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史中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时间:2020-07-27 14:16:57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在民族史中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在中国史学领域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少数民族史及其研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史研究对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担当使命,直道而行。

在民族史中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一、应重视民族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研究

  中国民族史应该包括汉族和古今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诸民族的专史,又有诸民族间的关系史; 既包括综合性的民族史,也包括各民族的专门史; 既有全国性的民族史,又有各地区的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史学研究的最主要分支。

  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但在历史上曾有过大大小小约一百多个民族。昔日由于长期受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正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忽视少数民族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未给少数民族历史以应有的地位。其实,中国少数民族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 在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少数民族往往是站在最前沿,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农业方面,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品种传播到中原地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风习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费孝通先生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进而他又提出了 “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的学术观点。这种多元一体结构在文化上呈现出以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为主体,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为主要成分的构成特点。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古老的文明之一,开始形成的时候就是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与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二者在长期的碰撞、交融过程中互相吸收,尤其是农业文化大量地吸收了草原文化,从而发展和壮大了自己。这是有许多历史事实可以证明的。白寿彝也高屋建瓴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巨大贡献,提出了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理论、历史疆域理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理论”,从而揭示出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即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缔造了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既有诸民族创造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又有众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共同创造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相同点。

  我们知道,在中国史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中系统地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不仅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的较好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人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通过对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从史学发展的层面上,更好地探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揭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都是诸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各少数民族的巨大贡献,从而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证明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同时,通过对少数民族史学的系统研究,还可以揭示各民族史学的丰富内涵和优良传统,以及各少数民族史学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从史学和文化的发展方面看,可证明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这十分有助于建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对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及推进历史学的.发展,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之,历史上众多的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和智慧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国历史的描述中充分表达出各民族的历史及其作用,那么这部中国历史就不是完整的。

  二、应注重对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民族关系是指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产生的相互影响,具体包括民族政治关系、民族经济关系和民族文化关系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问题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地对待,妥善地解决。否则,就会造成国力的衰退和人民的苦难。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与中国等而视之,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同时也包括周边诸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对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各民族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接触和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或内聚力。不论双方是友好交往,还是兵戈相见,各民族间一直在相互吸收、互为依存,联系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的主流。费孝通先生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归纳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相互关系特点,他指出: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主流是有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具有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所以,我们在看待我国民族关系史时,必须用民族平等的原则去分析,对于有两个以上民族的事件和人物,要用同一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我们在研究民族关系时,必须实事求是,要明确诸民族间有双方和平相处的日子,也有因矛盾发展而爆发战争的时期。同样,有大民族主义者欺压少数民族的史实,也有少数民族破坏国家统一而进行内战的事实。两方的事由都必须交代清楚,用春秋笔法进行具体分析,评价其是非曲直,否则我们就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作用,她有先进的生产力、众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

  三、应加强对汉族史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国内 55 个少数民族和历史上消亡的一些古代民族的研究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从民族史角度进行研究,还未得到史学界的足够重视,常常被忽略,还不尽如人意。似乎中国历史就可以替代汉民族的历史,民族史就等于 “少数民族史”,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解,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认为,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但许多人一提到民族史研究,往往理解为少数民族史研究,而不包括汉民族。他们认为历史上和现实中已有不少学科研究汉族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对汉族史就不用进行专门研究。应该说,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事实上,现今任何一部中国通史都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汉族历史。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精华,并在血缘和文化上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全面系统地探讨汉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定会促进各民族史学研究的提高与深入,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在封建统治阶级和狭隘民族观念束缚影响下的那种以汉族历史代表中国历史的传统史学观念,也只有通过加强对汉族史的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应注重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我们知道,跨学科整合研究是借鉴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去拓展视野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民族史学界,跨学科整合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新的视角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在此意义上,它具有了拓宽学者视野的功能,但更多的被理解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二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范围,更好地体现学术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深入性。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由此可见跨学科整合研究的重要性。最近十数年间,中国民族史研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和趋势,就是人们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探究和实践,其中跨学科整合研究非常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论著中重新审视了以往研究中的方法,提出并采用了其他一些学科合理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跨学科整合研究在中国民族史学界的勃兴有着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民族史研究从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即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学者们很早就将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宗教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民族史研究中; 二是,民族史研究的对象、理论和方法,都大大地超出了传统中国史学的范畴,学者们出于研究的需要,必然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在民族史学界,现今许多学者都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新观点和新见解不断涌现,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例如: 在族别史研究中,学者们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考古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在族源研究中,许多学者认识到,不能仅凭某一方面的论据妄下结论; 要根据文献,结合地域、文化、社会、语言、体质和民俗等因素,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综合论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跨学科整合研究的使用和兴起,对推动我国民族史学向纵深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对民族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一定要坚持党的 “双百”方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包括借鉴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理论,如新史学、结构主义等理论。新史学继承了 “年鉴派”提倡的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计量研究和总体史研究的基本方向,更注重史学方法的深入革新,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史学研究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些理论与方法都对我们的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运用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借鉴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重视社会历史调查等学术方法的借鉴,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民族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创新。此外,我们也要提倡借鉴和发扬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严谨治学精神,言之有据,不加妄说,尽可能地收全史料,去伪存真,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识。

  总之,我们一定要注重拓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目前,随着网络等新媒体和新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民族史研究资料不断地涌现,致使与民族史相邻的学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民族史研究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与历史学科的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更加密切联系外,还要随时注意与有关的边缘学科互相交流、彼此渗透。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内蒙古民族史学界就开展了对区域文化史和蒙古部落史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应加强对民族史研究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收集史料是研究史学的基础工作。马克思说: “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可见史料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史的基本资料主要来自文献,近十数年来又逐渐引用了一些价值巨大的民族考古资料。搞民族史研究不仅要注重汉文史料,而且更要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一定要注重对其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一般来讲,汉族的史学文献资料多以正史和方志为主,辅之以野史和杂记,以及考古资料等。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资料,除上述以外,还应包括: 少数民族史诗、口述史、民歌、说唱、谱碟、碑铭、档案、文书、笔记、小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卷、文物、契约和文告等,还有汉文、外文关于各少数民族历史的考察记述和社会调查报告等,还要进行一定的田野调查,因为田野调查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外文资料,尤其对国外研究成果要及时利用和吸收,并做好系统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只有如此,我国的民族史研究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民族史中应重视的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科技论文写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2.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3.专题教学模式在“中国哲学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4.案例研究MBA论文应注意的问题的论文

5.视觉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及应用论文

6.公授课模式在西方哲学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7.毕业论文答辩应注意的问题

8.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9.中医医学院校应重视气功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