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实现水库无蚁害堤坝工学论文

时间:2022-08-19 02:20:53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实现水库无蚁害堤坝工学论文

  摘要:本文以广州沙田水库为例,概述了白蚁防治新技术“三环节、八程序”在水库防蚁、治蚁中的成功应用。

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实现水库无蚁害堤坝工学论文

  关键词:水库 白蚁防治 三环节 八程序

  1.前言

  沙田水库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帽峰山东北,风尾坑上游,钟落潭镇沙田村南面,距广从公路15km,距广州市中心约34km。集水面积5.8平方公里,枢纽工程由土坝、放水涵管、溢洪道等组成,本工程于1956年1月动工,1956年10月竣工。1995年由广州市宏涛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作除险加固设计,于1998年竣工验收。水库东、西两坝为均质土坝,东坝于龟山右侧,西坝于龟山左侧,两坝顶高程81.24m(珠基高程系统),防浪墙顶高程81.74m,东坝顶长250m,西坝顶长150m,两坝巳同龟山顶持平,与坝面连成一体,坝顶混凝上路面总宽为6m(含防浪墙)净宽为5m,最大坝高西坝19.6m,东坝18.6m,大坝背水坡全部铺植草皮。两坝迎水坡1:3,背水坡中设1.2米道路和排水沟,以上1:2.5,以下1:2.75,在坝脚设有反滤体,反滤体后设有排水沟。 溢洪道为电动升降泄洪闸。现溢洪道底高程为77.04米,闸门顶高程79.84米,宽17米,闸门为一扇2.8*17米钢闸门,启闭机为2*7.5吨电动卷扬机,陡坡宽15米,陡坡长67.6米。

  输水涵管是矩形混凝土拱涵,涵宽0.7米,涵高0.7米,拱高0.35米,原管长97米,1995年续长10.5,斜拉活塞式板盖开关,进水口高程66.34米,最大输水流量1.5米立方,有效库容492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工程以灌溉为主、兼防洪、抗旱、养殖等综合利用水库。

  2.白蚁危害及其前期处理

  白蚁防治是沙田水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沙田水库的白蚁以黄翅白蚁见多,有少部分黑翅白蚁。土栖白蚁危害、穿坝的现象长期以来困扰着水利工程的安全,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防汛抢险的心腹大患。1967年东、西俩坝都出现有白蚁洞,并有多处漏水,当年由省水利厅机械队灌水泥黄泥浆堵漏;1969年库水位蓄至正常水位77.74米时,大坝又出现漏水并发现有白蚁流出,挖开坝内发现有白蚁窝,高宽约为1米的蚁穴,当即采用手摇灌浆机全坝灌浆,以黄泥浆为主加入小量水泥及掺入适量灭蚁药,经全面灌浆后漏水消除。

  之后,在70年代,水库白蚁防治沿用灌药法和熏烟土法灭蚁;80年代,从原粉喷杀到毒饵诱杀及使用灭蚁灵灭蚁;90年代,开始应用广东省白蚁防治“三环节,八程序”的系统防治新技术。经过多年对白蚁防治新技术的应用,从2003年以来坝体未发现白蚁活动造成的危害,在2004年9月20日完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任务。

  3.白蚁防治新技术的应用

  在沙田水库白蚁防治中,遵循执行了广东省白蚁“三环节,八程序”的系统防治技术措施。所谓“三环节,八程序”是指“杀”、“灌”、“防”三个环节,“找(引)、标、杀”,“找、标、灌”,“找(引)、杀(防)”8道程序的系统防治新技术。这项技术充分发挥了药械和各单项新技术成果效益,成为治理蚁害和杜绝其来源的行之有效的系统防治新技术措施。

  3.1投饵(埋片)灭蚁环节“找(引)、标、杀”程序

  这一环节是安放桉树皮诱杀片和DB型灭蚁诱饵条来彻底消灭提坝白蚁群体,免致酿成提坝隐患的首要环节。

  3.1.1“找(引)”

  根据大坝白蚁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等基本知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认真寻找观察白蚁的外露特征,摸清蚁害情况,为灭蚁投饵提供依据。

  1)找分群孔

  为便于寻找分群孔,我们加强对大坝的管理,及时清理大坝杂物,对大坝的杂草进行定时处理,将坝面草的生长高度控制在20厘米以内,保持大坝的整洁。根据白蚁分群季节为每年春末夏初的4-6月,其温度和气压适合分飞的特点,每年的4-6月组织专业人员在大坝寻找分群孔。通过寻找,大坝主体区未发现分群孔。

  2)埋设引诱片

  在大坝主体区既未发现分群孔,又未发现泥被泥线的情况下。决定施放桉树皮和引诱片。桉树片的施放办法是将按树皮制成6X12厘米片状,以Sx5米规格插入背水表面,树皮向下入土1/3。在大坝施放了桉树皮后,每三天检查一次,连续检查10次,检查是否发现白蚁的活动迹象,若发现泥被泥线即施放DB型灭蚁诱饵进行灭杀。1999年6月,扩大了施放桉树皮引诱皮的范围,除在大坝施放桉树皮引诱片外,延伸致大坝外10米施放桉树皮引诱片。2000、2001连续-年在施放桉树皮引诱片的同时,施放DB诱杀片,在大坝外10米蚁源区发现泥被泥线15处,炭棒菌5处。

