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时间:2022-06-27 18:35:29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精选1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精选12篇)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职匹配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深思的话题,也是促使企业人才战略调整中的重要因素。外資企业由于文化差异的特殊性导致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人职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人才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就人职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对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加强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外资企业 人职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职位也越来越多,为充分发挥每个职位价值,人事部门需为每个职位招聘合适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人职不匹配现象随时发生,其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内耗严重、组织效率低下、关键职位员工离职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人职匹配效率是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外资企业中,文化差异使得员工融合度不够,如果不能招聘合适人才,职位则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做好人职匹配问题是摆在企业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关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分析与描述

  1.人职匹配相关概念分析

  人职匹配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人职匹配要求员工具有足够的能力完全胜任公司及企业所安排的职位要求;另一方面,人职匹配问题要求公司及企业所设定的职位所要求的能力,从业者必须完全具备。这两方面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人得其职或职得其人。这一理论其核心主要是满足人和职位的匹配度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以实现人能够满足岗位职责要求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战略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使得职位本身的工作职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职位所对人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企业要想获得人职匹配度的提升,需对员工进行合理调配;故,人职匹配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举例来说,员工如在本职位上固步自封、不求上进,时间一长,素质技能则不能适合日益变化的职位要求,企业则需要根据职位需要寻求适合人选。

  2.关于人职匹配原则说明

  人职匹配是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战略的重要问题。关于人职匹配,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要素有用原则;该原则强调没有无用之人,只是未为其找到匹配岗位。只有让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才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其二,能力对应原则,即企业应在人才选拔时扬长弊端,使每位员工的优势可以尽可能充分发挥,同时,可通过一定方式帮助员工弥补其他方面不足。其三,互补增值原则,即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内部人员,使团队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四,动态变化原则,即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适当调整其人员匹配问题,以实现组织最优化要求。

  3.关于人职匹配的意义分析

  关于人职匹配的意义分析,一方面,从企业组织角度讲,把员工放在适合职位上,可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员工更好完成企业交予的任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从员工角度讲,从事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有利于减轻其工作压力,可更好促使员工能够更好投入到工作中,激发员工的潜能及特长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完成及自身实力的提升。

  二、关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30多年来,我国在不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前提下,国外大量企业不断通过合资与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力成本的逐渐提高,外资企业运行成本逐渐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其后期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1.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乏长期性

  基于外资企业的特殊性,很多外资企业对企业进行管理中缺乏目标的长远性,只把眼光目标放在短期销售和赢利方面,对于长期发展战略不够重视。而正因这一原因,企业对其员工培养及一系列规划仅侧重于短期能为企业所带来利润的大小,这将使得许多人才在外企工作中无法晋升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使得员工归属性差,部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存在人职不匹配问题而离职率高。

  2.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理念的差异。如中国企业的管理主要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往往会将主要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愿下放;但对于国外企业管理来讲,其管理理念更多强调了个^负责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多外资企业基本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的文化差异会使得在工作与日常交流中存在较多的不变,这种不变将会使的企业凝聚力不足,同时也会导致员工责任感及归属感明显下降。

  3.外资企业员工预期无法满足及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目前外资企业中,员工到外资企业工作的目的多在于尽早实现钱与权的愿望。员工希望通过企业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但,外资企业用人制度不规范,员工轻易被解除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员工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阴影及负担,稳定性差。另,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在外资企业,由于其文化差异及地域歧视,往往存在大材小用的情况。如外资企业招聘时对应聘者学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而进入企业后,由于岗位需求等多种原因,使得员工没有机会发挥其能力,造成了人才的普遍浪费,同时也使得员工对自身目标规划的实现充满了迷茫,这样会导致员工大量流失,在增加招聘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人力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关于如何应对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基于企业方面因素的人职匹配问题的思考与应对

  对外资企业本身来讲,若企业中人职不匹配的原因是员工对企业背景文化、企业管理体系、职位组织架构、企业薪资状况、企业目标等等这些不满意,那么企业管理者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应逐步完善企业机制建设,逐渐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机制,增加员工工作满意度。如企业应注重绩效考核和竞争激励措施的双向并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以尊重和信任为主的企业文化,并将其渗透到绩效考核与竞争激励中,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业绩提升。

  其次,企业应建立内部沟通平台,找出矛盾所在。企业应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加大交流,,掌握企业内部问題所在和员工心理动向,尤其是找出员工与职位之间矛盾原因并尽快解决。如存在人职的不合理匹配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将会导致企业在业绩下滑。外资企业构建沟通平台应是双向,多角度,全方面且经常的,充分营造一个互信,共赢,沟通,尊重的工作环境,不断解决员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心理障碍,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业绩的提升及员工忠实度的提升。

  再者,企业应保证招聘信息真实可靠。外资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招聘人员应就本企业的背景文化、发展现状、组织架构及本职位的发展前景和相应的薪资福利情况向其介绍说明清楚,且务必要保证情况属实,切不可夸大这些信息,以免人才进入企业之后发现情况与之前获知的不一样从而对企业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产生对企业的不满,这样也会大大影响企业人职匹配的有效程度。

  最后,企业应切实履行企业承诺。在人才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之后,企业管理者应切实履行之前对其在工作环境、薪资福利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承诺,使其对企业满意,这样员工就能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没有了对企业的不满,企业人职匹配的有效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2.基于企业员工方面因素导致人职匹配问题的思考与应对

  其一,企业招聘人员应把好招聘关,保证招聘质量。高绩效的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招聘,人才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务。为了保证招聘质量,招聘应从单纯注重学历走向注重素质、潜能和员工个人价值观,努力为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另外,积极组织培训,实施动态管理。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与市场紧密相符合。注重市场变化,及时对企业中工作职位的职责做出新的定义,并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弥补员工个人能力和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

  其二,对于员工来讲,首先,应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出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和能力。正确的自我评定,可以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及行为倾向等。例如测试一下自己的个性特质,看看自己究竟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在这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相应的能力做出的职业决策一定更加符合自己的真实情况。其次,在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之外,员工还应该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职位要求。只有当员工个人知道了企业能够提供什么职位,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位,自己又有足够的能力去胜任这个职位时,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职业决策,此时与职位的匹配程度才会较高,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总之,人才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资源,优秀合理利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外资企业,由于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企业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不能合理利用,存在人职不匹配问题,影响企业发展与员工满意度提升。本文就人职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从企业及员工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何在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人职匹配满意度的问题,以供参考。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2

  一.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概念和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发展中国家只有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才能够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投资差距。

  1.基本概念

  投资指的是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的货币或其他资源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一项投资活动中,至少包括主体和客体,意即实施投资活动的主体和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等投资客体。文中的所说的内外资即是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来划分的,国内投资是指一国内部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国外投资是一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

  在投资地区差距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中,不能笼统的将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综合差距作为投资地区差距。因为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稳态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国外投资又分为国外直接投资与国外间接投资,在本文中,由于国外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较小,而且对一国的消费、储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影响较弱,进而对一国的经济稳态增长问题影响不大,为简化模型起见,本文的内外资地区投资差距中的外资仅指FDI地区分布差距,忽略国外间接投资部分。

  由于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因此在国内投资中重点分析一下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生产经营性或服务性的固定资产来垫付货币或物资的过程,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其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的局部甚至全部更新以及改建、扩建、新建固定资产的活动等等,是改造原有固定资产以及构建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是物质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厂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形成。

  2.我国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完全是一种计划行为,中央政策集中规划来分配资本。自改革开放以后实施市场经济的这20多年,资本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在政府分配财政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之下,主要会受到市场的引导。

