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的论文

时间:2022-05-06 22:05:54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教师教学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明,评价主体的选择未能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评价指标设置不规范,评价结果反馈滞后等诸多问题。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分析,从树立发展性、专业化的教师教学评价观,合理设置评价指标,重视“定性评价”,评价主体有机结合,完善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

  高校教师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两者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基本维度,在教师评价中教学与科研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精力与能力有限,并且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及素质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研究能力较强的,有擅长教学的,在对这些教师评价过程中合理配置两者在评价中的权重及平衡两者的关系,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是当前教师评价体系研究的主线。而在当前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制度体系中,高校更倾向于重视科研的评价而过多地忽视教学的评价,本文旨在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教学评价的理论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为目标,评价主体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反馈的活动。关于教师评价的提法比较多,例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等。本文称其为教师教学评价。

  2.评价主体

  教师教学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自我评价。

  一是专家评价。专家评价是国内外较早出现的评价方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及聘请的其他高校专家,以听课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创新及教学效果做评价记录,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的反馈给被测评教师的形式。

  二是学生评价。学生是接受教师传播知识的主体,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最具有发言权,目前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所占权重最大,可以通过网评及调查来得到更客观、准确的评价,但学生评价也存在许多弊端。

  三是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指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内容深入,专业性强,评价结果往往能揭示本质,同行及被评教师之间也能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但同行评价也存在人情关系的弊端。这种评价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运用较成熟,在我国教师教学的研究中几乎处于空白。

  四是自我评价。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称为教师自评,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水平准确认识,只有教师能够对自己教学工作进行客观、主动的评价与反思,才能更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是按照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诊断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可以及时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及问题;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强调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教学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后进行的,是一种“回顾式”评价,由于终结性评价和教师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是奖惩教师的标准,因此具有一定的功利局限性。

  二是定性及定量评价。考察教师教学工作无非是从质与量两方面进行评定,定性评价是通过学生评价、专家及管理者评价等来衡量,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评价模型测评进行评价,但使用定性评价时教学效果具有见效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并存在误差;定量评价是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搜集数据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估,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定量评价。

  二、现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

  教学质量是高校提升整体水平及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它确实是完成“人才培养”大学功能的重要保证。现阶段的评价体系在激励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1.评价目的不明,失去评价意义

  在高校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校竞争激烈,所引发的高校功利色彩越发浓厚,各高校内部的教师教学评价结构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及奖惩直接挂钩,违背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长远发展的核心目标。这种现象是可怕的,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促使教师产生功利性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评价观念逐渐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从宏观及长远来看偏离了评价的初衷。

  2.评价主体的选择未能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评价主体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非主体单一化,而是未能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不同的评价主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及缺陷。

  一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却忽视了学生评价的局限性:

  其一,学生评价大多以网评为主,而网上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不够合理,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也值得怀疑;

  其二,学生评价受其自身主客观因素影响,如个人评价的客观水平、对本课的喜好程度等。

  二是专家评价过程中考评者虽具备丰富的经验,但专家评价只限于特定的时间,缺乏连续性,不能很客观的反映教师教学发展的动态过程与真实水平。除此之外,同行评价方式也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教师自评也较难做出可信的评价。虽然高校的教学评价主体都已向多元化发展,但大多只是被动的、片面的结合,未能有效的权衡多主体评价的关系,未能达到有机的交互配合和协同。

  3.评价指标设置不规范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与网上评价系统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但在现阶段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系统本身存在很大缺陷:其一,评价指标的设置未能有效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表述模糊,缺乏科学的论证,指标权重不能突出重点;其二,评价指标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对教师显性工作的考察,而忽视隐性工作的评价,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其三,评价量表的运用不注重教师个体及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往往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高校教师,这影响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其四,评价指标的评量尺度等级少,一般3~5个等级,相比美国评价指标的7个分数等级而言,误差较大,不够精确。

