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论文

时间:2020-06-25 11:30:59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声乐教学中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论文

  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伴奏课程常被学生们称为“合伴奏”,是声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伴奏课上,伴奏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完整掌握作品外,还要纠正学生在音乐表达上的错误,从艺术处理的层面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感到,作为声乐专业的伴奏教师,其职能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弹你唱、你唱我跟”的机械性钢琴伴奏技术层面,对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从艺术表现力上给予其综合帮助的“带路人”;对声乐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能够帮助其“查漏补缺、锦上添花”的“合作者”。①教学实践再一次对声乐伴奏教师提出了职业化要求:必须尽快从简单的钢琴伴奏“弹琴者”转型升级为专业伴奏课程的“教学者”。伴奏教师的功能再定位,涉及多个维度的话题。②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伴奏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歌唱技能,实现艺术表现力与歌唱技术的同步提高。在教学中,伴奏教师主要应实现三个方面的引导功能,即规范性引导功能、方法性引导功能和伴随性引导功能。

声乐教学中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论文

  一、规范性引导功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

  所谓“规范性引导功能”,是指伴奏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语言的表达规范予以斧正,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的音乐表达能力。在声乐专业本科阶段的伴奏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时间较晚,以高中阶段开始为主,并且接受规范化器乐训练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很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在识谱学唱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低级错误”。例如附点音符时值演唱不准确、速度不稳、音高偏低,找不准音程关系,没有调式调性概念等。纠正这类错误,笔者认为其实质是要解决好基本音乐素质问题。因此,伴奏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就体现为做好规范性工作。做好引导性工作,解决“低级错误”,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视唱练耳,二是基本乐理。要从音准和节奏开始,引领学生解决最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对声乐作品中正确的音乐语言有清晰的概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基础问题,最好在矫正演唱的同时辅以视唱练耳等基础训练。例如,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整首歌曲多次出现了二度、三度音程和附点节奏。在与学生最初几次的合乐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唱不准的问题。而《冬之旅》中的《晚安》,歌曲开始为d小调,之后又出现了同主音大小调转换—在d小调和D大调之间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演唱时就没有注意到调性变化的差别。笔者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先从基本概念的认识开始,然后扩展到不同音程、不同调性的认识,并且进行适当练习,最后结合歌曲再去解决具体问题。这一过程不能仅就事论事,不能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做到音准准确后加入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展现学生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不仅考验伴奏教师的耐心,更考验伴奏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伴奏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可以发现,伴奏教师除了要能够弹好乐谱,还应当是学生基础音乐素质的把关人和考核者。这是对伴奏教师职业功能的基础性要求。

  二、方法性引导功能—为学生建立系统科学的音乐学习习惯

  所谓“方法性引导功能”,是指伴奏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音乐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最终具备独立处理、完成作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学习新作品都是听会的,他们更注重声音技巧的正确使用,却忘记了谱面也需要认真研究。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看乐谱,靠一遍一遍地重复聆听、模唱学习作品。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忽略谱面上标注的各种音乐术语,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没有动力去探究音符和歌词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一些“高级问题”也在课堂上时有出现。例如,对歌曲的艺术风格把握不准确,对歌曲创作背景了解不全面,与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没有概念,等等。要解决“高级问题”,伴奏教师在课堂内容设置上需要更为用心。伴奏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内容,突出引导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尽快有所收获。伴奏教师不仅要逐个讲清楚乐谱上标记的要求,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例如,为学生介绍歌曲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演唱歌曲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演唱体会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从过来人的角度介绍学习和创作过程的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对于《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歌曲,“90后”的本科生们虽然能够准确演唱,但却欠一点儿味道,这就出现了声乐学习中的“高级问题”。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是向学生介绍歌词文本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我失骄杨君失柳”中“骄杨”“柳”具体代表什么含义;其次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加以介绍,如歌曲为什么名叫“答”李淑一,而不是“赠”李淑一,李淑一到底是什么人;最后,还要对歌曲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做简单的梳理。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进一步与其讨论如何用音乐的语言表现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同时由点及面,让学生课下思考运用同样的认识过程学习类似的声乐作品是否可行,自己应该怎么做。实际上,这一过程往往比简单合几遍伴奏要慢得多、艰难得多,但是学生们往往能够获得学好某一类歌曲的经验,最终还是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引申,很多“高级问题”的出现,往往也是因为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习惯。作为伴奏教师,方法性引导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伴奏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方法存在相通的适用性,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当做到“三多二勤”。即,“多看”,就是要多查资料,多吸收前人的经验;“多记”,就是要手眼结合,除了看到还要记下;“多想”,就是要融会贯通,联系自身,为我所用;“勤写”,就是要把“好记录”变成“好记性”;“勤练”,就是要身心一致,把“好感悟”变成“好行动”。解决好“高级问题”,不仅是拼能力、拼条件的体力活,更是拼智慧、拼积累的技术活。伴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一名塑造者和培养者。这是对伴奏教师职业功能的延伸性要求。

