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文《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教学体会论文

时间:2020-08-04 15:55:0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一课文《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教学体会论文

高一课文《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教学体会论文

  钱理群教授说过:“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那么真正的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是: 立足于“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的初读体验,教师借助主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实现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能力与文本解读的真正对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意孤行地按照教师自己的教学预设展开教学环节的课堂是专制的、呆板的课堂,一味由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的课堂是散漫的、没有主心骨的课堂。只有既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他们的初读体验入手,寻找撬活文本阅读的支点,实现简约化教学的课堂,才能实现课堂的灵动与高效。

  一、立足初读体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点与兴趣点

  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阅读的初始状态的最佳观照。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人本思想。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从而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换句时髦的话叫要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应该是学生。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了解学情,还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并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初读体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唤醒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碰撞,产生疑惑,“惑”而共鸣之、质疑之,可以实现已有经验在新的知识中唤醒、共鸣、重构。正如王荣生教授所强调的一样,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并让学生去互相分享彼此的体验,在互相讨论交流,互相纠正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体验。

  以高中必修一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小说鉴赏课为例,当笔者让孩子们分享初读体验时,有的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说有这样的母亲真好,有的说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好……其中一个学生说,她读了这篇文章心理很纠结! 这句话深深拨动了笔者的心弦,“有趣、一语中的、太妙了……”一系列欣喜在心里升腾。于是把喜悦深埋在心中,露出十二分感兴趣的口气,询问为什么。她说: 孩子爱妈妈,为妈妈买毛线,却毫无防备地招来妈妈的打,自己心理很纠结; 那个孩子也很纠结,明明极想买变形金刚,却告诉妈妈不想买……她的初读体验基本指向了两个阅读层次: 其一,她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其二,她困惑于文中“儿子”的困惑,就像儿子不明白,自己爱妈妈却招来妈妈的打一样,她也不明白,此时此刻此景妈妈却要打如此懂事而孝顺的孩子。这两点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好第一个层次问题,就奠定了学生对小说文本语言、人物形象等的深入鉴赏的基础; 引导好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就能将学生引向对本文主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还在感性的层面,但笔者仿佛看到了理性的光芒。

  看着其他学生若有所思的样子,笔者于是放弃了原先教学预设的步骤,顺势将“纠结”抛向了他们:“刚才某某同学的纠结,你感觉到了吗?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纠结'?”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们纷纷补充了“妈妈买与不买的纠结”“儿子赔与不赔的纠结”“妈妈打与不打的纠结”“妈妈说与不说的纠结”……

  就这样,学生通过初读体验的交流与碰撞,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完成了对文本阅读的初步感知。就教师而言,既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教学实施的出发点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实现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关注和学生主体的尊重,客观上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

  如果说学生的初读体验等课堂生成是一节课之“肉”,那么教师的巧选切入点来设计教学制高点则成了立起一节课之“骨”,课堂有了“骨”,能“组零为整”,化随意为有机,使课堂教学构思能“立”起来,避免了肢解作品、“零碎”课堂的弊端。正所谓“立片言而统贯,举一纲而提全目”.所以在学生分享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是个体验者外,更多的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善于立足学生的初步感知,从学生的问题中设计主问题,借助这一支点撬活课堂的`文本解读,将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的同时,充分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相互碰撞,让彼此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不过,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是盲目地考虑初读体验,而是在立足生本的前提下,教师选择或整合好的主问题,应该是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利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 是服从课文重难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的。只有这样,才能明朗教学思路,逐步推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三、参透文本,解决课堂的“纠结”点

  笔者正是通过学生的初读体验,找到了撬活课堂的“纠结”支点,通过“纠结”支点推动学生进一步阅读体验,并顺着学生的思路依次引出三个问题: 一是围绕“纠结”,作者叙写了哪些情节; 二是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出这些“纠结”的,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三是透过“纠结”作者写了什么,触动了你哪些方面的思考。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较为顺畅地解决了小说的思路梳理、小说的形象分析、语言品析与小说的主题探究等问题。于是笔者充满深情地总结说: 尽管社会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与父母的庇护有着较大的反差,但我们依然要秉持一份善良与宽容。尽管成长中的蜕变会夹带着痛苦,但拥有美丽的心灵底色,你便会在成长中感受到阳光的抚摸。一节课下来,“围绕’纠结‘,参透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成为笔者课堂教学的旋律,主基调是学生定的,课堂的主人也是学生,学生品读着别人的成长,品读着父母的世界。

  一节动态的好课应该是兼顾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的。如果当时只按照自己的预设而不顾学生的初读体验,那么,文本教学的出发点将变得盲目,也会打击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如果不能抓住学生智慧闪光的瞬间,一堂可遇不可求的非预设性生成的精彩课堂教学将被自己生生埋葬。

  教师若是善于从学生的初读出发,从他们的阅读体验出发,围绕主问题来设计教学流程,当好加热器,让他们自己内心热起来动起来,引导与推动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与思,那么课堂上就会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畅快。当然,教师课堂上的轻松应该是基于备课时的充分准备,只有备得深,备得透,备得全,才能更好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状态。按王荣生教授的话:“教师要关注语文教学非预设的一面,但整体方向,应该是努力扩大预设的疆域。”[1]

  总之,立足学生初读体验,从中找到最好的支点,借以撬活课堂,才能举重若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高一课文《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教学体会论文】相关文章:

1.论文:关于看图学文的教学体会

2.关于儿科教学体会的论文

3.最新关于变形计的毕业论文提纲

4.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一英语教学论文

5.小学古典名著课文教学探索论文

6.岩石的变形特性及试验方法研究论文

7.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论文

8.高一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