  我国FDI的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国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区域分布的东、中、西三大地区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仍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占据着绝对优势,外资西进的态势并不明显,明显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但外资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FDI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地区差距就表现得十分突出。90年代初期东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比高达93.9%,而中、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3.87%和2.26%。在整个90年代,跨国公司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比例一直保持在85%以上,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基本保持在3%以下,而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直接投资则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但2000年以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却显著下降。2000年、2004年分别为5.3%和4.4%。将2004年与1995年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相对规模相比较,比重分别下降了0.15、1.0和0.06个百分点,这显示出2000年以后东部地区相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优势有所下降,从而减缓了地区差距的扩展。

  改革开放以后,1992至2000年东部、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上升,在10年内增长了3到4倍。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总额从4689.55亿元增长到15883.5亿元,相比西部则从1095.55亿元增长到4704.3亿元,东西部地区差距悬殊。从人均投资额来看,东部地区各年人均投资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东部差距更大。从1992—2001年平均数来看,西部不及东部地区的一半。从资本化比率看,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率即投资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别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的投资率超过了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东部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在2002年更是达到了42%的高点,由此可见,投资在改革期间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是向东部倾斜的。

  二.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形成因素

  上文中在我国地域分布上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的巨大差异的现实,反映的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发展轨迹。导致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我国大部分外资集中在东部地区,国内投资的重要资源也向东部地区集中。本文将影响投资地区差异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三种。

  1.天然的区位优势差距引致投资地区差距

  对我国投资的地区分布差距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我国对国内经济区域的传统划分为东、中、西部的做法,不仅是由于三大地带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来划分,而且隐含着一种天然的区位优劣势差异。这种天然的区位差异是特定的、客观存在的,是由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导致的地缘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成长发展和变动差异等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由成本驱动的投资会选择自然区位优势较好的地区。

  首先,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与我国国内外投资的地区分布差异具有很高的关联性。东部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地理优势,主要表现在东部省市基本上都是位于沿海一带,接近港口,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这些地区对外联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占优的运输条件形成天然的贸易优势,无论是机器设备的引入、产品的进出还是人员流动,通畅的物流循环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成本也随之降低,这成为国内投资者以及外商的首要考虑因素。特别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投资者最优的选择便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投资生产,这是由我国改革开放所制定的外向型政策引导的。

  其次,那些具有更为突出的地缘优势的地区更是对投资者特别是外商投资者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它们吸收了全国44%的外资,而70%以上来自港澳台地区6,毫无疑问这与这些地区毗邻港、澳、台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外商投资者首先会由于这种地理上的邻近对相邻地区的经济环境、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市场发展的信息完美程度、产业竞争力的激烈程度、技术人员和配套软硬件的完备程度等等一系列会影响到投资效率的因素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或者至少拥有可以交流的更为便捷准确的通道。如此一来,外商直接投资就容易呈现出地区集聚的特点,并由此引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再次,要素禀赋的差异对于资本的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固有的资本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在总量和质量上的差异。但是我国自然资源很明显地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梯度,为什么在吸引资本流入的时候却反而表现出相反的状况呢?笔者认为,要素禀赋尤其是自然资源要对经济表现出明显作用,是需要长期的持久性作用的。比如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在短期内是不会对企业的运营有很大的影响的。但是投资者对于所投入资本期望获得的收益是有时限性的,他们希望在越短的时间内获取越大的回报收益,因此自然资源的优势对于短期投资商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我国目前投资区域也反映出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即劳动力资源和固有的资本和技术资源与资本流向有直接相关的关系。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丰裕,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在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则更是如此,当然这其中与劳动力的技术层次和技术含量也是相关的,较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者不仅为投资商节省劳动成本,而且节省教育培训成本。技术优势明显的地区容易形成产业积聚和聚集,有助于规模优势的形成,是国内以及国外投资者为节省信息成本、交通通信成本时会考虑的因素。

  另外,文化习俗等人文社会背景的差异也会对资本尤其是外资的地区选择有影响。文化习俗涉及到一个地区对外来资本的社会关系认同感,这方面会存在着非市场风险。资本在选择地区投入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与资本原本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区,这样能够比较快地融入资本的正常运营。或者选择一个文化容忍度和接受度比较高的地区,降低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的风险或损失。而这些都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处于一个相对不利的地位,造成资本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资本积累比较匮乏。

  2.外部的经济环境差异引致投资地区差距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同也是导致我国各个地区间国内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之一。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通常具有区位的综合优势。这里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地区间市场容量的差异、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同、资本产出效率的不同等等,通常由市场机制驱动的投资为了顺利投入生产会比较倾向于外部经济环境有优势的地区。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投资者不仅对这些地区的市场较为熟悉,而且对外商投资的产业限制相对较少,因此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较小。投资者如果身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区(尤其是4个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开放城市),就可以将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这些区域的竞争优势相结合,降低大量的市场索寻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提高资本边际效益,创造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得以引进外资的地区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开放程度,而且地区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密切,其对外依存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进入。因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不仅要考虑到资本的收益回报率,而且还要考虑到较低的风险性。显而易见,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比不开放的区域风险要低,透明度较高,取得信息的成本就低,政策比较稳定。从具体数据也可见一斑。四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从改革开放伊始,所吸引的FDI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最高的年份超过45%。

  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希望伴随着较低的风险而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在资本产出率较高的地区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外资企业,因此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也会引起投资的地区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地区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与地区的投资分布差异也有着某种关联性。我国东部地区市场较为完善,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极容易形成规模优势,生产要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供求信息较为完备,使得企业投资信息成本低,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决定,投资的产业或产品方向正确,承受的风险和损失较低,有利于企业从事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对高级,而且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因此对资本的吸引力大,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资本的回报率也较低,因而投资的风险大,不利于吸引资本流入。

  3.政府的政策性倾向引致投资地区差距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呈现明显的空间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我国利用国内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差异。我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最早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因此在早期国外直接投资的资本积累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情况。我国政府实行的这种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吸引投资,进而由投资中心向边缘地区发展,利用资本的外溢效果来发展内陆地区,但是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的流动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只有政策性的引导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行,才次第地向中部和西部进发,但是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在目前还比不上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当然,随着中西部地区市场的进一步的发展,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引导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了。可见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这种渐进性开放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国内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格局。并且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静止的,在得到政策性鼓励的地区获得这种先发优势以后,会形成一种持久的长期的优势,因此制度上的优势对其潜在的区位优势的发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先行优势创造的有利条件,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收益率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国内资本和国外直接投资会比较倾向于东部地区。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的制度环境较为完善,其相关制度较为透明和清晰,会给予投资者减少不确定风险的信心。尤其是一些在自己的国内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中小资本为了继续生存,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他们在选择投资国家以及投资区域时,比较注重的是政策上的优惠,会选择我国政策倾斜较多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进行直接投资。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比较优势、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巨大市场容量、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等因素都对投资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至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以上要素条件上的差距仍然较大,所以国内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仍无法避免“东重西轻”的格局。但是,将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对比的话,中部地区吸引国内资本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增长相对较快,也是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中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市场体系成长阶段、还是在人员的技术构成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于东部地区,其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成为投资者次于东部地区的选择区域。

  小结

  总之,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投资差距。东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天然地区优势、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倾斜的优势,其引资能力高于西部地区,进而经济增长率和收入都高于西部地区,引起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地区差距的成因分析可以为我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资源配置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论文关键词:FDI地区差距国内投资差距区位优势

