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与课程体系论文

时间:2020-08-05 17:15:09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与课程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导向;学分制;课程体系

浅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与课程体系论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思想,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分制和课程体系。

  学分制作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新的切人点,以其管理制度灵活、教育选择方式多元、能力培训过程自主等特点,顺应了职业教育改革大趋势,因而也愈加引人关注。实施学分制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试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1.学分制的界定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制度,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革命,因而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学年制是规定学生的学习年限、统一的必修课数量、学习总时数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一种刚性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及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

  2试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当前中职各专业课程设置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构成,几十门课程由学校统一时间按步就班地进行,学生毫无自主权。而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志向,将时间与精力重点花在自己所需的课上,一般的课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即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各有所长,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需要的更灵活、更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知识的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实行学分制既是现代教育思想对职业学校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试行学分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改革学籍管理办法意见》([2001]156号)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前提下,依专业大类重新制订学分制教学计划。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是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修的课程。包括文化基本课程、主干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规定各专业都应统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为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初应用和体育。必修课尸般为考试科目。

  限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社会和个人需求选修的深化、拓宽专业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此类课程体现了专业特色,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应以“组合菜单”或“专门化(群)”等方式设置,并明确规定该专业学生在限选“菜单”或“模块”中应选修的课程数目和相应的限选课程学分总数。限选课程“菜单”中的课程数目,应多于计划规定的限选课程的数目,以使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专业方向),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限定选修课可以为考试科目,也可以为考查科目。

  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的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要提供较多的备选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修。低年级的'任选课一般以拓宽普及类课程为主,高年级的任选课一般以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主。任意选修课一般为考查科目。

  2.课程的选修与学分计算

  (1)课程选修。选课是学分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适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选课。为均衡学生学习分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学生一学期所修课程的学分总量一般不应低于24学分(最后一个学期除外),最高不超过40学分。

  (2)学分计算。学分的计算以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数为主要依据,以16一18个课时为1学分。全学期开设的课程,以学期的周课时数作为该门课程的学分数。独立开设的人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教育、社会实习等,以32--36学时为1学分;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形式教授的实验操作课按正常课时计算学分。

  现行的三年制专业试行学分制后的总学分一般不少170学分;四年制专业总学分一般不少于220学分。

  必修课和限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85%一%%,任选课及其他项目所得学分占总学分的10%--15%。学分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是学分制实施的关健

  实行学分制既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学生的要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让所有师生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培养出满足岗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强调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服务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注重文化基础课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强调课程内容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强调专业课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组织专业学习内容,加强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

  由于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安排的多样化,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务工作更加繁杂,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时建立学分制下新的稳定的教学秩序,实行有利于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学分制对师资的数量和整体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于实现学生选择教师;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既教不出符合岗位要求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从而缺乏任教课程的吸引力,制约学校的发展。教师将面对选课制和选师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教学能力及开发新课程能力。

  3.学分制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分制的学习评价,必须改变传统单纯用分数对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线性的平面优劣评价做法。用一把尺子量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智能差异性,是对“多元智能人才观”的背离0职业学校要采用适应学分制的考试、考核制度和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般可采用(学年)课程考核成绩来评价学习的分量和成效,考核成绩合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以补考一次,补考及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补考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选修课补考不及格可改修其他课程。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绩记载可采用学分与成绩并记的办法,或者实行绩点制学习质量评价制度,采用学分与绩点并记的方法。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是一种用于计算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是学生选择学习进度和参加各项评优的考核依据之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按学期计算,方法如下:

  学期(学年)成绩分=∑(课程成绩x所得学分)十奖励成绩分。(其中课程成绩指未进行折算的考核成绩。)学期平均分绩点=∑所修课程学分绩点/∑修课程学分十奖励学分绩点。

  学期课程学分绩点二课程学分数x该课程学分绩点系数。

  课程考核成绩100一90分(优).89一80分(良).79一70分(中),69--60分(及格),59分以下(不及格),学分绩点系数分别为4,3,2,1,0个绩点。

  学校对学生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以及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规定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实施多元考核,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建立职业素质档案,全面反映学生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职业素质,并融结业证书与相关就业资格证书于一体,使之成为有效实行就业准人制度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浅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与课程体系论文】相关文章:

1.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论文

2.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3.浅谈以优化课堂为宗旨构建高职专业英语教材的论文

4.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5.浅谈生活与教育的论文

6.浅谈IT产品假日营销模式的构建经济学论文

7.浅谈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毕业论文

8.以井下测试公司为例的浅谈劳务派遣员工流失的对策论文

9.构建以创新为核心控制点的财会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