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时间:2022-09-21 15:24:3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篇1

  摘要:

  作为民族声乐男高音,为了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就需要重视对行腔独创性的认识,本文就这一角度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认为在行腔独创性上要做到以音乐风格为基础,以情感表现为核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达到准确的音乐表现。

  关键词:

  民族声乐;男高音;行腔;独创性;润腔

  当代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上结合科学规范的发声方法而形成的歌唱艺术。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在于要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即要符合民族性的美学表现和时代性的发展要求。从民族声乐的具体实践看,行腔是体现民族性最为核心的要求,指的是演唱者如何从音乐风格和情感表现的角度实现两者的结合,它既涉及到美感的表现,同时又体现出演唱者的业务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行腔独创性的范畴

  行腔独创性包含三个方面的范畴:一是行腔的二度创作。演唱是把谱面文本转化为音响表现的实践,是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任何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乐谱进行“翻译”,而是需要通过严谨的分析和不断的揣摩、练习来实现,从而使作品能够达到完美的再现。二是行腔的润腔技巧。润腔是源于中国传统声乐表现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对旋律的润色和修饰,润腔主要体现出演唱者的演唱技术能力,具体表现在音色、节奏、音高等方面,润腔的目的是使旋律的进行更加符合风格和情感的需要,以体现出民族之韵、声音之美;三是行腔的创腔。所谓创腔指的是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理解,可以根据风格要求和演唱理解对歌曲旋律进行创造,但不是改动原来的风格。从以上三个方面看,行腔的独创性实际上加入演唱个人的独到理解,这不仅是声乐艺术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体现演唱个人艺术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行腔独创性的基础和核心

  (一)行腔独创性以音乐风格为基础

  民族声乐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要体现出风格,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因此音乐风格炫彩多姿。尤其是在演唱传统民歌时,就需要通过风格的表现来体现出行腔的独创性。如在演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时,在行腔上要注重体会四川山歌的风格特点,主要从音乐要素与语言的角度进行把握。首先从调式的角度可能,歌曲属于蜀羽调式,旋律的进行建立在la-dol-mi的核心音列上,在行腔上需要注意la-dol-la、mi-sol-mi两组小三度的进行上,在旋律的进行上要注意突出小三度滑音的表现。其次就是在乐句的结尾处要突出下滑音的表现,这样能够体现出回声的效果,是四川山歌演唱中明显的风格表现,从歌曲中下滑音的运用你看,主要是在羽调式主音la和属音mi上,演唱这种句尾的下滑音时需要把握好气息的支撑力。第三就是从音头位置的行腔看,要注重复倚音的表现,如第一乐句第一小节第二拍上的la音就是用复倚音la和dol进行修饰。歌曲中的re音则是通过sol-mi的小三度下行复倚音进行修饰,在演唱中需要以圆润的音色的进行表现,才能体现出山歌的风格特点。

  同样是羽调式民歌,在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中,其行腔风格则与四川民歌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行腔中,对于主音la的修饰多采用小三度下滑音,但是其音响的表现更加的干脆,演唱时要突出一定的棱角感。在re音的演唱上突出dol音对re音的修饰,具有上行二度单倚音的效果。这种行腔的处理体现出了湖南山歌与四川山歌之间的区别。

  (二)行腔独创性以情感表达为核心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针对于不同的歌曲既需要体现出宏观上的民族情感,有需要体现出个人情感,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体现出行腔独创性的价值,这也是民族声乐的核心表现。以《再见了大别山》为例,歌曲表现了当年革命战士与大别山乡亲父老难以割舍的鱼水情怀,是一首体现军民一家亲的抒情歌曲。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从标题、歌词内容以及旋律发展趋势的角度体会歌曲要表达的民族情感,通过不断的反复咏唱歌词来凝聚情绪,实现与自己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行腔上看,每一个乐句的旋律呈现出迂回式的下行趋势,演唱时需要从轻重强弱、高低抑扬、顿挫连断的角度来把握旋律。如歌曲的起句建立在弱起节奏上,演唱时起音在力度上要有所节制,不能瞬间爆发出来,而是通过力度的控制来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通过力度手法来控制情感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使旋律更为流畅的表现出来,到了歌曲的副歌部分时则需要通过较大的力度起伏表现行腔,使久久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形成了情感的层次性表现,从而使歌曲更加的体现出美感。