  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投资差距。本文根据我国内资、外资地区差距的现状,分析造成投资地区差距的形成因素:天然区位因素,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倾向因素。从而给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3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局势愈来愈激烈,管理者们开始深切地感受到成本控制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企业通过成本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其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指的是企业根据预先已经设定好的成本管理目标,在形成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各方位实时监督成本形成的过程,一旦出现偏差,及时发现并纠正,保证各项成本开支能够被有效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确保预算设计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成本控制是一项有意识、主动的控制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工作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成本控制可以分为广义的成本控制和狭义的成本控制两种。所谓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指,成本控制的范围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和阶段,不仅包括生产产品阶段,还包括来从产品设计、研发到最终的销售阶段;不仅仅是对各个活动阶段进行事中成本控制,还包括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不仅仅是对经营活动本身进行控制,还包括对企业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质量成本等的控制。所以广义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成本管理范畴。而狭义的成本管理则仅仅是指对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消耗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将各项成本耗费控制在预先设定的计划范围内。

  二、外资企业成本控制的特征

  外资企业由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依照中国相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与运营。由于外资企业由外国投资者完全控股,所以多数在统一的集团控制模式下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同时以经营状况和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来作为参考的依据,适当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有关成本控制的调整。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有以下几处特征:

  (一)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

  现代企业与传统型企业想比较,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从简单地为顾客提供产品发展到了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外资企业的成本控制也贯彻了这一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即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顾客价值的增值,通过增加顾客的收益减小其可能产生的损失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此来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发展与顾客的双赢。

  (二)实施全面成本控制

  外资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往往能够做到事无巨细,将所有与成本发生有关的活动环节都纳入到成本管理与控制中来。例如从办公室采购支出到大型的资本采购支出,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到具体的产品生产环节,都能够做到制度明确、手续完备、监控严谨、奖惩有据,在成本控制上系统全面、一丝不苟。

  (三)在成本控制上实现全员参与

  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绝对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行动,而是需要公司上下全面配合。外资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仅能做到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成本会计重点参与,还要求企业上下所有员工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中来,所有部门都被划分为进行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在外资企业无论是领导对整个公司的开销把关,还是每个员工自身需要耗费的开支等,都有着明确的开支标准,并且要求将开支进行详细记录,作为期末业绩考核的重点参考内容。成本控制全员参与无疑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四)强调价值链管理,注重培养与管理重要供应商

  外资企业的成本开支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和价值链上下游单位之间的博弈结果,尤其是消费者市场具有范围广、竞争者公开竞争的特点时,尽量减小供应商链条端的开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外资企业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时,一直关注的是与供应商能否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互惠,达到双赢。外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绝不是仅仅以价格作为参照标准,还需要兼顾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等方面,必须要选择性价比高并且具有较高发展能力的供应商,签订长期性的合作合约,防止在原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定时,可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将成本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

  将成本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意味着外资企业要树立战略型成本控制理念,尤其是现在国内外竞争趋势异常严峻,外资企业也需要考虑到战略转型的问题,在战略转型的同时能不能结合利用成本控制达到目的,可能直接决定了战略转型是否能够成功。树立战略型的成本控制理念,要求外资企业将成本控制深入到高管层和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观念中去,将成本控制要实现的目标贯彻到全体职员的工作行为准则中去,在企业文化氛围中营造对成本管理的重视,通过定期举办成本控制培训课、各部门员工专题研讨论坛等等使员工首先能够在思想上明确战略型成本控制的内涵与实施意义。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制定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与考核、奖惩标准,加强成本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落实性。

  (二)建立恰当的成本控制结果评价体系

  对成本控制结果的评价不应仅仅包含评价标准,还应当同时附有相应的责任体系。外资企业需要以顾客需求或者是企业经营目标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设计出适用于自身的成本控制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将该指标体系规范化、制度化,使得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各个部门的既有特征和职能,评价体系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使得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三)将成本控制评价结果与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相联系

  将员工个人的业绩考核与成本控制成效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主要是为了防止成本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激励外资企业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落实成本控制计划。由于外资企业中的员工很多都是中国公民,受制于国内员工参与管理理念不强的因素,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上,可能会惰于执行。而将员工个人业绩考核与成本控制成效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从根本上激励员工更好地配合实施成本控制计划。外资企业在实施考核机制时,必须要遵循人性化原则,也就是要将评价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员工个人,使得评价结果公开透明,并且就员工个人表现进项评价后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工作能力。推动员工激励机制与成本控制评价相结合,需要外资企业管理层的充分重视与大力引导,在全企业上下各部门之间,形成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成本控制效果的提升。综上所述,成本控制在外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成本控制是外资企业抵消国内外环境不利影响、获得持续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要在陌生的经营环境中取得持续性的胜利,加强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将成本控制与战略转型目标紧密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4

  中国国企和民企在国际化及向海外市场扩张的同时,也开始着眼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资金管理。大部分中国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总部对海外业务的监控,集中资金和规避汇率风险。他们希望通过国际性银行提供的资金管理方案获取全球账户信息、操作当地账户、在当地进行收付款、集中控制流动资金及资金回流。

  需要全球性资金管理的中国企业主要包括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子公司、合资公司或生产基地的国企和民企,着眼于全球市场竞争和在海外上市或准备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

  在海外资金管理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关注的事项包括银行账户的管理、流动资金的归集、资金收付的优化、网上银行平台的操作功能及其系统的安全性、外汇风险的规避以及银行实施资金管理方案的能力和经验。

  鉴于众多的中国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企业应在特定国家当地法规容许的情况下,建立本国的资金归集构架,把所需资金从收款账户自动划转到付款账户进行必要付款,以减少人工转账操作及其带来的风险。

  银行账户管理

  很多中国企业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办事处,如何有效地管理繁多且复杂的银行关系及海外账户,同时确保闲置资金尽快集中回流是这些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银行账户管理的重点在于调整银行关系和精简银行账户,其中最关键的是:

  减少银行账户数量。企业在全球应统一于同一家国际性银行开立收款和付款营运账户(包括本币账户和外币账户)。在个别偏远国家,海外办事处可以继续使用当地银行的服务,并且通过当地银行的SWIFTMT940电报,将每天的账户情况汇总到该国际性银行,用于监控账户的活动及余额情况。

  鉴于众多的中国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企业应在特定国家当地法规容许的情况下,建立本国的资金归集构架,把所需资金从收款账户自动划转到付款账户进行必要付款,以减少人工转账操作及其带来的风险。

  通过合理简化银行账户可以巩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增加账户利用率,提高账户透明度,同时统一的银行服务标准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中国企业如果在特定国家拥有多家办事处,可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该国的内部资金归集构架,将资金集中在一个主要账户,从而加强财务控制。如果企业在海外办事处有外币资金,则可应用跨境流动资金管理。

  集中流动资金管理

  全球流动资金管理已经成为增加资金投资回报率、降低集团借债、减除不必要交易及银行费用、更有效控制外汇风险和更准确计算现金流的最有效方法。中国企业如果在特定国家拥有多家办事处,可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该国的内部资金归集构架,将资金集中在一个主要账户,从而加强财务控制。如果企业在海外办事处有外币资金,则可应用跨境流动资金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开立国际硬通货币(如美元)离岸账户作为地区资金管理中心来建立地区性现金池,尽量利用自动跨境资金调拨以减少因人工转账而耗费的时间和费用,尽量减少累积在海外办事处账户中的闲置资金,加快资金回流的速度,从而优化闲置资金的运用,提高投资回报。

