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的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20-08-17 09:01:2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的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对高校试行的俱乐部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学生进行追踪对比研究表明,俱乐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延续和习惯的形成,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有良好作用。

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的研究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俱乐部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存在,它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

  一、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1.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有助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育一直以体育教师为中心,弊病甚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传统型体育教学严重忽视了人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产生使人困惑的现象。

  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自主地选择项目,按不同的目标学习,以此满足自身要求,发展自身的能力,在一种愉快的、娱乐的教育中获得身体健康,同时获得运动能力的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表明,俱乐部式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学生按自己爱好自主地选择了某一项目进行学习,表明学生对该项目内容是有兴趣的。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过程,注意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权利,即有选择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权利。引导他们自己设计计划,让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执行亲手制订的锻炼计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俱乐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一个人从事终身体育锻炼,长期从事身体运动,其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期间具有愉快体验、找到能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同伴、形成较长的、深入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由于满足了学生身体锻炼的不同需求,对参与体育俱乐部式运动都是自己愿意的。经过调查得知,学生参与俱乐部式教学有助于自主锻炼习惯的形成,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俱乐部式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对运动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让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项目长期坚持学习。俱乐部具有课内、外一体化原则,在课内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终身体育运动的技能和学习方式,学会自练、自评方法;在课外,则参与俱乐部组织的训练和比赛。因此,俱乐部式教学能使学生拥有参加单项运动的较长时间,同时又有一个组织的相互帮助,对今后参与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习惯得以持续发展。

  二、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方法

  1.设立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组织结构

  主管教学的校长→体育教学部主任→各体育俱乐部主任→各体育俱乐部的教师。

  职权范围,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俱乐部总体计划的制订,负责督促各俱乐部的工作及协调俱乐部与各系的关系;体育教学部主任负责每周1次的教师例会、俱乐部的工作安排,督查俱乐部的计划执行情况;各俱乐部主任负责各俱乐部各项工作计划进度的安排,检查各教师的工作执行;各专业教师完成好本人的工作计划,建立每个学生的健身档案。

  2.体育俱乐部的科类

  球类俱乐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俱乐部;武术俱乐部(包括气功、太极拳、武术);健美俱乐部(包括舞蹈、健美操、健身运动)。

  3.体育俱乐部的具体任务

  俱乐部安排各自项目的锻炼内容,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健身方法,并与达标内容结合完成测定体育成绩。按计划组织锻炼,练习。安排比赛,培训裁判,承担班级和各系的各种比赛任务。

  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具体运作方法

  (1)学生入学以后必须申请为一名俱乐部会员的资格,每个学生每个学期交纳10一20元(酌情)的会员费。收到的学生款,用于器材的维修和俱乐部的各项开支,以确保俱乐部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转。

  (2)学校的体育课改为俱乐部活动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要求每个俱乐部的会员必须参加俱乐部的3次活动。以大学生锻炼标准为依据,要求完成一定的.达标任务。再建立各个俱乐部的学生健身档案,对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锻炼进行追踪记录。

  (3)各俱乐部的教师要求对运动水平高的会员除健身外,还要进行业余的运动训练,以参加高校各种比赛,培养一批有竞技能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各俱乐部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使俱乐部本身有组织比赛的能力,承担各种业余和正式的比赛。

  (4)高校的主管校长和体育教学部的主任协调各系的关系,抓各项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负责监督教师的工作情况,要求每周开1次总结会。

  三、结果与建议

  1.结论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生个性的选择性。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育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动机,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开发性、自主性、优越性,符合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2.建议

  (1)低年级大学生在生理指标、身体素质上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在教学中还须进一步探索,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积极锻炼的动机。

  (2)各级学校体育主管部门(教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以便在实践中更有效地组织实施。

  (3)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试验,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找出规律,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刚.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7-21.

  [2]曲宗湖,杨文轩.学枝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胡永南.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研究[J].体育学刊,2001.

【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的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论文

2.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3.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定位问题研究

4.中职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

5.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综述的论文

6.生态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论文

7.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研究论文

8.高校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9.高校经济教育教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