  在演唱《西部放歌》时,在歌曲的开始处则需要通过一种激情满怀的情绪表现出来,这主要是由歌曲的信天游风格和情感表现的安排所决定的,第一句“哗啦啦的黄河水”要表现的有力度、有气势,行腔稳定而扎实,每一个字要求咬住字头,接下来的衬字唱腔要坚定、圆润,表现出了对母亲河的赞美和爱恋。在主歌部分的演唱中,则需要注意每一个乐句之间音高上的层次性,在行腔上注意节奏的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民族声乐男高音形象的独创性可以看出,在诠释每一首歌曲时,必须通过分析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才能够为行腔表现奠定基础,特别是需要从润腔的角度把握旋律,才能正确的选择演唱技巧和处理方法;其次就是在演唱歌曲时要注意做到以情感表现为核心,因为歌曲的情感对行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民族声乐男高音,在进行声乐二度创作时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诠释歌曲,突出行腔独创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海兵.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術的继承与借鉴[J].黄河之声,2018,(03).

  [2]谢亚波.浅析男高音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唱法[J]北方音乐,2016,(10).

  [3]黄学军,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术在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7,(10).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篇2

  摘要: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润腔、感情处理是衡量演唱水平的主要标准。“字”“腔”“情”这三点要求属于传统声乐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行腔的“字”“腔”“情”。下文针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字”“腔”“情”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演绎民族声乐。

  关键词:

  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学生;行腔培养

  最近几年,我国民族声乐对西方美声唱法进行了借鉴与吸收,但是因为过度的对美声歌唱发音技巧的依赖,以至于在演唱时出现了千人一声、吐字不清的问题。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行腔的“字”“腔”“情”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在演唱时准确的运用和把握“字”“腔”“情”。并且,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引学生对润腔技巧进行灵活运用,规范的进行咬字吐字,对作品蕴藏的情感进行合理掌握,并有效控制内心情感,进而更好的对民族声乐进行演绎。下文针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字”“腔”“情”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

  一、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字”的培养策略

  在民族声乐行腔中,咬字吐字鲜明准确、语言生动清晰,可以更好的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刻画,可以更好的对歌曲思想内容进行表达,可以更好的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可以更好的对音乐主题进行深化[1]。并且,行腔中的“字”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语言基础上,利用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并且需要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只有把语言和音乐进行充分融合,才可以把音乐和情感体验进行结合,进而充分的把歌曲情感,通过音乐形象的形式,对观众进行传达。

  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和实际生活中的说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正确的咬字发音。民族声乐行腔中的咬字发音要慢一些,过程要长一些,占用时值也要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特殊的咬字方法,如紧咬缓发、延长字头、缓发晚收、延长字尾、软咬软收、硬咬硬收等等。教师可以挑选一首民族声乐作品,要求学生进行演唱,并指引学生在演唱其中某一个字,或者是演唱某一个词时,先紧咬住字,但是不吐出来、不出声、不换气,产生一种字被悬吊的感觉。长时间的进行该种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咬字吐字水准,还可以使学生在演唱时营造紧张的氛围,使观众可以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腔”的培养策略

  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腔,可以代表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如鼻腔、口腔、胸腔等等,也可以代表乐曲调子,如昆腔、高腔等等,也可以代表说话腔调,如山东腔、京腔等等[2]。而民族声乐演唱行腔中的腔,主要是指润腔。从表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润,主要是修饰、润色、调节、造型、加工;腔,主要是指腔调、腔体、声腔;润和腔进行结合,主要是指修饰、加工、造型声腔,为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多种润腔技巧进行应用,可以有效圆润通畅声音,并且还可以演绎出更加具有风格、韵味的作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多教授学生一些润腔技巧,使学生可以在演唱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对润腔技巧进行应用,进而提升演唱水平。

  装饰音润腔,主要是指前倚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等装饰技巧。在教授该种润腔技巧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结合歌词中语言的语势、语气、声调,装饰字音,在对四声进行唱准的基础上,进行声腔的上下起伏与曲直变化。音色变化润腔,主要是指人嗓子具备的各个形状的共鸣器官,如鼻腔、喉腔、胸腔等,这些器官可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教授该种润腔技巧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鼻音润腔法进行学习,指引学生提前把鼻韵尾收入到鼻中,突出对某种感情风格的表现。

