照阿拉伯文 明、或依靠儒家伦理而建构现代社会,相反,只有保 持文化多样性才能使每个国家或民族获得各自发 展的空间。文化或伦理多样性在建构现代社会的 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在终极价值的规定和发展道路 的设计上,也就是韦伯所说的信念(关怀)伦理和操 作伦理。欲望、市场和科技构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 三个关键要素,欲望提供动力,市场提供环境,科技 创造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预想构造现代 社会的国家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然而这三个要 素只是手段意义上的,是造成一个相对为好的社会 的条件,至于利用这些条件实现何种终极目标,则 无法从这三个要素中推论出来。相反,终极价值需 由政治精英进行顶层设计,是坚持最大差别原则即 最少数原则,还是坚守最小差别即最大多数原则构 造所谓的良序社会,其哲学人类学意义有着质的差 异。道德法则是伦理多样性中的终极原则,构成韦 伯所说的关怀伦理。为着最大化地实现道德法则, 须有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它们构成操作伦理,只 有实现目的之善和手段之善的有机统一,一个真正 的良序社会才有意义。正是在终极目标与发展道 路这两个意义上,中国的现代社会建构及其运行才 具有世界价值。

  四、重建伦理多样性的中国道路

  就重建伦 理 多 样 性 的 领 域 而 言,可 有 内 外 之 分。把整个国家视为伦理主体,重建伦理多样性的 目的旨在保持本国家与民族的核心伦理范型,此范 型乃是本 国 家 得 以 存 续 的 最 为 坚 实 的 道 德 基 础。 就整个国家的内部运行而言,要保持多民族基础上 的伦理多样性,使每个有着各自信念、知识、情感和 意志系统的民族在普遍交换和广泛交往中,既不失 去属己的伦理范型又能吸收他者的伦理资源以丰 富和发展自己。在现代性语境下,在重建伦理多样 性的道路上,除了考虑到重建的领域、主体之外,还 要充分考虑到重建的内容问题,它集中表现为美德 伦理学、规 范 伦 理 学 和 实 践 伦 理 学 所 指 称 的 三 个 方面。

  在规范伦理学的意义上,转型中国的伦理多样 性问题,集中表现为伦理规范体系的重构及核心价 值观的建构两个方面。伦理规范体系内在地包含 着法则、原则和规范三个层次。在现代性场域下, 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康德意义上的可普遍化的道德法则,康德明确地把“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证 明为可普遍化的道德法则。“如若有一种东西,它 的定在自在地具有绝对价值,它作为目的能自在地 成为以确定规律的根据。在这样东西身上,只有在 这样东 西 身 上,才能找到定言命令的根据。我 认 为:人,一般说来,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 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 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 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作目 的。”每个有理性的人都自在地是目的,而不单纯 是手段,这是先行标划出的价值承诺,但却是有条 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每个有理性的人既尊重自己 为人,也必须尊重他人为人;既是目的王国的立法 者,又是守法者。有理性是每个人自在地是目的的 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要使你的行为成为普遍 法则的形式:“道德就是一个有理性东西能够作为 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条件,因为只有通过道德, 他才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者。于是,只有道德 以及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康德 给出的先天实践法则,乃是一个人格平等、政治平 等、社会平等的伦理法则。它相关于每一个人,不 但惠及每一个人,且能贯穿到道德领域、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但这种贯彻不是直接地移 植,而是转换成道德领域里的实践理性原则、政治 领域的正义与平等原则、经济领域的效率与公平原 则、社会交往中的自由与责任原则。

  为着最大化地实现或践行先天实践法则,就必 须构建一个能够保证这种践行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转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基础价值观、核心 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三个层次,具体言之便是,公 平、平等、富裕;民主、诚信;自由、幸 福。在 充 分 发 挥集体智慧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通 过资本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通过合理的政策 和制度调节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分配,将差别限制在 合理的范围内。

  在美德伦理学的意义上,除了继承和开现基于 家庭、家族和村社之上的熟人伦理之外,必须产生 用于处理陌生人关系的公民伦理;培养现代政治观 和权力观,成 为 一 个 充 分 且 公 开 运 用 理 性 的 观 察 者、言说者和行动者。

  在实践伦理学的意义上,保持和发扬各个民族 所特有的伦理范型,相互尊重和承认,相互借鉴和 自为完善。伦理多样性是现代社会之复杂性所必 然要求的,但不是传统伦理范型的时空移植,而是 返本开新,实现再造、再生。转型中国之伦理多样 性的重建或许能够提供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

【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设计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论文

2.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论文

3.医学伦理学论文

4.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艺术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5.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论文

6.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

7.医学伦理论文2400字

8.医学伦理学论文参考

9.教学中的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