  流动资金管理的构架分为资金合流和虚拟现金池两种方案。资金合流是通过实际的资金划拨,将下属账户中的存款和透支余额相互冲销,以节约利息支出。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池集中管理所有下属账户内的资金。当资金在不同公司的账户之间划转时,实际的资金流动属于公司间借贷。在虚拟现金池结构中,银行根据所有下属账户的总余额计算利息,但并没有实际的资金划转。

  中国企业还需要注意跨境流动资金管理所涉及的法律和税务问题。在法规方面,部分国家对公司间贷款或转账有所限制。另外在一些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本地居民账户和非本地居民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亦受到限制。至于税务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包括:转移定价——关联公司间的交易应该参照非关联公司间的类似交易定价及其贷款利率的设定。

  资本弱化——用于控制关联公司间的负债水平。如果认定存在资本弱化,税务规定通常不允许关联公司间贷款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

  预提税——预提税是指一国政府对没有在该国境内设立机构的外国公司取得的利息所得实行由支付方按支付金额扣缴所得税的制度。

  对于全球各地流动资金管理,中国企业需要征询法律和税务机构的意见。

  通过有效的全球流动资金管理,企业可以集中控制流动资金,加快闲置资金回流速度,避免不必要的借贷和财务支出,统一运用闲置资金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企业同时可以实时监控集团拥有的各种货币资金数额,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外汇风险。

  在付款授权方面,总部可以选择由海外办事处管理当地付款。对于金额较大的付款,总部亦可要求最终授权以加强监控。

  优化资金收付

  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方案致力于建立一站式的收付款管理服务,以总公司为核心进行资金划拨,同时授权海外办事处管理当地收付款业务,最大程度满足境内及跨境的付款需求,有效地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付款

  企业利用网上银行平台所提供的付款功能可以自动化处理付款,进行所有不同种类的付款签发(包括国内及跨境汇款,银行内部转账及自动转账付款)。此外,支票外包服务可以减少人工签发支票及邮寄的工作,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

  在付款授权方面,总部可以选择由海外办事处管理当地付款。对于金额较大的付款,总部亦可要求最终授权以加强监控。

  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各个海外办事处的账户余额情况,利用网上银行平台,将海外账户的闲置资金调回总公司,或者从总公司下拨资金以支持其海外业务。

  企业选择的网上银行平台应具有付款通知功能,即可自动向收款人或其它指定机构发出电子邮件、自动传真或传统邮件方式的付款通知书,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在处理付款信息传送及查询等方面的工作。

  收款

  收款涵盖多个国家及多种收款渠道,其中包括汇款、现金收款和支票转款。电子收款方式包括本地自动结算收款、本地直接扣账、本地电子转账、国际和本地电汇和银行内部转账等等。企业需要关注的是银行收款服务的效率。如果所选银行是世界各地主要清算系统的成员,则收款无须经上级机构或第三方银行汇总及转发,从而为企业节省收款时间和费用。

  企业选择的网上银行平台应具有收款资料库用以储存所有重要应收账款资料,包括顾客记录及应收账款信息,从而提供收款查询服务。此外收款管理系统的综合收款报告及自动收款对账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中国企业管理海外收款信息,同时提高总部对海外办事处的资金管理效率。

  很多中国企业的海外办事处以当地国家货币作为收付款币种,因此面临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问题。

  外汇风险规避

  很多中国企业的海外办事处以当地国家货币作为收付款币种,因此面临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问题。在即期外汇风险规避方面,海外办事处可将闲置资金即时转为国际硬通货币(如美元、欧元和英镑),以规避小币种货币汇率风险,并且实现外汇头寸的集中管理。在远期外汇风险规避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外汇远期合约交易锁定本币与美元、欧元和英镑等硬通货币之间的远期外汇汇率,以规避远期外汇波动风险,达到远期外汇套期保值。此外,通过外汇远期期权交易,企业亦可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同时可从交易币种汇率波动中受益。

  企业所选择的银行应拥有强大的外汇风险管理团队和外汇操作平台,在提供实时的外汇买卖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量身订做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外汇产品组合实现企业外汇头寸集中管理,将外汇风险减至最低。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5

  一、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鲶鱼效应”,即通过加剧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国内银行整体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1]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作为其他产业的一种基本投入,也将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从而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1.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了我国国内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品种的增加。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并产生危机意识以后,纷纷推出和大力发展新的服务品种,增强服务意识。表1列举了国内银行参照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方面服务品种的创新。

  2.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降低了我国国内银行因垄断而得以维持的高利润和高运营成本。这里引用郭妍和张立光(2000)的分析,[2]以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市场的贷款份额和资产份额来代表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程度,如表2所示,通过对1998-2002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贷款份额与国内银行费用率和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与中资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之间呈现了负相关的关系,即在华外资银行贷款份额每增加1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063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360个单位;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每增加1个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211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139个单位。国内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的下降证明外资银行发展削弱了国内银行的垄断势力,迫使其努力缩减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

  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根本上看,应该归结于资本的投入和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既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所需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改善我国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体可以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直接作用。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吸收我国国内储蓄,将众多的小额存款积聚在一起形成可以利用的大规模资金。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投资,促使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1996-2005年间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吸取的存款总额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截止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吸取的本外币存款已经达到近1696亿元人民币(约212亿美元);在华外资银行对国内发放的贷款除2004年与2005年有大幅度上涨以外,其余每年的贷款数额差别不大(200亿美元左右),到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发放的贷款余额为3524.6亿元人民币(约441亿美元)

  2.间接作用。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的间接作用表现在外资银行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上。首先,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起到促进作用;[3]其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外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进一步的支持;[4]再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渠道,外资银行广泛的国际纽带和庞大的分支机构拓宽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技术创新

  1.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直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凭借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外溢”,使得我国国内银行整体技术水平有所创新和提高。主要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示范效应”熂垂内银行通过向外资银行学习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竞争效应”,即国内银行因受到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而加快自身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即中外资银行之间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时使得国内银行的技术有所创新。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间接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在向我国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服务时,通过调整贷款投向,关注贷款收回状况等渠道实现“技术外溢”,间接地促进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容易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爆涨,短期外汇的投机行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此外,在华外资银行还有可能在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波动时大举撤离我国市场,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不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我国货币当局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截止2005年12月,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1695.5亿元人民币,这代表我国现有的M2中遗漏了1695.5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这种遗漏的金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带来银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货币与货币替代品之间的转换便利,导致了我国原有货币界限被打乱,很难准确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6]

  三、结论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鲶鱼效应”的发挥以及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某种不稳定的因素,起到一定的负面效应。总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均有,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严格控制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则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

  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将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发展,要想继续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我国目前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处于经验式的管理阶段,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并且在具体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上也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外资银行法》来进行,通过法律形式来约束在华外资银行的违法违规经营与操作,完善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在内的监管体系,加快对先进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加强同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共同防范银行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

  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外资银行的负面影响,除了对外资银行的行为有所规定以外,还需要进行自身的补充,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修复。一方面需要更新我国原有的货币界限,完善M2的具体数值,将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统计的同时能更好地发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苗启虎,王方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4,(12).

  [2]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

  [3]M.K.Leung,RickyY.K.Areforeignbankssurewinnerinpost-WTOChina﹖BusinessHorizons2006,(49).

  [4]安春梅.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经济效应分析及监管措施[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煟玻埃埃常(10).

  [5]程继明.外资热钱涌向京城地产[J].中国投资,2005,(7).