  三、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情”的培养策略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行腔的“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行腔中,想要更好的进行情感抒发,需要结合作品内容,从心里往外生出来的情感[3]。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内心情感和心境、故事情节、所处环境等进行掌握,对每个音符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此为基础,指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脑海中,对作品想要呈现的景象进行勾勒,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进而把内心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可以和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联想。此外,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做到内心情感和表情动作的统一。想要更好的表现声乐艺术,学生需要能够做到内心情感和动作协调和平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利用声音、外部表情动作,展现歌唱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演唱水平和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字”“腔”“情”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还可以增加演唱韵味。实际上,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咬字吐字清楚,是对歌曲情感進行表达的关键,而揣摩歌曲蕴藏的情感,有助于更好的演绎作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指引学生准确掌握咬字吐字发音方法,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仔细揣摩,对多种润腔技巧进行灵活应用,进而实现“字”“腔”“情”的和谐配合,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对作品进行演绎。

  参考文献

  [1]陈晓盼.“以字行腔”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8,(06):56-61.

  [2]杨倩.“行到水穷处,坐看韵起时”--论民族声乐教学中行腔韵味的重要性[J].艺术品鉴,2019,(09).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篇3

  摘要:

  咬字行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原则。而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新型声乐表演方式,仍保留了部分传统声乐的特点。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戏曲唱法的借鉴越来越重视,咬字行腔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将根据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声乐。

  关键词:

  民族声乐;咬字行腔;戏曲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的继承关系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声乐

  中华民族声乐作为一种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和历史传承。它包括随着民族诞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等。民族声乐包括歌唱风格、歌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心声,表现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亲切动人的语言,劳动人民非常喜爱符合其习惯和审美的歌唱。

  (二)中华民族声乐的起源

  传统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灵感的产生、创作、立意,还是表演理念,都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19世纪前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与外国的交流,更断绝了与外国音乐、艺术层面的交流。因此,国内民族声乐只有戏曲、民歌以及说唱这几种单调的表现形式。

  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侵入,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自西方的文化表达方式,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本土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们对西方文化之渴望,也加速了西方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影响和传播,如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寻找、创作反映出广大民众,表达民众情感需求的歌唱方式。“新歌剧”的出现,就正是这一思考探寻所得到的结晶。这一时期,涌现出《兄妹开荒》、《白毛女》以及新歌曲《二月里来》、《南泥湾》等等优秀的作品。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声乐的萌芽期,也是传统声乐突破固有形式、开始探索出新形式的变革开端。

  二、戏曲中咬字行腔的具体表现

  咬字、吐字在戏曲声乐中尤为重要。作为戏曲演员,基本功就是能够将唱词字音完整、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在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中,凡涉及歌唱技术的篇章,无不将“字”的要义重重地书写一笔。

  (一)“咬字”与戏曲声乐的本质

  声乐家所说的“字”与语言学家所说的“字”不是同一概念,即不是指语言的书写形式——文字,而是指“字音”。字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读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意的表达效果,影响着思想的交流。对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美学认为:语言是音乐(声乐)的根基,音乐是语言的升华,是语言的美化。同器乐相比,“达意”是声乐区别于器乐的根本点,因而也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古代声乐理论家认为:声乐如不能“达意",就同器乐没有区别了。因此,演员的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着字意的表达,直接关系着故事情节的描述,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欣赏情趣,

  (二)“咬字”与戏曲声乐韵味的形成

  熟悉戏曲的人大都知道一个约定俗成的戏曲美学术语:“韵味”,或简称“味儿”。在戏曲内部,不同的声腔、剧种亦有各自的“味儿”——“京剧味儿”“,评剧味儿”、“梆子味儿”。什么是“味儿”?“味儿”是什么?人们解释起来,或许见仁见智,或许说不清楚,但演员一开口,有味儿没味儿,一听便知。有些声乐演员或业余歌手按照歌曲唱法唱戏,戏曲观众就会说“:没有戏曲味儿”。而戏曲声乐以“字”为依托实现其戏剧音乐之功能,而正是由于凸显了字音特征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韵味风格,因此,“字”是戏曲声乐艺术的根基。

  三、戏曲中咬字行腔对民族声乐中语言的影响

  戏曲咬字行腔对民族聲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影响方面。众所周知,民歌、曲艺和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的重要内容,它们形态各异地表达着我国的传统声乐。其中,戏曲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戏曲表达留下了大量理论作品,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创造了巨大价值。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不仅借鉴了西方声乐理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声乐特征的继承。现代民族声乐必须尊重传统要求,而咬字行腔作为戏曲演唱的核心原则之一,也应遵守。

