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分析论文

时间:2020-09-02 18:37:56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对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中厌学行为较为普遍。文章指出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形成主要是受家庭教育、个人自身因素、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厌学行为可分为顺应心理型厌学、逃避型厌学、灰色决策型厌学和仿效型厌学四种类型。

对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分析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行为;类型;成因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复杂,各种矛盾凸显,在这一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在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冲突中遭到削弱,甚至淡化。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这使许多人对价值标准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态,价值观呈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学校里盛行,而且,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社会地位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对大学生造成了冲击。面对这些冲击,部分大学生认知心理失衡,导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亚文化思潮,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不仅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电子产品等技术为支持的信息社会,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快,并成为引导这些信息消费的急先锋,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迅速传播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刺激,导致一些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从而产生厌学行为。

  本文中的“学习”是指大学生对书本知识、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所谓的大学生厌学是指大学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态度和消极的学习行为倾向。大学生厌学的行为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上表现为理想与信念的淡漠、丧失,缺乏人生追求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学习上表现为态度马虎,经常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生活上表现为闲散懒惰,不遵守学习纪律,经常以游戏玩乐等来消磨时间。

  一、顺应心理型厌学

  1.顺应心理型厌学的界定

  这类大学生是校园的“无忧族”,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好,社会关系广,将来就业不成问题,读大学的目的是混一张大学文凭。思想上,无生存感和危机感,并且具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学习方面松松垮垮,上课随心所欲,作业马马虎虎,考试靠抄或者干脆补考,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附属品;生活上讲究名牌,追求时尚,注重排场,吃喝玩乐才是主业。

  个案一:某男生,其父亲是某局副局长,具有较广的社会关系,该男生说:“我的工作有人为我找,根本就不需要我做什么,而且我进的单位都是事业单位或者待遇好的单位,最差也是回家当个中学教师,找工作对我来说太容易了。”

  个案二:某女生,所学专业是小学教育,该女生说:“我要求不高,回家当个小学教师,每个月千把块就行了,我家有个亲戚是校长,找他帮忙进一些公立学校应该没有问题。”

  2.原因:家庭教育失衡

  从上面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可以满足他们的经济和就业需求,并且家庭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学习动机机械化,成就动机欠缺,而这两项动机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导致这类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是指施教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进行的影响,不同施教者的意识倾向、思想观念造就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果,因此,家长对现有家庭环境的认知以及家庭氛围的营造对子女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家庭教育具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特点。顺应心理型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失衡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过分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个人知觉偏差。我们知道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感知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环境,来自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个人知觉是个人对他人行为表现、言论思想的感知,进而认识到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个人知觉依赖两个因素:一是受他人外部表现的影响,包括一个人的言谈、行为、举止;二是知觉者个人已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

  这类大学生言语中涉及到父母的部分很多,他们有着非常深的家庭优越感,父母对他们需求是有求必应,对他们的要求非常单一,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出现偏差,使他们形成了凡事都依靠父母,凡事都以父母的标准行动的习惯,导致独立意识缺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由于远离家庭,缺少约束,进而随心所欲,加上以后有父母铺路更容易厌学,放弃学习。

  (2)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弱化,成就动机的弱化源于早期的教育,有时甚至是伴随孩子整个学习过程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要求他们考上大学,有个文凭,凭父母的社会关系和财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出现偏差,家长没有将正确的学习观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不重视对他们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孩子在考上大学之后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没有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

  此类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失衡导致低目标,父母要求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形成,加上个人知觉偏差,进而学习标准降低,低标准就会低动力,最终导致了学习动机弱化,进而产生厌学行为。

  二、逃避型厌学

  1.逃避型厌学界定

  这类大学生认为将来就业不成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支付他们的开支,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学业。在思想上,他们认为学习是负担,讨厌学习,害怕学习,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在学习上,有的学习基础较差,起点低,听不懂课程内容,不会记笔记,不适应大学的无辅导学习方式,有的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听不进去,进而放弃学习;在生活中,不适应学习环境,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他们害怕上课,能逃则逃、能避就避。

  个案三:某男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经常挂科,沉迷于网络,逃避学习,以至于破罐子破摔,经常逃课,他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啊,没用我干嘛要学呢?”

  2.原因:自我实现能力缺失

  从个案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学生缺乏自我改变的愿望,缺乏自我实现的能力,当现实情况与自己理想状态有差距时,他不是选择调节自己的状态,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而是选择逃避现实,因此这类大学生厌学的最大原因是自我实现能力缺失。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此类型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心理惰性弱化学生适应性。心理惰性是指人在行为反应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固、刻板的特性,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习惯上可能已形成一套固定模式,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往往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抵触。不少学生进校后面对专业选择不当、专业调剂等问题,对于所学专业不了解、不认可,心理上不免误入盲区,产生困惑。再加上进入大学后,高校入学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考核上,往往忽视了在此之前对新生困惑的了解和澄清,导致很多学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另外,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和高中截然不同,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容易放松自己,最终导致学习跟不上,进而厌学。

  (2)心理挫败感弱化学习积极性。我们知道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从高考独木桥上挤过来的,走进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有优越感。然而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从佼佼者变成无名小卒,由于不能接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心理的落差感徒然增加,而学习兴趣随之大减,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心理上的`挫败感还表现在人际交往和恋爱等方面受挫。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心理挫败感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从而严重影响学习。

  因此,心理惰性和心理挫败感导致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缺失,最终引发厌学情绪,这种心理上的问题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因素。

