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论文

时间:2020-08-17 14:27:30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是近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问题是由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泛化与异化、生师比不合理、经费短缺等原因共同造成的。要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理念,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建立“严进严出”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实施弹性学制等措施,切实保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论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专科化 教育质量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在校生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本科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和向研究生教育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责任,家长和学生对本科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程度远远高于专科,社会也对本科教育给予厚望。然而,近几年来,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颇受质疑,遭受社会各方责难。同过去相比,本科教育呈现专科化现象。现有本科毕业生的质量甚至不如过去的专科毕业生。这种本科教育“降格”培养的趋势,亟待得以解决。

  一、问题:本科教育专科化

  本科、专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其差异不仅仅是学习年限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培养规格、培养质量、内涵要求上的差异。本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的最基础一级,毕业时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专科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毕业时发的是毕业证。世界通行的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其中医学本科为五年,这是因为在第四年加了“见习”这个环节。本科教育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专业知识都分为三个层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年一个层级,加上实习一年,正好是四年。而今,本科教育中出现了专科化现象,即: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偏离本科教育宗旨,专业知识的设置与学科的内在逻辑相背离,实习过程类似于“放羊”、近乎于荒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变相折扣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包括了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年编排和学周安排等。

  不同专业的本科教育有着各自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体现在书面上的教学计划,正如人们所说的“计划、计划,墙上一挂”,在不少学校俨然成为一个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和同行评估的材料而已。在实施中,与原计划规定相比,已经被变相打了折扣。突出表现在:第一,教学计划缺乏专业特色;第二,专业课时同过去相比被大幅缩减;第三,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为三年;第四,本科四年所学学科知识等同于过去的三年制专科;第五,“放羊式”的专业实习盛行。这种教学计划无疑会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使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仍延续着专科层次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学科设置游移在就业与考研的天平上

  学科确定后,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年限、学科内部的异同、学科之间的衔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合理地进行安排,先学学科必须为后学学科奠定基础。各学期的学科安排,既要保证知识的衔接性,又要保证其相对的完整性,以确保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和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厚基础、宽口径。而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不少学校的本科教育学科开设出现盲从专科教育的现象。一方面,片面追求职业的对口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学科开设的专科化趋势与考研联系在一起。每年国家在统计就业率时,考研学生被归人就业人数中,通过考研人数来弥补实际就业人数不足的做法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条捷径。本科教育学科开设就出现了重考研科目,轻非考研科目的现象,将本科教育的学科设置推向了另一个极端,称为考研式的应试教育,把本科教育异化为考研式的专科教育。

  (三)远离专业一线实际的学科内容

  学科是根据培养目标,选择该专业的科学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在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倍增的时代,本科教育所设置的学科中,很多是还有争议和未经确定的东西,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理论的科目作为“保留节目”外,部分学科的教材面临更新的任务。对比不同专业不同年份的教学计划分析其课程设置,不难看出,目前本科教育中学科设置陈旧现象严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性学科教材未被及时更换,延续使用时间过长。除此之外,学科设置远离专业一线实际的问题也很突出。以师范类专业为例,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如火如荼,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还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均比过去有大的变化。师范类专业本应实现与中小学一线的“无缝隙衔接”,而反观师范类专业的学科设置,则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四)“膨胀面包”式的教学内容

  本科教育中通才教育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就是开设广泛的、具体的学科。由于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增多带来了学科教学内容的增加。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本科期间完成,必然带来各学科学分数的下降和课时分配的缩减。这种现象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从学分上真正辨别学科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课时分配的缩减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学习任务加大。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一线教师落实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内容的宽度,使之成为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工具”。

  (五)形同虚设的大四课程

  这里所说的大四课程,准确地说是指本科学业最后一年的课程。大四课程形同虚设的表现,首先,是大四课程几乎均为考查课,对学生而言,缺少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较低。其次,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状况欠佳。多数情况下到课人数不及班级总数的1/2,有时仅有l/4—1/3,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是干自己的事情。再次,考研与就业冲击课程开设。本科毕业最后一年的主调是考研或就业,毕业生必须就其二者择其一。一旦班级学生的毕业格局形成后,教师就成为围着考研和毕业转的一部“咨询器”和工具,课程走向完全的形式主义。

  (六)“竹竿学士”式的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培养要求的关键环节。受考研与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无法将重心放在论文的设计和写作中。多数高校选择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大四第二学期开学举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论证。奔走于考研、就业路上的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论文完成的过程由过去的“剪刀+浆糊”演变为“复制+粘贴”。学生在数小时之内完成一篇学士论文早已不再是稀奇的事情。“五脏俱全”的毕业论文俨然一根根外坚中空的竹竿,所谓的学士只能称之为“竹竿学士”。

  二、成因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的泛化与异化

  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划分,奠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标准。在我国,15%以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宣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表明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被泛化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被异化为质量下降的代名词。顺理成章,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在学校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其质量也必然下降,质量下降引发为对学生培养规格及要求的降低。这一理念渗透在当前的本科教育中。

