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0-07-26 13:51:57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

  一、语境及隐喻研究概述

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

  ( 一) 语境研究概述

  语境研究是多学科的交叉性课题,一直以来就是文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这一交叉性学科已经被新时代和很多伟大的学者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其研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现象提出,概念明确并拓展,到语用与语境并行的研究阶段。波兰人类学家 Malinowski 首次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 "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1]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语境的研究应该是分地域和多层次的,提出了"语域"的概念。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语境的研究逐渐融入于语用学的研究,一批有影响力的语用学专着相继问世,如 Geoffrey Leech 的《语用学原理》,StephenLevinson 的《语用学》,Dan Sperber 和 Deirdre Wilson的《关联: 交际与认知》等。语境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其研究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入,并以语用学的一部分主要出现在语用学研究的专着里面。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语境研究的发展集中表现于研究深度及广度的拓展。在一批杰出语言学者的努力下,很多语用学专着出版。对隐喻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有: Steven Davis 的.《语用学读本》,Jacob Mey 的《语用学简介》,Peter Grundy 的《行为语用学》,George Yule 的《语用学概要》以及 JeffVerschueren 的《话说语用学》等。这些专着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肩膀上,从更多的角度对语用学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发掘,大大拓宽语境的概念和语用研究的范围并且也促成了语境研究成果及时地反映。[1]

  ( 二) 隐喻研究概述

  隐喻作为传统而重要的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时时刻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思想交流和行为信息中。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研究的热门话题。隐喻研究国内已经有了较系统的评述。[2]

  如李福印发表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上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中概述了隐喻作为多门类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和必要性,并就隐喻的定义、功能作了中外学者研究的对比和扩展,认为 Lakoff 提出的"跨域映射"隐喻理论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在隐喻理论中独占鳌头,解释能力很强。[3]

  特别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处出版的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专着,概括性地评述和推荐了各种隐喻理论及研究方法,全面介绍了隐喻研究的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的趋势,以实例为依据探讨了隐喻的句法特征和分类。

  二、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至始至终地贯彻语境思想,把译者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文字的分析中解放,并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实践,自觉地培养语境意识。这样的习惯既有利于对语境系统的整体把握,也能帮助翻译者戒除翻译转换时语焉不详或者言之无物的坏毛病,提高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情境意识,学会从文化、情景、语言等多个层面和角度来解析和完善自己的译文,提高译文质量。[4]

  西方人侧重并擅长于逻辑和抽象思维; 中国人则更加看重形象思维。迥异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的影响力、语言习俗、哲学体、认知方式,隐喻语境的解读就变成了多层次、多维度,有时甚至是存在难以跨越的障碍。译者应该能充分让读者体会和玩味隐喻文化差异,这也是翻译学的目标之一。翻译界很久以来就有并且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东西风之争就是对隐喻语境翻译策略的很好阐释。

  东风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是春天的先兆和代指,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就本诗里的语境是隐喻借指春风,中国古文经典着作《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王士杰译为: Difficult to meet and hard to separate; Eastbreeze is too weak to prevent all sorts of flowers fromshriveled。许渊冲译为: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dead。这些译法对于英国的读者而言就失去了诗人借用隐喻的语境传递的淡淡幽怨。反观英国,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常年受季节性海洋西风带控制,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丰富的潮湿水汽,在英国形成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东风吹起,寒冬凛冽。东风在英语文化中是无情的寒冷和入心的刺骨,而西风则是温煦和暖的象征。呆板的直译完全异化了中文的文化意境使得隐喻的文化差异走向了反面。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的名句: 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like ghosts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江枫翻译为: 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魆黑。对中国读者来说,此译文中的西风无疑是个让人迷惑的意象,显得突兀。而对于英国读者而言,诗人运用自然精灵隐喻手法让自己的生命与振人奋发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激荡的对比抒发生命的脉动和心中的热情。诗人借西风隐喻革命力量对反动势力扫荡和清除,借西风吹送给种子勃发的生命力来隐喻革命力量的积蓄和传播。

  语境制约着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代码的理解、转换和表达。完美的翻译是既能在目标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喻体,译文又能与原文保持很好的相似度并能同时传递出原文文化所赋予的言外意义。刘宓庆指出译文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5]

  奈达的翻译阶段理论将翻译的实践过程分为: 分析、转换、重组、与校验。奈达基于阶段分析而提出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就是校验标准的进一步具体解释和发挥。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完美的隐喻翻译显然可遇而不可求。语境下隐喻信息根据动态和功能对等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其翻译途径有三: 一是创造补充文化注释; 二是另找合适喻体以实现相似点的一致; 三是直接解释相似点,不再使用隐喻的修辞。

  美国翻译学者 Julian House 在其着作《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也提出了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的概念,并得到了翻译实践者的广泛接受。隐性翻译就是进行适当的文化过滤,译文读来是遵循于原文但更译者的基于语境信息的创作,译入语文化味道浓厚。而对于显性翻译则是指翻译过程中不照顾译入语读者,译文带有明显翻译痕迹,源语信息的文化因素得以保留。在大多数翻译实践中,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语言特点,作者个性以及篇章层次上的信息平衡,显性翻译是隐喻翻译的首要选择。但是作为一种修辞性,形式与意义并重的语言形式,其创造性的翻译模式有时也应该具有相当地策略性和灵活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充分地语言差异对比,灵活综合地应用显性和隐性的翻译策略将隐喻所含的信息通过形象化思维和多维度思考综合处理才能准确地将原语言中的隐喻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1) 。

  [3]李福印。 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 4) 。

  [4]彭利元。 翻译语境化论稿[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2.关于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策略影响论文

3.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的策略论文

4.基因对情绪的影响论文

5.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统计策略论文

6.对初中篮球教学造成影响的相关的因素及策略论文

7.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论文

8.剖宫产术中晚断脐对母儿预后的影响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