  语言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是声乐艺术得以表现的核心形式。每个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都需要花一番功夫,去训练与研究准确的吐字与抑扬顿挫的音调,才能够更好的表现作品的感情。因此,咬字行腔这一基本功对民族声乐的练习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练好咬字行腔有助于更好的表达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歌词与情感,以至于打磨出更好的作品,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价值的实现。

  四、戏曲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几千年来,在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民族声乐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戏曲、曲艺和民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审美要求。民族声乐的重要转折点来自于戏曲和曲艺对“字”的完美追求。“字”作为一种媒介,它表达了歌曲的整体思想,并传达了歌曲的情感。歌手需要按照“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之类的发音和语调方面的原则,并与每位听众分享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容,以便听众欣赏和理解作品,并将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进行表达。与汉语一样,戏曲语言同样有声、韵、调三个要素。咬字要正、吐字要清、归韵要准是民族声乐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尾声强化

  民族声乐经常运用特殊的咬字手段来处理作品,保证声乐作品的顺利、流畅表达。例如,尾声强化是处理民族声乐发音的一种特殊方式。此外,还有延长字头这一特殊的咬字方法,这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在歌剧《江姐》中,《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唱段中,“不要用哭声告别”的“不”,在加强了对信头的处理后,更加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为江姐塑造了一个坚强的英雄形象,并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在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中,就运用了川剧的咬字念白,以平舌音居多,如,歌曲中的“山上(shan shang)”念(san sang),“几时(ji shi)”念(ji si)。第一乐句“高高山上(san sang)”用悠长的旋律演唱,仿佛使观众置身于高谷中,以字导音,以音传情。第二乐句的旋律逐渐下行,呼应了第一句。

  与平时谈话时的声音不同,要想表现出歌曲中好的感情,演唱者需要练好嘴皮功夫。借鉴川剧中的“喊嗓”,以往外送(上口盖)的方式,喷吐有力地唱好每一个字,平稳舒缓地唱出字头,准确、短促、有力地咬字。行腔时,要短暂的唱出声母,时值不能长,高“g”一定要咬紧,字腹“a”要延长韵尾“o”则一定要收准,“山”“上”等字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字行腔。

  好的情感的表达是所有音乐形式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唱法上,结合音乐风格和意境的变化,咬字行腔也发生了变化,使歌曲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更加生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

  (三)《木兰诗篇》结合豫剧与美声

  《木兰诗篇》结合了豫剧的传统元素和旦角唱段的特点,对本土歌剧风格和气质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运用各种技法时,体现了出不同元素在作品中所合璧的特点。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根据河南的戏曲豫剧旦角的咬字方法,对女高音的演唱进行借鉴。“,真假声混合法”这一音色处理,不仅引用了西方传统歌剧的演唱,也探索了女高音多样化的演唱审美,对女高音的演唱审美素养进行提升,审美视野进行拓展,进而显示出女高音演唱的民族特色。

  西方歌剧演唱,先做到气息托住、嘴巴打开,再强调吐字咬字的重要性:在豫剧风格与韵味的基础上,加入美声唱法和女高音。无论是受到《木兰诗篇》中女高音风格的影响,还是受到豫剧行腔的影响,不断地探索民族女高音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很好地揭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丰富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五、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行腔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借鉴西方美声

  现代民族声乐具有继承中国传统声乐、学习西方先进声乐技术两个特点。因此,大多数人认同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这一认同使得人们对民族声乐的感知和体验趋于一致。西方美声唱法不同于民族声乐。西方美声唱法在表达西方艺术歌曲、歌剧和本国特点歌曲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类的听觉和精神带来极大的享受。民族声乐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深受不同民族风格的影响。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民族审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声唱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的片面運用,可能导致声乐作品难以被观众接受,失去艺术价值。

  (二)演唱者情感不足

  我国的一些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只重视对作品的歌词、内容的宣读,而并未将作品的感情演唱出来,使得优秀的作品变得枯燥、乏味。还有部分演唱者只重视歌唱技巧,力图把技巧性的东西唱对,而过于谨慎,从而丧失了自然的情感流露,使作品丧失了演唱的意义。

  (三)演唱者审美盲从

  此外,现阶段还存在着表演者盲目服从审美意识的问题。他们只注重与他人的比较,而忽略了对自己声音条件和音色的准确把握。要实现民族声乐对歌剧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与声音的密切关系。在正确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的同时,要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各历史地区的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其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

  六、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律学。目前,民族传统声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科学研究、教育、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但是在现阶段,民族声乐对戏曲特色的借鉴大多停留在实践中,没有变成一门理论学科。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实现民族声乐对戏曲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3.