  (二)居高不下的生师比

  1992年本科院校的生师比为6.63:1;1998年为11.63:1;1999年扩招后比例扩大为13.67:1;2003年生师比竟高达21.07:1;2006年的统计数据则为17.77:1。1999年至2006年的生师比平均值为17.85:1。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本科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4:1~16:1,生师比过高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院校显现出教师实际短缺与按照扩招之前教师编制核定情况又超编的困境,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扩大班级规模或者加大教师工作量,师资短缺问题突出。很多高校采取“合堂”的形式,直接引发了生师比的居高不下,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这种形式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减少了老师与学生单独的更深入的交流机会,教学效果有所下降。同时教师工作量过重,无暇自我“充电”,制约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要靠国家拨款。近年,国家虽然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但投入总量明显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远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即使把收取的学费等包括在内,生均经费也一直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经费投人不足是造成我国本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投资少,经费严重不足,使教育的设施远不能满足客观需要。本科教育面临学生学费增多而实际经费不足的困惑,使得本科教育的经费留在“给多少,花多少”的层面上。本科教育阶段的生均教学用房、校舍面积、占地面积、图书数、教学仪器设备经费均呈下降趋势。多数本科院校的物质资源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部分实验仅由教师进行演示。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恶劣,必然导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培养质量下降。 (四)急功近利的就业价值导向引发的对毕业班管理的松懈

  高校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人士评价高校办学的标杆,是高中生选择报考院校的参照。提高高校就业率的方式有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两种。直接就业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落实工作岗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间接就业则是由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将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统计在就业人数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就业途径。对学校而言,毕业生考研成功等于就业。因此,高校对毕业班的管理更多的是放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是毕业班管理的惯常模式。对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工作或考研成功是毕业当年首当其冲的任务。理想与现实,急切心态与柔性管理的结合,导致对毕业班的管理形同虚设,也使得本科教育的价值导向被扭曲。

  (五)教育评估“指挥棒”的牵引

  就业形势的恶化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将就业率作为评估高校和下年招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说是教育主管部门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然而,此评估办法有意无意地把高校推向了学生就业负责人和承担者的位置上,高校在保证就业率和提高就业率上必须有所作为。在教育评估指挥棒的牵引下,沿着科层管理的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差距,就业率的任务由上而下分配至基层的学院或系一级组织;院系基层领导对毕业班管理的“特赦”,导致毕业班教育教学的瘫痪,亦或荒废。

  三、对策

  降格培养不是未来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是本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表征方式。面对本科教育中这一不良的培养状况,要以行之有效的策略重塑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质量标准,切实改变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有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一)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的理念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数量化的指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来进行分析。这存在很大的不足。教育发展目的是教育质的提高与跃进④。本科教育专科化是传统发展观下造成教育发展的假象。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就业难的形势,必将把教育带向危机的边缘,颠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增加学生的不满。因此,必须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理念,以可持续和终身教育思想重塑高等教育发展观。

  (二)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

  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在教师聘任、考核及职务晋升等人事政策上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兼顾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放在同等地位。政策由过去单纯的以科研为导向转向于向教学工作且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倾斜。本科院校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三)建立“严进严出”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差异体现在本科毕业生质量的高标准上。本科教育应保持相对的精英教育的色彩,体现高等教育“金字塔”高层的教育特征。本科教育必须担负起保证原有高等教育学术性存在和发展的责任,维护本科教育的学术标准。在传统使命基础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质量标准应兼顾学术、社会需要和学生本人意愿等因素。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最终要落在学生的文化适应素质和道德、思想、心理素质上。针对我国历史原因、招生政策造成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现有差距,各院校所制定的标准可有所区别,但基本的标准要求必须作为底线给予保证。

  (四)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

  针对本科教育出现的问题,可采用两种体系保证本科教育质量:一种是内部评估保证体系,即由国家教育部评估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教师资格、教学设施等。另一种是外部评估保证体系,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和评估。从高校服务职能和本科教育承担培养专门人才的视角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应由企业、教育部之外的有关机构和其他用人单位组成,并实施轮值制度。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指导思想上要改变过去重结果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观点;评价内容上要兼顾宏观问题评价和微观问题评价;评价方式上,将指标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手段上,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转化、科学使用,以防评估结果的“失真”。建立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学院、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通过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期中教学检查,试办专业评估、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评估等专项评估形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五)实施弹性学制

  我国本科教育的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医学为五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这一修业年限的规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时代,学生修业年限不会人为的变相压缩,学生无就业或考研的后顾之忧。而目前形势的改变,已显现出本科教育修业年限的弊端,实施弹性学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质量保证的需求。弹性学制是对本科质量的一种保证,是现实迫切的需要。

  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促使优秀学生缩短进一步深造的年限,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有效杜绝本科教育质量普遍下滑的现象;同时,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提供制度性支撑,成为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不足的一项配套性措施。

  (六)加大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国家、本科院校和各教学单位都要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加,确保实践教学建设经费及教学设备费等相关费用按时到位和逐年增加,确保教育事业费的使用科学、合理,确保领导和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本科教学,真正抓好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工作。

  本科院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保证生均年度教学经费额度达到规定标准,确保生均经费逐年增长。要在教学经费中详细列出日常教学经费、毕业论文、教学实习与实践、教师业务学习与进修、支持大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及参加相关的竞赛活动等专题预算,确保各教学单位对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同时,要确保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学校要设立教学建设经费专项,保证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奖励、教学设备采购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并逐年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比例。

  (七)建立专任教师补充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和生师比标准,要有计划地招聘专任教师充实到本科教学工作中,逐步改善本科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实践性学科教师的配备。要通过激励政策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投身于本科教学工作。一方面开展评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广泛宣传在本科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树立师德榜样,形成良好教风。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认真落实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另外,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切实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使青年教师通过协助教授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依托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的论文

2.高中的政治教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论文

3.试论护理专科化过程与医学发展论文

4.企业员工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和应对措施论文

5.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教育对策论文

6.智能化图书馆建设和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7.生存教育哲学问题分析论文

8.供热企业供热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9.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