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时间:2020-07-08 16:31:16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学习效果的归因分析中学习动机往往被视为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缺乏学习动机,部分中职学生常表现出学习倦怠,注意力分散,甚至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除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环境、教师的授课风格与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特色等外部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仍占据重要地位。只有通过把握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原因,制定有效的动机激发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发展。

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9 岁之间,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青春期”。从生理上讲,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外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内脏机能(包括性机能)已经基本成熟。从心理上讲,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最重要,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学生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与增强,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等灵活度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过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动作技能习得的黄金时期。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灵活度高;(2)适应性强;(3)持续性长。不同于普通教育对学术能力的强调,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视,中职教育具有独特性,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便是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目标特点

  “学习目标是学习预期的行为方式,或者说预期的学习结果。”换言之,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估计与假设,它高度概括了学生应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对于为获取技术应用能力的中职学生而言,其学习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实践性。实践性的学习目标是职教学生学习的本源性特征之一。对于培养技术员及技术工人的中职教育来说,这种实践性尤为突出。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多是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实操性知识与技能,能直接运用于第一线工作,因而目标的实践性是关键所在。

  其二,多维性。首先,从知识角度来讲,大致分为两类,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两者的区别与融合。“从知识论的角度,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当然即使是在这个合理性的范围之内,实践知识也绝非理论知识简单演绎的结果,也并非所有实践知识都是理论知识的……”再者,从能力角度讲,中职教育所指向的“职业能力”不仅仅只是操作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个体的一般性能力与工作环境要求相结合的复合能力。最后,从情感这条线看,其抽象性特征也就凸显了这一领域的丰富性。要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学习目标多维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其三,个体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教育目的制定依据以来,学习目标的主体性与自主权也得到了充分保障。中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认知、情感、技能习得都处于迅速发展的不稳定阶段。这个时期学习目标的个体性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色彩,带有较强的自主性及个人特色。

  (二)学习内容特点

  技术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中职教育,其内容特点也就映射出了技术性知识的特征。本文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难言性。不同于科学知识解释世界,技术知识在于改造世界。福格森(Ferguson)在技术的认知维度上强调指出,与科学比较,技术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很难还原为文字;技术知识即使能被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视觉形式(图片或视频影像)而非以口述或数学形式进行表达的。技术性知识作为技术与外界环境的桥梁,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操作步骤或者方法程序,它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实践问题。这些动作化的隐性知识即经验的总结。与高职教育相比,中职在技术性知识的要求程度上不同,但学习内容的难言性却是共性所在。

  其二,差异性。技术知识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就行业而言,不同操作环境,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技术标准,所蕴藏的技术知识肯定不一样。其次,就教师而言,职院教师与企业资深员工所掌握技术性知识又会因工作环境,个人经验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另外,就中职学生而言,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技术性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而正是由于操作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经验理解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及时性。这种及时不仅体现在学习反馈的及时,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及时。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了对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要“先习后学”“先格后致”。在“做中学”的技术性知识,整个实践过程以一种迅速、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即时的反应是中职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强调的必然结果。

  (三)学习方法特点

  其一,实操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正是基于技术性知识的难言性,“做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中职学生学习最鲜明的特色及最有效的途径。技术技能的学习,是实践过程的不断试误,通过不断观察、模仿、思考、改进、积累、达到知行合一。因而,难言性知识的学习方法在于身教与实操。

  其二,动态性。学习方法的动态性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动手参与,也反映了过程本身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呈现了学习方法根据现实情境调整的灵活性。师徒相传的经验教学中,学生的试误学习及技术知识的内化是技术技能创新的关键。中职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我调整及操作程序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技能呈现“百花齐放”的效果,甚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性循环。

  其三,嵌入性。学习方法的嵌入性是针对技术性知识的非编码化,非字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的主体色彩即主体能动性。中职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往往受自我认知及文化背景影响较大,而这种“沉默化”的影响正是学习方法嵌入性的表现,这种性质无法用简练或者总结性的语言知识归纳与概述,它本身就是与学习者主体合二为一。

  (四)学习评价特点

  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即对其学习效果的反馈,是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对成效的反映,更是为改进与革新提供依据。

  其一,职业性。验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效果,其评价往往强调学生对于岗位工作的胜任能力,其中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身体条件等。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将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其二,发展性。发展性评价方式强调的不仅是过程,还突出了持续性特征。在终身教育思潮及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中职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从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学生职业更换及创业的能力。评价方式及评价对象的选择上,这一特性得到了体现。

  其三,层次性。自古以来,“因材施教”的第一要义就是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而学习评价的层次性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层次的划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效果差别的考虑,是真正以“学生中心”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设定了要求,但如果目标太过理想化,要求复杂,这种目标的动力转化就会演变成压力与负能量;如果目标太过随意,要求简单,容易达成,这类目标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因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满足中职学生个体性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保障其多维性、实践性,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有效发挥目标的动机激发功能。首先,从学生层面而言,培养目标应该与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宜。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受自身需求的影响。只有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满足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求前提下,他才会有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对学生需求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合适的目标,将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步骤;从社会层面而言,培养目标应该与市场需求及人才规格相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 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从目前形势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等这些对人才的规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契合,是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

  鉴于中职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是在保障中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鼓励动态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现技术性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纳德于1983 年提出:人类只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的智能只有倾向和强弱的不同,而没有好坏之分。因而满足学生智能发展的多层次教育结构的构建,是缓解社会人才供求关系紧张的关键渠道,也是令中职教育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首先,从类别结构上讲,中专、技校、职业中学等之间的组成比例与关系需要细化。这种关系受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制约。因而因地制宜,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明确各类学校的价值定位,各司其职,让学生拥有十分清晰的职业定位,才是推动其努力的前提。其次,从专业结构上讲,各类学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关乎人才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时代性、实效性、创新性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感。专业课程的开展应满足学生学之想学,学之能学,学之值学。总而言之,学生与市场多维度的需求就反映在专业设置上的多层次。从办学结构上讲,各类办学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将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与多元化,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不论是政府办学,社会办学还是个人办学,多种力量的融合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三)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其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从学生角度上讲,良性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往更高的学习目标发展;从教师角度上讲,合理评价为教育教学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反思总结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而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混乱,评价方式重复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当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其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或者领导的单一评价主体,职业教育倡导企业、行业、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这种融合带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依托,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获取的重要性。

  其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在评价客体的明确上要抓住学生学习评价职业性、发展性及层次性的特点,在对评价对象的量化之后,对每个部分依照标准逐一评价,再统整化,顾及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再进行客观评价及总结评价。

  其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唯知识”或“唯能力”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切实际的。而囊括知识、技能、态度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结构的分化是对“因材施教”信息反馈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从“多元智力理论”看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还是从“学校多元化办学”到社会大环境的复杂要求。发展性评价都符合了时代背景对人才资源的科学定位。这不仅保障了动态学习过程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激励。

  其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力的测定,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作业法(4)考核法。而这些方法的使用往往是以虚拟的职业环境做背景,以评价学生在某一假设职业环境的表现,来评价与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许多学校仍存在以期末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现象,这大大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推崇。评价方式的多元是整个评价体系科学化的关键,它代表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直接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了相对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让中职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力争上游,从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动机的目的。继《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作为制造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中职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而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针对性提出,中职教育相应改革措施的跟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长足发展。

【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论文

2.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策略分析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论文

4.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浅谈中职英语教学的论文

6.浅论英语学习动机的调动论文

7.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论文

8.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