  [6]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微观主体的宏观政策效应熗庾室行业务拓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3,(8).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6

  一、引言

  1999年,我国政府推行国有企业"债转股"改革,同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由"债转股"而形成的国有资本。这是漫漫国企改革长路上的又一创新之举。采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债转股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国有企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次债务重组行动。 在最近的一些关于债转股的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频出重拳,开始利用外资化解不良金融资产。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转股也是较为热 门的一个话题,德,法正在积极与俄商讨利用债转股化解俄的国际债务纠纷,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正在积极利用外资化解本国不良金融资产,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操作方式是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与外资进行资产置换,这是相对简单且安全的方式,此外还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在考虑之中。但对此问题金融界仍有分歧,更多的担忧来自于中国不良资产的国家债权性质,及中国二级市场不成熟等,这些难免使人在选择处理方式时有所顾虑。 然而鉴于外资在过去的20年中对中国经济强劲的推动作用,及对中国深化改革的催化作用,在不良资产这一问题上引进外资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针对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外资化解不良资产的优点

  首先可理解为在资金量上的优势。据悉从四大国有银行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有2万亿元,中国现在至少有一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金融资产需要进行重组或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各 只有100亿元注册资金。而且,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上已经是捉襟见肘,政府已无力支援国企脱困了,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不应该干涉企业的运行。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在利用资金问题上广开门路,利用外资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再则由于国家为了发展战略的需要,建立了许多资金密集度很高,资金需求规模很大的企业,这和我国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利用合资或到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方式直接利用国外较为廉价的资金,避开国内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限制,就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会随之传入我国,可以达到加速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置进程的目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盘活蚌埠热电厂不良资产就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蚌埠热电厂是安徽省最大的区域性热电联产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过重,管理欠佳,该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9月从中国建设银行接收了对蚌埠热电厂的17294万元债权后,在反复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案,并于2000年3月与外方签订了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资本重组、资产重组等内容的一揽子协议。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给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促成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手段的优势,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蚌埠热电厂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合作公司新源热电成立后经营良好,一举扭亏为盈。信达公司的债权也得到了较好的处置,到今年4月,信达公司已回收债权本息8512万元。由合作公司承担的保留债权,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正常收息,加上以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已转变为优质债权。蚌埠热电厂项目的成功运作,充分表明引进外资是筹集资金处置不良资产、增强实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按国际惯例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支持国企改制脱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

  此外,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独秀星投资基金下属的独秀星亚太投资有限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也是一次很有益的创新。根据合作协议,外方将以现金、信达公司以非现金资产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处置信达公司拥有的不良金融资产。这种合作形式在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尚属首次。业内人士评析,通过合资的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次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独秀星亚太投资公司的合作,将是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境外金融业第一次通过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7

  一、农业银行A分行信贷决策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根据要求,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在信贷决策流程中,实际上是三个环节:申请受理的贷款调查;贷款审批中心的审查;贷审委的信贷决策。农业银行A分行信贷决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客户、项目信息搜集不到位当前A分行的贷款客户、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是由信贷人员临时进行的,缺乏系统完善、时段连续的信息网络。并且信息来源还受到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容易产生偏差。这些都必然导致项目评估草率、客户评价质量不高的结果。

  2、管理环节多,审批链长农业银行A分行为了加强风险防范,按照集约化、一体化、扁平化原则,对授权模式和授信机制进行大幅度改革。从实际效果来看,导致贷款审批流程拉长,效率降低。容易引起信贷交流和反馈的时滞与衰弱,常常导致贷款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决策失误。过长的审查批准链条至少造成两个方面的损耗:一是时间损耗。二是信息损耗。

  3、调查口径不一,影响调查效果客户评价、项目评审是信贷决策的基础,是科学贷款的必需环节。但是,由于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素质差,以及存在的贷款长官意志,使得申报材料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好坏、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这样也就无法在审批会议上回答审批人的有些质询,影响贷款审批,很难做出正确进行决策。

  二、外资银行信贷决策流程特点

  1、先进的信贷文化西方商业银行己经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他们认为只有使客户满意,才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利润目标,因此现代银行提供的不仅仅在于具体的融通资金,更重要的是“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因此,“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经营理念贯穿在信贷业务的任何一个环节之中。

  2、有效地客户管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大多采取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少数拥有巨额周转资金的大型、特大型客户往往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点,从而也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为此,银行安排专门人员服务于重点客户也就成为资金经营中的必然。

  3、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依然是最重要的,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西方银行家认为贷款风险管理需要贷款发放前进行严格的客户评级和贷款中的审批,同时还需要贷款发放后的监管,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4、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流程能够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特别是跨国性大银行,目前都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结构。将专业人员集中在总行部门,对相关业务进行广泛的专业处理,特定专业人员联系相关行业的客户,并在整体上满足所有合适客户的业务要求。这种运作方式既发挥专业特长,又节约人员成本;既防范风险,又扩大了利润来源,优势显着。

  三、信贷决策流程优化方案

  农业银行A分行的信贷决策模式属于一种行政授权下的共同决策模式。现行信贷决策流程的缺陷日渐显现,因此,必须对其决策流程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信贷决策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建立起统一的信贷业务项目群,以强化集中经营管理为目标一是建立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建立应是根据调整后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流程,实现包括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系统化。二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提供计算机化市场服务。还可以支持建立一些成本模型、价格模型,对市场进行预测和监控,以提决策与计算的速度和质量,节约市场研究费用,从而提高辅助决策水平,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三是建立高效可行的信贷业务交易系统。

  2、加强信贷集约化管理为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在实施客户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农业银行A分行还应加大信贷集约化管理。具体操作应该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支行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将县级支行的法人客户信贷决策权上收,规定法人客户的最低管理行为二级分行以上,而县级支行主要负责那些低风险信贷业务和一定金额以内的个人信贷业务。

  3、明确贷后管理责任实施客户分层管理制度后,还必须将贷后管理的责任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防止因制度规定的空白,导致贷后管理责任不清。根据谁管理,谁负责贷后管理,客户管理行的客户部负责人就是贷后管理的主责任人。当客户管理行不是经营行时,必须对客户管理行客户部门和经营行客户部门的贷后管理责任进行界定,此时,客户管理行在地域上和空间上可能和客户所在地不一致,经营行客户部就负有协助客户管理行进行贷后管理的责任。

  4、改革贷审会议事规则,稳步推进风险垂直管理为提高贷审会的审议能力,有必要改变目前贷审会委员的以部门委员为主个人委员为辅的组成结构,组建专职的个人委员为主的委员队伍,来专职负责审议工作,同时,投票的审议方式也必须由实行不记名投票的审议方式改为实行记名投票方式,此外,还应保持贷审会委员审议的独立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贷审会委员审议时的独立性,他们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信贷项目,降低风险程度,形成准确的审议结果。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8

  【摘要】近年来,外资引起了我国国民的广泛关注,人们执己之词表示支持或反对,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我们不可能立即阻止外资进入,所能做的就是分析外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然后汲取前车之鉴,更好的引进外资并且利用外资。

  【关键词】外资 中国经济 影响

  一、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一)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数据统计,1979-2002的,我国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9.4%,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同时也比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两倍等,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创下了惊人的成绩,而这使得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稳步、持续和显著提高,直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二)缓解就业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步入到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他们需要在国内建立厂房,聘用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外资企业吸纳了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政府解决了民众的就业问题。