  4.评价结果反馈滞后

  评价教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机制的设立是为了帮助高校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改进。然而,在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更多注重教师考核的分数,过多关注和利益相关的因素,而不注重教学评价结果的及时、准确地反馈,违背了评价的初衷,也忽视了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处理,高校没有切实帮助教师根据其考评结果来改善教学质量,这是一种静态的、滞后的做法。

  三、改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1.树立发展性、专业化的教师教学评价观

  教师教学效能评价具有自身的缺陷,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教学评价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主线,发展性评价是对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效能评价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专业人员自主性问题,作为教师而言,在职业发展中要体现其自主性,评价标准的设立应由教师自己提出目标,设立指标。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首先应该站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高度,摒除功利主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树立发展性、专业化的教师教学评价观。

  2.合理设置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如何设置科学的指标是当前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重大课题。

  其一,指标的设置可通过德尔菲、头脑风暴法及调查问卷形式确定大致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指标内容要表述准确、内容全面。

  其二,可增加一些教师自我的纵向比较,通过教师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动态发展。

  其三,指标内容应体现教师专业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性。

  其四,在指标设置中应增加教师教学知识的考核,教师自身所有具有的知识量及知识观直接关系到知识的有效传播及学生的知识获取,但教师知识这项指标较难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其五,教学效果的测评标准应不仅多体现学生的“学”,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注意、尊重与关爱。

  3.灵活调整评价方法,重视“定性评价”

  我国高校在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量化评价运用较普遍,但缺少有效使用定性评价。主要原因在于:量化评价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及易操作性,量化评价最终是以数据的形式反映评价结果,更容易得出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而高校的教学评价活动忽视了量化评价的缺陷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考核与评价。而教师的有效评价需要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定性评价虽具有模糊性与不易操作性等缺陷,但是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动态变化。

  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互补充的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直观评价,强调观察、分析与描述。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由于定性评价难以量化并难以反映复杂教学现象的真实情况,各高校在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将实施好定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系统研究的重点,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增加主观的、灵活与情景化的评价,打造适合学校的校本评价机制。

  4.各评价主体有效结合、优势互补

  评价主体的选择对评价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各评价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及缺陷,如果能将各评价主体有机的结合将达到更佳的效果。

  其一,在评价方式上,作为具有预测性特点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评,和绩效挂钩的终结性评价多由督导进行评价,学生见证了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也可由学生进行评价;

  其二,针对刚入校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应该注重专家、同行评价,由年长或高职称教师实施绩效评价及学生评价;

  其三,类似制度及教学秩序实施督导评价,涉及主观方面如教学态度及情感方面的多由学生来评价,涉及教学效果及专业水平的多由同行来评价。

  5.完善反馈机制,有效控制

  控制系统是一种信息反馈的过程,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发现差距、分析原因、纠正偏差从而使工作按原计划进行。而教学的评价过程就是信息反馈的过程,目的是发现教师教学问题、纠正教学缺陷,从而达到更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并有效控制是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是信息反馈要及时、全面。

  首先,教学反馈要及时。教学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纠正教师教学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应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评价过程结束后,应及时反馈,使教师能迅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得到激励;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评价及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其次,信息反馈要全面,把握层次性。教学评价结束后,评价主体要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区分不同层次的评价信息,将宏观的全面的信息反馈给本校管理者及教学评价组织,有利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把握,将微观评价结果反馈至教师本人,让教师了解自己具体的评价结果,如评价指标的得分、排名等。

  二是重视过程控制。

  有效的控制不只是事后控制,而应更加注重过程控制,这是一种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减少偏差的控制,在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来迅速纠正与改进教师的教学问题。在当前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的趋势中,试图在形成性评价中再展开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教学各阶段的动态控制。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9

我校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04-0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物流体系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11-29

高职康复课程教学问题与改善探究论文04-26

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3-01

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0-09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4-07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论文05-07

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05-18

目前教育科研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