  3.1,2标

  标则是标记找到蚁害外露特征并有蚁活动位置。为有利于准确投饵和第二环节找菌灌浆,对出现的分群孔、泥被泥线、有白蚁取食处和碳棒菌记录好坐标位置,并标上木桩。

  3.1.3杀

  本工程大坝主体区为发现有分群孔。虽施放了大量的桉树皮引诱片,但在大坝区未发现泥被泥线,只在坝体外发现泥被泥线。因此对坝外的泥被泥线和有白蚁取食处进行投放DB型灭蚁诱饵条毒杀。

  1)对喜食引诱片投饵。在已标好有白蚁取食的一道片处,投放DB型灭蚁诱饵条2-3条,每隔三天检查一次,跟踪被食与毒杀情况,有蚁药食光处及时补药,直至不再被食为止。

  2)对泥皮泥线投饵

  对“找、标”好的泥皮泥线,用3-5条DB型灭蚁诱饵置于新鲜潮湿有蚁活动的泥皮泥线边缘,勿惊动其正常活动,用树叶、青杂草轻轻盖好,每隔10天下一次投饵。

  3.2对巢灌浆环节“找、标、灌”程序

  3.2.1“找”

  “找”是指找寻死巢指示物——炭棒菌、鹿角菌,以便供造孔对巢灌浆。炭棒菌、鹿角菌大都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迅速长出地面。根据这一特点,一般投饵20天后开始寻找,在70天内大部分可找到。沙田水库的炭棒菌、鹿角菌一般在5月~8月份可找到。菌体几支到上百支,高约2~20厘米,均呈黑色。

  3.2.2“标”

  找获炭棒菌、鹿角菌就是找到死巢体位置。找到炭棒菌、鹿角菌后,将其密集中心位置用木桩或竹签钉牢,量出其坐标位置并记录好。

  3.2.3“灌”

  灌是对死巢腔、白蚁进行充填灌浆。在沙田水库的大坝主体区内未发现有炭棒菌、鹿角菌,灌浆位置无法确定。为了防止大坝尚存白蚁空道,在2002年1月对土坝坝坡进行全面的灌浆,灌浆孔距为2m×2m,孔深在3米左右,实行浅灌密灌。并在坝坡最高点,从东至西打一排灌浆孔距为3mx3m,孔深在8米一15米(按双号浅、单号深),实行深浅密灌固坝,每孔的进浆量约为0.3m。从灌浆的进浆量分析,土坝疏松有空隙及有白蚁空道。在2006年10月以同样的方法对大坝进行了一次灌浆,其每孔的进浆量约为0.15m,说明大坝较密,无蚁害空道。在下游坡实施灌浆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堵塞破坏反滤体。

  3.3诱杀蚁源环节“找、杀(防)”程序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灭蚁代替预防做法,其做法与第一环节相同,仅采用见蚁重点投饵或埋片灭杀即可。对蚁原区一定范围内,尤其是10米范围内进行投饵或埋片。沙田水库在1999年开始进入了“找、杀”程序,对大坝外10米的地方进行的投饵埋片,年年如此。

  4.防治效果

  经过10年的精心组织,认真查治,沙田水库大坝的白蚁防治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效。

  1)在大坝的白蚁防治期间,共计查治面积9500平方米,对泥被泥线15处施放DB型灭蚁诱饵条350条,在大坝埋设按树皮800片,大坝外蚁源区埋设350片,在投饵灭杀过程共检查出蚁巢出菌的巢体5巢。大坝灭蚁投入费用为220元,平方米。

  2)在2004年3月28日,沙田水库在白蚁防治无蚁害大坝达标工程中通过了广州市白云区水利局、广州市水利白蚁防治分站的鉴定达标验收。2004年9月20日完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任务。

  3)通过对水库管理人员的“传、帮、带”,结合短期开展的白蚁防治新理论的培训工作,培养出一支能独立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技术精通、业务熟悉的管理队伍。

  5.结语

  沙田水库采用了广东省白蚁防治“三环节,八程序”的系统防治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落实

  沙田水库堤坝的白蚁防治工作,一直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广州市水利局白蚁防治分站等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水库管理所成立了白蚁防治小组,组长由分管工程师的副局长担任,成员由1名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名技术员组成。

  5.2经费保障,确保效果

  从1994年白蚁防治项目开展以来,广州市白云区水利局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以保障白蚁防治及灌浆固坝工作顺利开展。

  5.3科学治理,技术路线正确

  沙田水库管理所在区水利局专业技术员的指导下,认真组织制定防治工作方案,认真执行广东省白蚁防治“三环节,八程序”的系统防治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白蚁防治档案。同时,白云区水利局组织水管单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选派技术骨干参加白蚁防治培训班学习,提高防治人员的业务技能。

【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实现水库无蚁害堤坝工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工学论文03-11

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论文10-19

关于实现柔性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3-24

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论文提纲04-08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论文04-06

数字人文的含义与实际应用论文11-20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02-24

教师怎样迎接新技术的挑战论文(精选5篇)03-10

浅论FPGA的VGA汉字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05-29

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