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时间:2023-03-07 05:02:2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入手,分析了其与翻译学习的关系,分别从教师、学生和协作学习的角度,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论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翻译;协作学习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新题型带来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进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宣布,自2013年12月起,原来单句的汉译英题型调整为段落汉译英题型,所占试卷分值比例提高到15%。翻译内容涉及很广泛,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改革后的四级翻译题段落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翻译题段落长度为180~200个汉字。非常明显,翻译的分值提高了十个百分点,难度也大幅度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提上了大学英语教学日程,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等诸多方面,而翻译教学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其中听、说、读是基础,是英语学习的根本所在;翻译和写作是重中之重,是英语学习的核心。但是,若干年来,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之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得分只占5%,而作文占15%,阅读和听力各占35%。相比之下,翻译所占比例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翻译受重视的程度也是相当低的。而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后翻译习题的设置,则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课文中所含的词语和短语的运用,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充其量只是对单词和语法的综合练习。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教学思想在中国的教育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因此,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摆脱不了这种模式。而且由于大学英语课堂的班型比较大,翻译教学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对学生完成的课后翻译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评,学生先入为主的翻译模式已经形成,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翻译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有时反而阻碍了翻译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实质上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认知理论发展领域中,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他认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随后,科恩伯格(O、Kernberg)、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对认知理论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科恩伯格就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进行了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主要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的作用,并且就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后来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有的这些研究都逐渐的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为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广泛且内容丰富,在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可以用一句话来解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而不是单纯的被动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已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参考书和互联网等工具获取学习资料,然后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作为认知主体存在的,是教学模式的核心。2、建构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翻译的本质。英国翻译家泰特勒(AFTytle)r在1790年著的《论翻译的原则》中说:“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而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而国内学者在众家基础之上,深入剖析翻译活动的本质,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张培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描述出来。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许钧指出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以符号转化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因此,无论是作为语言活动,还是作为社会活动,翻译都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和互动。[2]建构主义教学观主要强调的就是参与和互动这一环节。它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者和情景的相互作用,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合作来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把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参与和互动观点贯彻到翻译教学中,就能够充分体现翻译的本质意义。[3]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的建构语言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在知识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不但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教师的指导策略,因此,教师的第一任务是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翻译的过程中去自主学习。教师的第二任务才是传授关于翻译的知识和技巧,通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在学生内在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之间架起桥梁,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教师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翻译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是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这三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是协调的、一致的,而协调一致的基础就是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如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向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活动组织起来。作为发现者,教师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适应性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促进学习。作为中介者,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知识建构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精读课上结合课文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这样学生就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学习了翻译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翻译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设计翻译练习,精心选择课堂翻译材料,然后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中,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教师既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帮助激活学生的某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某些知识,然后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示和讲解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每个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认识、加工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建构新的认识。同时,由于新知识的介入,原有的知识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在英语翻译的学习中,学生要不断激活原有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大胆的多样化的翻译。并且在与小组其他同学的讨论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想法,重新思考并结合各种翻译要素和知识,形成新的翻译结果。如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发现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的自信心增强的同时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经过思考、发现、观察和讨论,学生就获得了在恰当的场合进行恰当翻译的能力,完成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实现了良好的意义建构。[5]

  3、“协作学习”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协作学习”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活动,所有组员进行协商,共同讨论有关材料所涉及到的词汇、文化、俚语以及有关题材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内容,然后分别查阅生词和词组,补充一些相关信息,最后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所有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基础构建,然后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构建,最后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英文思维方式去解决和纠正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协作学习”是交流互动的过程,包括“学生与学生互动”和“教师与学生互动”两个过程。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个人完成的翻译初稿在小组内部轮流进行批改,最基本的拼写和语法错误在这一环节被消灭,然后翻译初稿返回到学生个人手中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提交给老师批改,教师再集中指出学生的错误,尤其是理解上的误区和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这样的“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个环境包括了教师作为组织者的组织环境。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教师存在,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还涉及到广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而且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认真的参与了活动,进行了合作,既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改错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3]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0(6):518—520.

  [4]副小乐.英语新四六级考试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2—104.

  [5]王晓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应用中的研究[J].英语教学,2009,(6):115.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下词汇教学研究论文04-16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论文05-12

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论文05-06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论文06-21

水产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析教育论文05-11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6-19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与思路论文04-21

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8-11

信息时代下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究论文05-12

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