  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初期的时候,与本土企业竞争较少,能直接为本土提供就业岗位;逐渐到后期,进入本土的外资越来越多,且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加之自身较为先进的技术,会造就与本土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这个时候,就可能发生外资将本土企业挤出行业,造成失业的问题。所以在考虑外资创造就业岗位时,我们需要充分分析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不仅要注重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以此提高我国的技术,更要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投资,为降低失业率提供更大的服务。

  (三)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外资还能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进步和行业结构升级。

  1.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资企业多是以中小项目为主,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出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在90年代之后,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明显上升,拥有先进技术含量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进入的还有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这样就使得中国市场出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这些产品主要是出自外资企业。

  2.技术外溢效应

  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使用本地的劳动力,利用母公司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外资企业的员工会流入到本土企业中,这时随之流动就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就产生了所谓的技术外溢。

  随着本土企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造条件的完备,有利于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逐渐形成,掌握了较为先进技术的工程师和有效管理理念的`管理层人士从外资企业进入本土企业,促进了跨国该公司技术外溢,提高了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值得强调的是技术合作,技术合作就是跨国公司和中国的科研机构或者大学合作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通常会进行一些企业所需的研发项目,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促进了跨国公司技术外溢。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有了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更重要的还要看本土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能否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满足自己的需要。本土企业只有在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外资的技术外溢,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技术融合和创新能力,最终才能生产出有价值、吸引性强的商品。这样才能不断缩小与外企的差距,逐渐与之形成有力竞争。

  3.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到工业制造是产业升级,工业制造到高新产业和服务业是产业升级,不得不说,外资进入中国之后,推动了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从工业制造型的单一结构转向融合了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等多元产业结构。

  二、引进外资的弊端

  虽然引进外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内GDP,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不得不说,引进外资企业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是具有弊端的。主要的弊端有外资影响国家安全和外资优惠政策过多几个方面。

  (一)外资影响国家安全

  这里的安全并非指的是国家的领土、主权等安全,而是指和外资相关的国家民生的安全,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粮食安全和水安全。

  关于粮食安全,有一个说法叫“外资抢粮”。所谓“外资抢粮”,就是外资靠着自己雄厚的资本高价收购粮食,然后“囤粮”占领市场,之后再高价卖出。说到“囤粮”,我们不得不想到“蒜你狠”、“姜你军”和“找你茶”这些曾被炒到高价的商品。但是粮食和以上商品相比是不一样的,上面的商品可以不吃,对市场和民众的影响不大。而粮食则不同。第一,“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我们还怎么生活;第二,粮食价格变动会牵连到许多相关产业的价格,这样百姓生活受到更大影响。中国有13亿人,一旦上述的危机遍及到国家的大多数地方,那必然会引起很大的恐慌和民怨,这时候就会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可以看出,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我们应该保持相当的清醒,严禁外资大规模进入此类行业。否则外资有机可乘,控制了国计民生,就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二)外资优惠政策过多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更好的吸引外资,给予外资适当的优惠政策,以便外资能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但是长期坚持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就会对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内外资的不平等待遇,会造成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公平,这样会产生出孕育外资的“温床”,促使外资在本土市场疯狂的成长,最终形成市场垄断,本土工业受到强烈冲击,导致外资肆意抬高物价等,掠夺国有资产;有些地方部门为了提高政绩,一味强调招商引资,导致在优惠政策上的恶性循环,外资项目过滥,资源分配极不合理,甚至有些外资趁优惠政策之势,将外国淘汰的、污染严重的工厂搬到中国来生产,给我国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鉴于更多由于外资优惠政策过多而造成的不良影响,2006年10月,商务部发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将逐渐形成内外资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意味着,多年实施的外资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将走向终结。

  总的来说,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都决定了中国不应再像引进外资初期时不考虑外资资金总量、产业类型了,而应该对外资有所取舍,权衡外资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就业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才能树立正确的准则,做到为民为国。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9

  一、中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对比

  (一)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1、从个人存贷款业务来看,外资银行由于受到经营网点、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与中资银行相抗衡,中资银行在三五年内竞争压力不大。中外资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差别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吸引的存贷款客户主要是对价格不太敏感、享受优质服务的高端个人客户。

  表2中外资银行收费标准

  收费项目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小额帐户管理费平均1万美元以下收50元人民币/月日均存款不满300元收3元人民币/季

  本地跨行取款收费目前尚无该服务2元人民币/笔

  异地取款收费30元人民币/笔取款金额0.5%,最低1元,最高50元

  转帐(本地)8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5元人民币

  转帐(异地)12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30元人民币

  详细帐单查询50元人民币/笔无

  2、企业存贷款业务方面

  企业存贷款不仅要看服务水平,更看资金成本、长期银企关系、便捷性、限制性等综合因素。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利息上不具有优势,且网点较少、对客户的要求和限制较中资银行高。所以,外资银行只能抢走一部分外资企业和少部分国际业务较多、看重服务水平的中资大企业。中小企业则因为外资银行门槛较高,会继续其在中资银行存贷款业务。

  (二)房贷业务

  房贷业务由于风险低,坏帐比例小,成为中外资抢夺的重点。

  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房贷产品种类及组合、管理体制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高档住宅、别墅房贷业务上的竞争力较强。如公寓按揭贷款,中资银行只能做8成20年,外资可做到8成30年;写字楼在中资银行只能办6成10年按揭,而外资却可以放宽到8成30年。

  在中低端房贷业务中,外资银行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创新产品(如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人民币“房产抵押贷款”,通过该产品,中小企业可以住宅或商业房产作抵押,获得10年与房产价值70%等值的贷款)和优质服务。但其业务审批的效率不及中资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对境外人士办理房贷业务需7天时间,花旗、汇丰、渣打也在8天左右。而中资银行则胜在提供的贷款品种多样,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具有品牌优势、消费者信赖优势、网点众多和与经纪公司等战略伙伴关系密切的优势。

  (三)个人理财业务

  人民币个人理财是向个人客户发行的以投资收益为保障的低风险产品。虽然中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外资银行的长项是理财,因成本缘故,目前锁定中国的高收入群。外资在理财方面有丰富经验和产品品牌,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期短(如花旗、汇丰、恒生等新产品的平均周期为两个月);而中资银行将理财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品牌观念淡薄,投资品种有限,创新品种少,对客户有限制较多,对高端客户关注不够,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产品更新一般需要一到两年时间。2007年3月28日,上海银监局公布的在沪银行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由于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低,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在上升。

  中资银行的优势则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低廉的收费方面,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扩大了客源,在当前国人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吸引力;外资目前只在少数大城市有营业网点,内地居民对其不甚了解,加之起点和收费较高,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的境内分支机及网点(包括总行)达18,038个,光大银行2006年阳光理财C计划,起始金额仅5万元人民币,有些中资银行更可低至1万元甚至几千元;而东亚银行目前内地的网点数目才30个,花旗在上海和北京的理财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5万元。

  (四)信用卡业务

  根据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将大幅增长。中国沿海地区和主要中心城市正好进入了这一区间。

  但目前的外资银行还不能开展信用卡业务。一些外资纷纷采用参资入股中资银行等方式,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达到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2003年,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现已推出联名卡。中资银行也毫不示弱:招行借助北京奥运合作伙伴VISA之势发行奥运VISA信用卡,广发行正与中国人寿谈判冀望分享后者的客户资源以发行信用卡,中国平安则正申请通过平安银行发行信用卡。

  二、中外资银行竞争趋势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呈现新的趋势:

