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论文

时间:2022-05-01 18:12:27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论文

  摘 要: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学习情境,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其情境可从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例题等来提出,主要通过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学习。

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论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情境创设的意义

  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应体现以学科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着重研究学生如何学,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体现能力的培养,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体现科学方法的运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等。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拓展与应用等。

  一、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提出

  数学问题情境的提出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当前学习任务中新的未知的东西、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和学生解决当前任务的潜在可能性等。问题情境要有有效性,同时还要富有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二、数学课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数学悬念情境的创设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

  如,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概念刚学习完,于课尾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BD是长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思考:△ABD与△CDB全等吗?

  此问题问得比较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难描述!自然地,学生会探索其中的奥秘。甚至想到去剪一剪、做一做这种实验式的好方法来说明。此时老师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在叙述上比较方便,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留了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这对于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sss)的学习无疑产生了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

  2、障碍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比如,学完了全等三角形条件SSS、SAS后,给学生这样一题: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OA=OC、OB=OD,说明AB=CD。

  教师有意识地叫了一错解的学生上来板演,如下:

  OA=OC,

  OB=OD,

  AB=CD,

  △OAB≌△OCD(SSS)。

  很多学生也是这样做的。

  老师指出:这是错的,你们知道错在哪里吗? 学生惊讶,议论纷纷起来……

  学生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反应比较热烈。一个学生很自豪地指出:AB=CD是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当已知条件来使用。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别忘了对顶角∠AOB=∠COD。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改进了知识结构。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即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动力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例如在复习七年级因式分解的单元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运用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尝试多种方法分解因式。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会觉得很有趣,积极讨论交流,很快大家就会想出所有能够解决这道题的方法,最后由学生归纳。方法有三:①直接运用完全平方;②采用分解形式;③采用分组分解的形式。这种解题过程和结果都是对的,身为教师要大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中生疑”、“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活跃思维。

  问题情境创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能把抽象的概念反演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从而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中“数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仅仅是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杆秤上的星占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用点表示温度……杆秤和温度计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了“数轴”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论文】相关文章: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6篇)04-08

幼儿教育环境创设思考论文04-27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论文(精选6篇)05-20

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运用的问题与策略论文10-22

试谈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的体会论文03-08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问题范文04-20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04-30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9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论文03-10

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