  [2]周淑真.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字问题浅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3]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154,3,25.

  [4]张君,刘纪秋.谈歌唱的咬字与吐字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5]杨云惠,宗德琴.汉字发声之依字行腔与情感体现---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J].音乐探索,2012(01).

  [6]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216,217,174,37,27.

  [7]肖然.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与吐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 篇4

  摘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一种特殊文体,艺术歌曲是声乐中必不可少的音乐体裁。古诗词艺术歌曲主要是根据中国古诗词内容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歌曲,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在演唱时想要展现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韵味,就需要理解歌词内容,挖掘歌曲特点,从依字行腔切入,对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进行诠释。通过阐述依字行腔的概念,分析依字行腔的衍化过程及特点,以南宋音乐家、文学家姜夔的作品《杏花天影》为例,对依字行腔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实践展开探究,以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促进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依字行腔;古诗词艺术歌曲;《杏花天影》

  中国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于中国古诗词风格有一定的影响诗、乐在古代是一体的,音乐旋律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营造,而诗歌又在语调等方面对音乐的节奏产生影响。诗与乐的结合,促进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长久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重视字和腔的统一,做到字里有声,腔里有字,通过依字行腔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具艺术性。

  一、依字行腔的概念

  依字行腔主要指的是使唱曲口法、唱法、腔格必须依据于汉字的声、韵、调,将字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我国的京剧大师程砚秋最早提出“依字行腔”这一概念,并且出版了专著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讲解与总结。提到依字行腔,便会想到字正腔圆一词,可见字和腔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明朝的魏良辅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由此可见字音的重要性。

  二、依字行腔的衍化过程及特点

  (一)依字行腔的衍化过程

  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本土唱论体系,不过《乐记·师乙篇》中的一些理论足以表明在演唱技艺方面我国已经有了民族语言特征的唱论体系。在隋唐之前,词没有产生,乐曲大多是根据腔调来填词的,由于缺少一些文人雅士的参与,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不足。从唐宋起,诗、词、散曲这三种文学体裁得到快速发展,与音乐的结合日益紧密,中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声乐体系,声乐表演艺术也逐渐繁荣。唐宋以后,人们唱古诗词一般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腔传辞,使用比较稳定的旋律传唱文辞;第二种是以字声行腔,将文辞读音的平仄声调进行转换,以乐音的形式构成旋律。依字行腔在经过一定的发展之后,慢慢成为戏曲行腔的规范,而将旋律以方言声调进行处理的运腔方式也逐渐在民间歌曲中出现。民间歌曲的歌唱人员和专业歌唱人员不同,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练习,在初期并不知道使用方言来念诵,后来采用依字行腔的方式。前期依字行腔具有无意识性,而之后的依字行腔主要是在定型的旋律中有意识地利用各地方言的读音进行处理,以准确地传情达意。

  (二)依字行腔的特点

  歌曲主要是将语言音乐化以更好地打动人。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歌唱者除了要有动听的歌喉之外,还需要使用准确的歌唱语言,掌握依字行腔的方法,咬字和吐字要准确。依字行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依字行腔有助于表现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古诗词非常讲究音韵,平仄、押韵、重叠等方式都能够增加诗词的韵味。根据诗词的字来行腔更能够突出诗词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其次,依字行腔有助于传达感情。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抒情性和诗意性,依字行腔的演唱方式有助于传达诗情诗意。