  三、灰色决策型厌学

  1.灰色决策型厌学界定

  这类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状况、处境分析的很清楚,他们自身有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有的学生选择打工赚钱,一方面满足自己的消费,另一方面为将来找工作打基础;有的学生热衷于组织各种活动。他们在思想上认为金钱是办好事的有力筹码,实践经验是找工作的重要保证,学习上不积极主动,敷衍了事,找各种理由不出现在课堂上;生活中经常看不见其踪影,或者整天风风火火,口头禅是“我忙,我没时间”。

  个案四:某男生,他是某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系级学生干部,他说:“现在社会就要靠实践经验和能力找工作,我们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否则怎么竞争啊,没有能力谁要你啊,我们学校又不是名牌。” 2.原因:社会环境导致灰色决策

  这类学生的思想、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厌学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应对特殊社会环境的策略。社会心理环境困扰是灰色决策型厌学的主要原因,此类型的学生会时刻注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根据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决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分配体制的改革,学生的双向选择虽然给了学生自由的权利,但也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和压力,就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不少大学生一入校就会关注就业问题,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也挫伤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某些地方政策或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在就业问题上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排斥外地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待遇挫伤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择业取向与专业联系不大,就业结果与学习成绩挂钩不紧。在校大学生很关心现在学习的东西将来是否有用,由于思维判断力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企业急功近利,高校注重实践教学的时候,就会出现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想法。在择业取向上的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看到许多人就业所从事的职业与他们原来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从中受到启示,现在学多了也没有用,将来还是要重新学,学点就行。

  (3)双向选择流于形式。“关系”在就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些没知识,没学历的人,只要“有票子”、“有关系”、“有门路”照样可以找到好工作,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负面作用,使一些无钱、无权、无关系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把精力放在其他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方面,最终导致厌学。

  这样一靠关系二靠金钱的分配形式使学生失去了刻苦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无钱、无权、无关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他们把精力放在活动和工作上,希望日后在找工作时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胜出,逐渐远离学习,淡化了学生的角色和任务。

  四、仿效型厌学

  1.仿效型厌学界定

  这类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压力,也感受到自己的学业压力,但是他们没有把压力认识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动机,相反他们采取了消极应对的策略。在思想上,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随大流,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在学习上,他们消极学习,从不根据自身需要自觉主动的学习;在生活中,他们做什么事或者做什么决定都与别人的行动保持高度一致,仿效别人的行为是这部分学生的最大特点。

  个案五:某男生:“大家都这样啊,有几个学习的,不都是要考试才背书的吗,学又能学到什么呢?”

  2.原因:同辈群体同化

  从个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有从众思想,喜欢随大流。同时可以感受到个体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人云亦云,人行亦行,害怕自己被他人孤立,从而使更多的人被融入厌学群体,因此这类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同辈群体的同化。同辈群体是个体的归宿,同辈群体对个人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类学生认识到自己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但是他们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选择了消极的行为而不是选择积极的行为去对待学习。

  (1)同辈群体社会攀比。大学生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的互相攀比上。大学生通过与同辈群体的比较既可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但也可弱化自己的学习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延格在他的社会比较理论中指出:人人都有评估自己内在观点的内驱力,当参照目标不甚明确时,人们倾向把自己与他人比较,他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他们总是努力降低自己与其他被选为参照对象的人之间的不协调。

  特定的社会背景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某些困惑,现阶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行为选择上更多的以周围的同学作为参照。这种单一的横向比较易使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可以促进他们不断进取,但也容易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助长极端的个人主义及竞争中的虚荣心和嫉妒心。他们无法改变生活、改变别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异化自我的心理就成了他们的普遍心理,于是泡网吧,聚会玩乐成了风气,并通过这类娱乐来麻醉自己,从而导致厌学。

  (2)小圈子效应。有些学生厌学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他们是迫于别人的压力被动接受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生活在这个圈子中,为了不被孤立,个体要不断的弱化自己的一些个性、爱好,与集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在同辈群体的大圈子中客观存在着一个个小圈子,小圈子的成员往往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喜欢来往的部分成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小圈子的消极作用是当小圈子的成员的意志和需要与正式群体不一致时,小圈子就会产生破坏作用,破坏正式群体的目标行为。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也是由小圈子的厌学不断扩大化,从而导致大范围厌学。这也是为何一部分学生明明知道自己的压力,自己内心也有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但是却在小圈子成员的同化下,选择了服从,久而久之,个体淡化学习愿望,远离学习,从而厌学。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厌学行为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是土壤。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各种原有制度规范被打破,而新的规范的确立和完善仍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特殊时期,社会有责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确立社会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抵制“大学生贬值”、“读书无用,金钱万能”、“有关系就有好工作”等消极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学校与个人之间存在知识供需的矛盾。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改革也必须与社会改革的步伐一致,学校课程的开设也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托。而目前很多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很多课程理论性强,缺少实用性,脱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需求,所学的专业到社会上得不到很好的应用,甚至不得不改行,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进而厌学。

  最后,学生厌学也有着自身的原因。如耐挫力不强、自制力弱、自身惰性大等内因,需要有人进行监控、干预和引导。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导致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有禁不止,有令不行,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不严,对有些事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对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期间学习重要性的教育。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责怪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科学对待,科学管理,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厌学状况,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

【对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对策论文

2.高职教师教学的行为优化分析论文

3.分析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

4.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教育学论文

5.造成初中数学教学“无效”的原因分析论文

6.财务风险的分析及防范论文

7.用户设备对主网的影响原因分析的论文

8.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增强策略论文

9.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