  1、竞争区域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从目前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2、外资银行因资本有限,所以业务扩展更多地使用快速、廉价、超地域的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扩大在华业务范围。目前中资银行在网上银行服务方面还显不足,开展网络业务的中资银行只有50多家,各类客户只有1000多个。虽然中国银行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佳网上银行”,但其产品的含金量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花旗银行就是凭借其网上银行业务优势,从中资银行手里抢走了大客户——南京爱立信。

  3、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从传统存贷款业向国际结算、代理清算、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展开。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占很大优势。花旗所代表的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中资银行只占20%左右。

  4、中外资银行加紧了金融专业人才的争夺。几年前,因薪酬和晋职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曾出现过大量人才向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移动。外资银行因文化背景及其业务规模的限制,没有过多争抢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外资银行可能会利用各种优厚的待遇与中资银行争抢人才,中资银行面临着第二次人才流失危机。

  三、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现实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竞争力强的银行表现为盈利能力强、资产质量好、资本充足率和市场占有率高。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和强大,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环境

  中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率是33%,外资银行仅为15%,营业税税率统一为8%,外资还可以减免,税费待遇不平等。过高的税赋无疑加重了中资银行的经营负担,降低了其和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监管部门在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监管时,改革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统一中外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税率,将外资银行同样纳入管理范畴,使中外资银行在同样的监管条件和法规束缚中公平地开展竞争。

  2、推进金融创新,开拓新市场,

  首先,中资银行应立足现有市场,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度大小,提供差异化服务价格,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稳定客户群,扩大收入。

  然后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零售业务部门和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需求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普遍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

  最后,针对跨国公司的需求,设计超前产品,建立对跨国公司客户营销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反应机制,紧跟客户需要和市场,不断调整计划,以便在最合适的机会介入。

  3、加强中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中外资银行可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己方客户在对方所在地以外的业务发展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也可通过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维持态势(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入股中资银行联名发行信用卡等),既增加自己的资本金,也改善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扩大了技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但要指出的是,中资银行应该选择可以建立长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金融机构。入股者与自己存在业务互补关系,选择对象要有志于在中国长期健康发展。

  4、构建企业文化,增强核心凝聚力

  近期外资银行大肆招揽人才,恒生2007年底将使内地员工数目增至1000名以上,汇丰计划今明两年招纳1000名左右员工。面对这种举动,各中资银行也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争抢。2006年底,招行在全国38所重点院校招收1450名应届毕业生,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招揽数百人、浦发银行共招管理和专业人员储备103名。除了招聘之外,中资银行还应以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从内部形成凝聚力,以保留现有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从精神层面推动了银行的快速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江帆.汇丰加紧在京布点,外资银行盯紧高端客户[J].中国报道,2005

  [2]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姚凤阁,余敏明.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优势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4]李礼辉.WTO与中国银行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摘要

  2007年4月23日,中国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中外资银行之间新的竞争大幕已拉开。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在人民币业务上的挑战,是中资银行迫切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分析了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中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中的竞争现状。通过中资和外资几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劣势,探讨了在新的环境下中资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途径。

  关键字:人民币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10

  【内容提要】目前已有3家外资旅行社来上海联系开办独资旅行社,有的甚至正在着手前期的筹备工作。一家知名国际旅游公司在沪兴办外商独资旅行社事宜已通过上海市审核,正报国家旅游局审批

  【摘 要 题】发展趋势

  【正 文】

  在日前召开的200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国际联络司司长沈蕙蓉表示,今年中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旅游发达国家的大旅行社兴办控股的合资旅行社,如果条件理想,还可以考虑进一步提前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其试点兴办独资旅行社。

  据国际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市场前景广阔。显然,一向嗅觉灵敏的外资旅游公司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旅游业大门轰然洞开的同时,是规模庞大的外资旅行社接踵而至的脚步声。目前,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先后以合资方式进入了中国,美国运通公司去年也在北京设立了中国总部,拉开拓展在华业务的序幕。

  11月15日,消息灵通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已有3家外资旅行社来上海联系开办独资旅行社,有的甚至正在着手前期的筹备工作。一家知名国际旅游公司在沪兴办外商独资旅行社事宜已通过上海市审核,正报国家旅游局审批。

  外商寻求合资过渡

  尽管过去1年里世界旅游业遭受沉重打击,但中国旅游业的增长依然保持旺盛的势头,这使外资旅行社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在11月14日的200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德国、俄罗斯两国此次来沪推介的力度尤为醒目。德国方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以及慕尼黑、法兰克福两大机场,还有众多的州组团来沪宣传,德国汉莎航空甚至还为此增开了一趟从慕尼黑直飞上海的航班;俄罗斯则辟出了庞大的展区,用来展示莫斯科、圣彼得堡、西伯利亚等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目前,中国已批准开放了2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游目的地,其中正式实施的有19个。中国还开展了与几乎所有毗邻国家的边境旅游。中国已在云南、广东、甘肃、北京、天津、无锡等旅游发达省份和城市组建了11家合资旅行社,还在东京、汉城、纽约等地设立了14个海外旅游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亚洲旅游交流中心。

  中国中旅集团总经理刘家骧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加入WTO以后,旅游市场加速开放,国内外参与旅游业务的经营主体迅猛增长,对客源市场的争夺将趋于白热化。国外跨国旅游集团携资金、管理、相关资源的优势大举进军中国旅游市场,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国际大型旅游批发商将成为中国客源市场的强力竞争者。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旅行社行业将逐步放开合资旅行社中外方出资比例限制,在2003年底以前允许外商在合资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底前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旅行社。

  事实上,国外的大旅行社不会等到中国允许建立独资旅行社后才进入,而是采取尽早抢占市场,与本土旅行社合资的方法作为过渡。

  11月20日,德国恺撒国际贸易展览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公司目前正在寻求与中资的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已经有目标合作方了,预计会在明年初得到有关方面的许可,现在中国还没有独资的外国旅行社,所以我们合资是想要绝对控股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旅游协会副会长刘德谦分析说,目前国内旅行社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合作来了解对方的市场和游客,增强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市场运作方式的了解。

  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在整个旅游业中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将是最为强烈的。

  总体来看,加入WTO给中国旅行社业会带来以下机遇:一是国外有实力的大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市场。有实力、有作为的中方旅行社,可以通过竞争,发展自己,走向世界。二是外资旅游社大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规模、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均具备完善的经营运作体系。这将意味着消费者选择服务主体的范围更宽了,国内旅游者将面临一个新的旅游接待市场和较高水准的服务。三是有更多国外资金的引入,国内旅游业融资的渠道会更宽,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和项目也会层出不穷。对国内旅游资源而言,今后的开发力度会逐年加大,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同时,外资进入对中国旅行社业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外国旅游商进入中国以后,可能会以优厚的待遇向中方旅行社“挖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人才跳槽,对中方旅行社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外资旅行社入驻国内开展业务后,外国的企业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将迫使国内旅行社改制,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优胜劣汰”的结果,将使多年来旅行社业普遍存在的“小散弱差”问题走向解决。目前一些大型旅行社的市场占有份额可能下降,实力弱小的旅行社可能退出竞争。三是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有可能出现一些有实力的外国旅行社,通过设立控股或独资旅行社并与其国内航空公司及国内拥有股份的饭店、商场、餐厅联手经营的方式,实现入境接待“一条龙”服务,造成对中国有关企业的排斥和部分旅游经营利润的外流。

  刘德谦副会长说,“虽然从目前国内市场的竞争看,企业有无市场竞争力,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但中国旅游企业不能总是长不大,否则就只能在浅水湾里游游,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企业可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与此同时,国外的旅游批发商(旅行社)、饭店和其他一些旅游业相关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营业性机构。而国外的饭店,也可以获得特许权、管理合同、技术服务协定、许可证和专利权。

