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新认识的问题和方法论文

时间:2020-08-11 09:15:51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新认识的问题和方法论文

  新课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教学平台,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把握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细节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善于全面的分析问题。我们要求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需要面面俱到,搞烦琐哲学。钱学森说过,只有序列化的学习才是有用的知识。在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便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将学过的较为零散的知识逐步整理成序列化的知识。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新认识的问题和方法论文

  一、采取多元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采取多元性的发展评价,承认学生差异,使学生有期待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无疑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无疑应成为核心的切入点。教师指导学生“三个突破”来突破体裁,高中语文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着研读等,对于不同的体裁文体,从教到学往往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常常易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问题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体裁文体的樊篱,开放性地思考和探究问题。当然,在突破体裁,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须注意对体裁的区别,不同类型的课文之间存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有的重在发挥联想和想象,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要注意寻求适应的引导方法。对体裁的相通性,要竭力去挖掘,甚至也可以突破体裁的固定思维而寻求逆向的思考,对比性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切忌“学科本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不能把问题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否则,划定了“势力范围”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求知欲、进取心,更无法使学生成为自主选择、自我规划、主动学习的独立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应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挖掘问题,把语文学科变成“普遍联系”的一环和一个引领问题的起始,与其他学科互补互动,为学生学习创设开放的问题空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潜能。高中语文课程比较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学生对语文教育有不同层次的期待。在语文教学中,将固定组合与自由组合结合起来,这种组合可相对稳定,也可随时变化,完全取决于学生的“爱好”或“特长”的不同。这种合作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处理、利用信息,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

  三、锻炼思考能力,延伸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无疑是主渠道,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学生的认知相联系;理解性、探究性、应用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课内外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延伸学生对课内问题的思考,使这种思考能向纵深探究和发展。二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的互享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平台,使这种思考极具可比性。这既有间接经验转为直接经验的思考,更有“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接轨而产生出的“问题火花,这对“问题”的启发意义是深远的。

  四、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风格。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对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阐发。方法上,一是定时,即在规定时间内比赛提出的有效问题的数量。二是定量,即规定问题的数量所花费时间之长短。不论何种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阅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培养学生的“问题质量”意识,鼓励学生注意个性化的思考,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创造性的阅读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深度的评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所提的问题与古今结合对比、中外结合对比的深度。二是所提的问题的新与奇,问题的深刻或符合逻辑或出乎意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一般来说,这类比赛以个体为单位或以组合方式为单位各有优越。

  总而言之,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传统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将学生教得没问题,而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使学生充满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问题智慧,使问题成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评价的重要方式,使单一的语文知识学习变成“探究、交流”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新认识的问题和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1.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论文

2.新课程革新下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育论文

4.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论文

5.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的政治教学探讨论文

6.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论文

7.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优秀论文

8.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

9.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