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0-08-05 15:19:18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论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高职教育

论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服装行业的全球化分工和品牌化发展,对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服装设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思想;以“必需、够用”为准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对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萌芽期。这一时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苏州丝绸工学院率先开出了服装设计大专和本科专业,从此拉开了高等院校服装设计学科教育的序幕。但当时教学尚未形成体系,课程在探索中进行,时装设计还处于染织和裁缝阶段。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为发展期。当时“时装设计师”只是一个名词,没有明确的职业内涵,尚处在时装设计师职业探索和群体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校企分离,服装设计教学基本上是一种重视理论型和绘画型的教育,对服装这一特定商品的设计开发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明显不足。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升级期。这一时期,国内市场服装供大于求,衣着消费和产业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和价格让利、企业进人以“营销”为中心的成本竞争时代。供求双方市场地位的转换,促使衣着消费日趋理性;竞争的加剧和加工利润“缩水”,迫使企业转向“品牌经营”。那些完成了资本原x始积累的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赚取低廉的加工费,有了做品牌服装的想法,原有工艺师已无法担当设计师的任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开始高薪聘请设计师或选择与院校合作。第四阶段:进人21世纪后的蜕变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更渴望服装能准确地表达自我的个性情趣、价值观和生活哲学等。这一阶段,服装消费个性化趋势明显,商品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服装企业开始要求设计师对品牌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对消费群体细分了解,对品牌整体风格进行规划控制,对产品的推广、品牌的形象策划要更加熟悉。所以,现代服装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趣味,而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具备了解和把握服装从产品设计到商品销售的整个流程的能力。

  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纸上谈兵、孤芳自赏,游离于市场之外;二是服装行业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学设计和绘画,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作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打破服装教学封闭化的格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既要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准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将服装设计、服装美学、服装工艺、服装面料和市场经济等知识融会贯通,又要注重服装设计教学的实用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要求

  高职教育承载着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而我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凸显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并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以高级服装样板师为例,笔者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6家样本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20%,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10%,绝大多数的样板师是服装企业从优秀的缝纫工中培养出来的“经验型”人才。而许多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艺术素养、动手能力又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所谓的“优秀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却比较差,折射出当前高职教育技能培养不足的“软肋”。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以单一的设计师为目标,而是既具有一定的服装款式设计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此,高职服装设计的教学既要有别于普通本科,又要大大高于职业高中,其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实践教学的加强迫在眉睫。 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服装既是商品,又是文化的表征,它不仅能够蔽体御寒,而且反映着人的审美需求和愿望。服装设计与其它艺术一样,以追求美为目标,服装设计品位的提高必须倚重设计者的艺术素养。而服装又是时代的产物,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的教学既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要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围绕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高职理论教学的要求是“必需”、“够用”,这种要求需要教师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淡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课程体系的整合中,可将《服装材料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服装CAD》、《服装工业样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专业外语》等,作为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企业需要的服装系列样板制作,并适度增加《结构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样板》、《服装CAD》四门课程的学时。这其中,《结构设计》的教学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结构设计》既是《款式设计》的延伸发展,又是《成衣工艺》的教学前提,在这两者中起着桥梁作用:一方面将款式图细分为若干个平面衣片,把人体的造型、结构特征、各部位的尺寸规律等由图稿抽象到具体,由平面纸样到立体服装;另一方面又为缝制加工工艺提供满足规格的系列纸样,为各层材料特性的选择、部件的'吻合、服装形态的匹配提供依据。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项目导人、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以“职业活动”为逻辑起点,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具体课程为例,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联彩良装企业生产的实际,在理论上加强款式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结构原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掌握款式分析的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动手完成从各类纸样的绘制、坯布样衣的完成到人体试穿修改纸样整个工作过程,实现从平面结构纸样向实物立体化的转化,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成衣工艺》课程的轻视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工艺只是一些服装的缝制,是裁缝的简单劳动。其实工艺是设计、结构的灵魂,在艺术审美及结构方面需要长期的积淀,任何优秀的作品没有合理、精湛的工艺支撑,都不能把设计图转化为完美的实物。在教学实践中,从完成基础工艺的学习,到基本零部件的各种缝型的制作,再结合结构纸样独立成衣,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并适时指导,举一反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把服装分为裙装、裤子、衬衣、夹克衫、男女西服、大衣等六个教学模块分类教学,安排学生制作工艺单,设计流水线,使学生对成衣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六种服装生产的技术流程和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

  第四,要加强工学结合。工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最好平台。实践证明,将企业技术人才请进来,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学校、企业间交互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学生暑假下厂实习,明确具体实习内容,开学后组织专题研讨,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拓展学习内容,展现自我,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使教师增加来自企业的订单、样衣、样板、工艺单、计划单、工序流水线设计、装箱单等实物教材,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无缝对接,为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创造了条件。

【论析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1.试析就业导向下高职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关于就业导向下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3.论析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的论文

4.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论文

5.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的论文

6.高职素描教学改革策略的教育论文

7.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8.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9.论析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