  在旅馆行业,中国加入WTO后允许外资持有旅馆、酒店过半数的股权,并于4年内全面开放,外资可拥有其所有权。旅游饭店业将在结构、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一定冲击。在结构上,外资的涌入,可能导致中国现有饭店结构调整,外商独资、合资及合作饭店会增多,外商投资饭店的总量将会进一步扩张。

  在航空运输业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航空公司将进一步兜售其“开放天空”政策,加大往来中国的运力。国际交流的增多,将使得中国的旅游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旅游、商务签证。以前由于客源规模不足而价格高企的部分长线、如中东、南非、欧洲、南美等航线将会适当降价以吸引更多的旅客。

  业内人士指出,包括食、宿、行、游、娱、购等旅游六要素相关的酒店、餐饮、景点、交通、旅游购物、旅行公司等都会随着旅游业的开放而迅猛发展。例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旅游社就和航空公司、饭店宾馆电脑联网,预约预计十分方便,从而出现了多赢的局面。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校外资源 开发 利用 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难点,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给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一、走近家乡民风民俗,增进学生的社会体验

  慈溪市新浦人,传承并创造着民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情趣习惯和各种礼仪规矩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土壤。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亲近家乡民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民间传说、古老童谣、风味小吃等,无一不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集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活动。学生们在课外倾听老人们讲述《三八廿八虾仔一铜勺》《泥螺告状》等一个个美丽又神奇的故事,充分感受到富有韵味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把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整理成文字,开展讲故事比赛,然后把收集的故事组织成一本民间故事集,在班级甚至是全校传阅,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利用本土环境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每时每刻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校外环境资源是最直观的教材。例如,在六年级组织开展的“我爱家乡——新浦”环保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到新浦的环境现状,纷纷献计献策,愿为新浦的环保出一份力。活动过程中,环保志愿者去公园、路边、河边、车站等公共场地清理垃圾,收集废电池,回收废纸、牛奶盒等,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加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家乡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家乡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为长期居住的乡土,对学生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带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是方便有效的题材。

  新浦镇地处慈溪北部、杭州湾南岸,有1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涂资源极为丰富,有各种鱼类、虾类、蟹类,还有蛤蜊、泥螺、海瓜子……共100多种海鲜珍品,闻名省内外,上海、杭州、宁波客人都喜欢新浦海鲜。我校五(2)班开展“我爱家乡的海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品尝、记录、整理,对家乡海产品的种类、形状、味道、价格、作用及其捕捞方法、人工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等全方面进行了研究,收获颇大。 除了海鲜,新浦土特产也很有名,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红菱、浙货麦冬、浙药白术等,其中影响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丝瓜和胜北黎阳的葡萄。2006年“黎阳”牌葡萄成为宁波市名优特产,获浙江省农优特产“金奖”,同年12月,黎阳葡萄种植基地还被命名为“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正是基于这些资源优势,我们学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进田野”家乡名优特产调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并在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照一照、记一记中认识了家乡的名优特产,培养了家乡自豪感。

  四、依托家乡特色企业,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新浦是慈溪市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工业企业呈块状发展,现已有近三千家私企在运作。新浦镇工业企业有三大主要支柱产业: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二是婴童用品行业,三是家用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在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新浦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浪木集团饮水机、佳星公司取暖器、辰佳公司洗衣机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神马、赛亿、心连心等公司商标相继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此,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迈入企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访问身边的工人,采访企业领导,参观工业园区,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家乡人创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从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五、传承父辈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学生生活的家乡——新浦,已从海隅一村发展成为杭州湾畔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城镇。这里农产品丰富,工业经济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新浦也已成为一方发展的热土,学生都引以为荣,而这份殊荣,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创业。我们以此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确立了《理想放飞在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把学生小组或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主题立为子课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不断激发创造精神,逐渐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复关”谈判的进行,我国重返关贸总协定已为期不远。一旦重返关贸总协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全面、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也将受到影响。

  一、“复关”为我国吸引外资提供的机遇

  1、“复关”后,我国要削减关税,进口物质的入关税降低,降低了外资企业产品成本,为外商提供了优良的投资环境;

  2、“协定”规定外资企业产品外销比例和产品国产化程度,其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市场,大大提高外商对华投资的兴趣;

  3、复关后,我国可享受无条件的多边最惠国待遇,不再象双边最惠国待遇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和双边政治影响,具有稳定性,增强外商对我国投资的信心;

  4、复关后,我国可享受无歧视性待遇,获得公平的国际经贸待遇,使我国产品在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外资企业产品扩大出口,获得更高利润,取得更快发展,让外商感到来中国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5、复关后享受特殊的优惠待遇,就可以对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在我国投资建厂的外商企业产品在遭到外来产品冲击时,可以得到保护,可以在更安全的条件下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

  6、复关后,要求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同等待遇,国有企业不得依赖政府给予的特权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不平等竞争,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复关对我国吸引外资的挑战

  1、总协定与各缔约国涉外法具有统一性。为防止不平等竞争,政府已承诺涉外性法规由国家统一公布,地方无权规定,而我国长期以来吸引外商的主要手段之一,恰是制定地方性的优惠政策。复关后,停止制定地方性优惠政策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2、复关后,我国对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一视同仁政策,同样的自主权与经营权,税收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无法继续享受在税收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竞争加剧。

  3、复关后,我国将逐步削减关税,就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大量进口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与我国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商品比较利益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外商可能不愿意把去国外生产的产品输送到我国,从而减少对华投资建厂,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长。

  4、大幅度减让关税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下降。过去外商对华投资很大程度是因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以此降低成本,而复关后关税降低,对我国产品进口成本下降,这样外商对利用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便不感兴趣,从而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的积极性。

  三、复关后,吸引外资应采取的对策

  1、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和实行统一的、规范的对外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外商投资产业的优先序列,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避免一哄而上,只重利用外资数量而忽视经济效益现象。为了发挥投资环境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由国家统一制定规范的投资优惠政策,地方不能在优惠政策上攀比竞争。

  2、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完善市场体系。外商到东道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是否有广阔的市场,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就难以有效地吸引外资。目前,我国对外商工业投资规定的出口比例一般较高,对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了吸引外资,我们既允许内销又允许外销,不按内外比例销售有选择产品。凡属高科技产品鼓励在国内销;凡属高档消费品,大量限制内销直至全部外销。另外,在外贸、金融、保险、航空、海运领域,放松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外商投资创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3、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优质服务和办事效率。为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体制,逐步取消依靠地方差别政策吸引外资的作法,保证符合总协定原则的前提下,使外商获得优越的投资环境,打消外商的投资顾虑。为此,要彻底改革审批环节多,审批手续繁和办事效率低的状况,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统一协调,灵活高效和“一条龙”服务的外资管理体制。以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管理,主动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外商投资排优解难,创造一个使外商满意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4、抓紧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当今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人的智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投资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培养掌握国际投资金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中;另一方面还应加紧培养与关贸总协定相关的人才,以力争在“协定”允许“餐件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

  5、进一步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起到”窗口“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我国投资。

【外资企业人职匹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导航标人职匹配的论文08-17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08-15

光电成像系统与人眼视觉的匹配问题论文07-22

网络会计审计问题思考论文08-20

网络教育服务问题思考论文08-15

网络教育焦点问题思考论文08-15

作业问题的思考的教育理论论文11-03

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论文致谢10-15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