  三、伴随性引导功能—让伴奏教学成为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所谓“伴随性引导功能”,是指伴奏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通过伴随学生歌唱,以引导性语言为提示,在歌唱过程中解决各类问题。笔者认为,相对于上文中的`两类以认知为主的引导功能,伴随性引导功能更强调教师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意图在学生身上得以实践。对于声乐专业的伴奏课程而言,课堂上涉猎的作品往往难度要求高、音乐表现力要求高、语言准确性要求高。实际工作中的“三高”要求伴奏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笔者发现,在与学生合伴奏的过程中,如果伴奏教师能够做到提前准备、主动提示、边唱边讲,在伴随学生歌唱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更容易,也是更为便捷的教学方式。进行伴随性引导实践,伴奏教师除了要练熟演奏课堂上涉及的乐谱、不给学生“添乱”之外,还要在课下做好功课,为学习过程“添彩”。具体讲就是课前要做到“六个心中有数”:对每个学生出现过的问题心中有数;对不同作品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对如何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对声乐主科教师强调的问题心中有数;对学生在何处、何时提出何样的问题心中有数;对如何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心中有数。如果说“六个有数”是准备工作,那么在具体课堂操作上,伴奏教师要有效展开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需要做到手、眼、耳、口、心的“五个到位”:“手到”,即弹琴要准确、规范、有规格;“眼到”,即要对学生的认知、反应保持高度注意;“耳到”,即要有声乐教师的声音鉴别能力,对好声音和差声音有敏锐的反应;“口到”,即要把握好教学口令的发出时机,在恰当的时间点给出提示语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提高每一次的歌唱效率;“心到”,即对上述活动要有规划、有筹谋,适时而动,因材施教。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学,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学,伴奏教学尤其要注意声乐学习的这一特征。如何保证学生更好地消化教师的指导,既考验教师的基本功,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我们把“合伴奏”视为一项技术,那么伴奏教学就应当是一项既要有表现力又要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更好地发挥伴随性引导功能,是对伴奏教师的方法论要求。

  四、结语—全面开发声乐钢琴伴奏的职业功能

  本文重点论述了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这不仅是说伴奏教学是一项“以伴为主、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更应当成为一个具有明确职业功能的专业性项目。随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和舞台实践的蓬勃发展,歌唱者对钢琴伴奏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弹得准、跟得上”的机械性技术层面,声乐钢琴伴奏者越来越应当成为一名“会弹琴、懂歌唱、有文化”的综合性指导教师。③纵观西方声乐界的发展,声乐艺术指导已经是声乐界广为认可、不可缺少的职位,④对声乐钢琴伴奏教师而言,这一职业目标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王袁《钢琴艺术指导的素质要求》,《大舞台》2015年第4期。

  ②祝炼坪《对“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新思考—兼及武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现状及改进探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③吴黎娜《浅析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区别》,《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第6期。

  ④任峰《当前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现状与思考》,《音乐创作》2015年第3期。

【声乐教学中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论文】相关文章:

1.引导艺术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2.声乐教师声乐教学论文

3.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的设置探析论文

4.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论文

5.声乐教学中无声语言的应用论文

6.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情趣论文

7.声乐教学中歌唱表现分析论文

8.声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策略论文

9.微课中的声乐教学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