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论文

时间:2020-07-08 09:41:01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论文

  引言

浅谈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论文

  德性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其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是紧密相关的。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德性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德性精神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起着重要的内在支撑作用。促进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形成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下的现代性价值视阈和启蒙观。笔者认为,需要借鉴西方近代启蒙方法,特别需要借鉴康德“批判”西方传统(理性)德性精神的学理方法,率先对儒家传统(基于“仁爱”情感的)德性精神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提炼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和启蒙价值人格。

  一、情感与理性:中西传统德性精神形成的不同学理基础

  中(儒)西方传统德性精神的形成源自不同的学理根据:情感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命题,西方传统德性精神就开始以人类的理性精神表现出来。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到康德的“德性是意志的战斗力”,西方德性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充分运用上。在中国,自孟子提出“仁也者,人者”命题,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开始以人类的情感(仁爱)精神表现出来。从发端于“仁爱”的先秦儒学到形成“一体之仁”的宋明理学,儒家德性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情感能力的深刻体证上。当然,只要是人,就都会有其“类”本质的功能特征,就既会有理性,也会有情感,所以,儒家德性精神中固然有理性的成分,西方德性精神中固然有情感的成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儒家德性精神振兴的内在动力:以启蒙的姿态批判儒家“仁爱”哲学的学理基础

  回到情感的学理本位和思维向度只是第一步,此外还需要具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批判态度,对基于“仁爱”的儒家德性精神做一种学理批判,以实现“仁爱”德性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换言之,我们要站在“人类情感的天平上”,从人类情感能力的现代性启蒙视角率先对人的情感能力(包括儒家“仁爱”在内)进行一场学理自我批判活动,从中呈现人类在“情感”层面所要构建的现代性启蒙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学理批判活动,不同于近代基于“理性”的学理批判活动以及由之推动的启蒙运动,可能呼唤着人类的“第二次启蒙”运动。为了区别于近代第一次启蒙运动,笔者将这种基于“情感”的“第二次启蒙”理解为一种“呈明”(enlighten)式的启蒙。“呈明”式启蒙,继承了第一次精神启蒙带来的优秀成果(例如,确立了个体之主体性价值地位,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一系列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性价值系目),又超越了第一次启蒙运动的自带之“弊”(主要表现为天人对立、人际敌对、资本控制、生态破坏、幸福缺失等)。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与这场“呈明”式的启蒙精神批判运动是同一个过程。

  三、作为生命之完整性形式的“幸福”理念:儒家德性精神振兴的内在目的要求

  为什么说“幸福”是情感的内在目的要求呢?这是通过情感的学理批判得来的。这里可以借鉴康德批判实践理性的方法来加以阐明。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对理性的实践运用做了一种纯粹目的论的批判,即通过批判理性之实践运用的不纯粹目的而揭示其纯粹性目的。实践理性的.不纯粹性目的,即表现在人们以功利实用为目的而运用理性,由于是以功利实用为目的,也可以称其为工具理性或手段理性。实践理性的纯粹性目的,是以理性本身为目的,即以理性的“同一律”为根据而运用理性,这是其纯形式的运用,故可以称之为目的理性。在康德这里,人在道德领域为自己立法,就表现在人的行动意志要与理性的“同一律”这个纯形式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人是自由的(不以外在条件为目的)。

  四、儒家德性精神振兴的认识论阐释:基于情感的现象性认知结构

  从实践层面批判人的情感能力便于我们进入情感的思维视阈,此外我们还要从理论认知层面考量人的情感能力,阐明一种情感的认知方法。应该说,认识论自觉是现代启蒙精神的主要象征,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也必须回应这个问题。认识论问题就是关于“人”与“存在”(对象)之间的知识学形成问题。关于这种知识学的形成过程,通常的理解方法是理性认知方法。我们这里将沿着情感的路径来阐明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这里将通过比较分析人的理性能力构成知识学方式的特点,来说明人的情感思维构成知识学方式的特点。阐明了情感思维方式的特点,源自“仁爱”的儒家德性精神所内含的知识学性质也就显现出来。从认识论角度看,理性思维方式与情感思维方式根本不同。

  五、幸福:儒家德性精神振兴的大众化核心价值观

  “幸福”作为感性生命之完整性形式和情感之“知行合一”概念,就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性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性转化也必须基于对这种“幸福”理念的理解,并将这种“幸福”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一种普通大众的价值人格,即幸福人格。所谓的幸福人格,即是将这里的“幸福”理念内化为一种信念,从而使大众在内心相信,只有人们都依据这种“幸福”理念来展开人际交往,才能充分获得这种幸福的经验效应。反之,没有幸福人格的形成,没有幸福之情感能力的解放,没有对这种幸福人格的集体体认,人们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这种幸福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幸福人格也即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启蒙人格。

【浅谈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2.浅谈初中函数教学方法论文

3.浅谈幼儿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论文

4.浅谈专科院校美声教学方法论文

5.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

6.论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的价值论文

7.浅谈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8.浅谈中国现代话剧家的言说身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