  三、依字行腔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演唱中的实践

  (一)通过依字行腔刻画诗词意境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朝时期歌集,是我国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稀世珍宝。《白石道人歌曲》共收录有14首他的自度曲。依字行腔手法是其自度曲的一大特色。姜夔的词在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评价,他生活的年代和环境对他的词风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他用文字描绘生活,将情感寄托在美景中,将心绪寄托在音律中。姜夔比较擅长咏物、造境,如《杏花天影》写出了他在外漂泊、凄凉的心境。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之前需要了解歌词的内容,并根据其创作背景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当对歌曲内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以后,才能够唱出歌曲的内涵。《杏花天影》是作者姜夔在经过金陵,看到早春景色想到绿柳如丝的景象。词的上篇主要是以景表达思人之情,在“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这一句中,作者由“鸳鸯”联想到旧事,作者用桃叶来隐喻恋人,表达出了思念远人的愁思,并且还因此顿生感慨“前朝旧事如流水”,一番愁绪涌上了心头,仿佛那柳树也饱含愁绪。“又将愁眼与春风”这一句和“绿丝”相呼应。词的下篇主要写离情和愁苦,“金陵路、莺吟燕舞”中的“莺吟燕舞”指的是秦淮佳丽的轻歌曼舞,这也表明他所恋之人的身份,作者用这种乐景来表达自己思念佳人的悲情,然后发出忧叹,大概只有潮水能够理解作者的相思之情。“满汀芳草不成归”这一句推想将来,写出了作者放眼望去,金陵秦淮河畔长满了绿草,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感。结尾的“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表明天色已经较晚,然而心中惘然,今宵应该移舟向何去?“向甚处”这几个字表现出了作者惘然的心态。金陵(今南京)距离合肥较近,船在此稍微驻足之后便驶去。柳可以再见,人却难再寻觅,所以作者非常依依不舍。在这数句中,作者将恋恋不舍、在外漂泊之感都注入字词之中。

  (二)通过依字行腔突出诗词韵律

  行腔是体现歌曲韵味、表达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当了解作者诗词中的平仄和情感之后,通过调整呼吸,使用一定的技巧来行腔,能够充分展现歌曲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般蕴含一定的意境和情感,有的营造了一种平和、空静的意境,有的表达了对现实的逃避。作者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会结合社会背景,将自身的审美和感受融入创作,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境。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应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探索作品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并且要把握好歌曲节奏,依字行腔,以更好地传情达意。声乐是将语言音乐化,来唱情和描绘意境,并不只是单纯地唱出旋律即可,对于每一个字都需要有吐字、归韵、收声等环节,把字以音乐形态表现出来,便会形成唱腔,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在行腔的过程中,母音位置一定要准确,在字音唱完之前,口腔位置不能变动,并且要以意带声、以情扶声。比如,在《杏花天影》这首作品中,整首词通韵,浦、渡、驻、路、舞、苦、暮、处,都是在韵脚处押“u”韵,在声调方面属于押仄声韵。在演唱“绿丝低拂鸳鸯浦”这一句时,最好不要换气,保持旋律的起伏感和词义的连贯性。“想桃叶、当时唤渡”这一句是回忆恋人,要突出“想”字的上声字调,以传达惆怅之情,在发“xi”音的时候可以先弱后强,在音符的上方滑过且延长半个拍子,之后再回到“ang”上,收口地方一定要干净利落,突出字音的重要部分,并且表现出回忆往事的惆怅感。“又将愁眼与春风”中的“与”可以使用上波音来处理,控制气息,在发音的时候要保持住咬字口型,使声音由弱逐渐变强,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触景生情的感伤。“算潮水、知人最苦”这一句是作者联想到国破山河而引发的愁绪,其中的“人”字要加重韵母“en”的音,然后适当使用甩腔的方式,语调也跟着音高向上。“日暮”中的“暮”发延长音,字头先强后弱,适当延长之后归韵到“u”上,通过使用重音,突出去声字声调,同时也表达出日落的萧瑟。

  四、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根据中国古诗词内容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歌曲,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充分体现出了雅致、含蓄等一些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准则,具有极大的魅力,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国传统声乐的典雅。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依字行腔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演唱极具个人风格与魅力,并且有利于展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蒲亨建,夏晓.“依字行腔”表义功能质疑:兼及我国声乐创作中“词义”表达的一个理论研究盲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8-143.

  [2]赵晓楠.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21-34.

  [3]张贵.“依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7(24):73-74.

  [4]張哲俊.从一字一音到依字行腔以及汤、沈之争[J].文艺研究,2019(9):99-112.

  [5]杨晨.论依字行腔在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中的表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2):131-144,5.

【以字行腔在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电脑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3

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论文08-15

无声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05

微课中的声乐教学运用论文08-12

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7-12

分组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08

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论文08-18

声乐教学中易经蒙卦义理的运用论文08-05

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