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4-19 16:34:1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18篇)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参与感。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18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我们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做好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尚属困难。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甚至教学的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科的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且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使历史课堂教学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合格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宗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学对象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进一步讲,就是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满足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增长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认识的教育理念。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仅有教师的问题还有教学管理的问题。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学生要有较强的互动,甚至还有辩论,谈什么感想之类的,夸大了理想而缩小了现实的影响力,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创新的产物,它不反对仅仅对教学方法的追求与重视,也不是反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针对中学生的德智体美育各方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同时,对道德认识,审美训练,深刻思考都有所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会偏离人,偏离现代社会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学木匾至关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参与感。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仍然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选择合适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学生有兴趣爱好了,就会加入到历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东西和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就可以讨论问题,关注现实,积极主动地从各个各方面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教学训练,教学目标也容易完成。

  3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在作为教学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体网络资源有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历史老师才用了以后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心思网络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也有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网络资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规教学。这是不正确的。常规教学依然是教学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携带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成为课堂中心之势。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是当地应用多媒体网络,为教学锦上添花,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网络资源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教师搜集学生的其他反馈的信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是机会也大为降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了。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能力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可以解决的课堂教学的难题。教师多多的鼓励,多多的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增加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懒于思考,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偏离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这种方式的教育教师和教学管理要负更多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也不利于教学和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更别说思想上的创造和创新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勇敢大胆的去利用知识去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规律,批判的对待人类的知识成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总之,卢梭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有伸张自由的空间,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这也是作为教师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纵横,2010(0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2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中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中英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中英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中英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中英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中英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中国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3

  一、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历史老师方面的问题

  就历史老师而言,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框框条条来教学的,对于中考有要求的则大笔墨的进行描述,对于不在考纲之内的则完全不予考虑,这就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造成零散的错觉,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不清楚,只能对历史进行片面的断章取义,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历史学习。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至于语数英处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视,历史老师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像语数英那样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总觉得反正历史不是中考的目标,只是进行等级考试,就在心态上比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数英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过了等级考试,就可高枕无忧,所以对于这些科目并没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对于历史而言还是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前将书看一遍就可过关,因此学生并不把历史的学习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语数英老师布置了比较多的作业,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就会在其他课上进行主课的学习,比如说历史,这样就给历史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此外,历史老师无聊的言论和腔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在历史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等,这都是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的。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2.1历史老师方面

  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首先就要从历史老师身上抓起。在历史课之前,历史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是将历史课本进行简单的梳理,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同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两个有趣的和本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在进行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掌握良好的授课技能,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要让班级每个学生听到你的声音,不能让自己的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关注与自己的,只一味的谈天说地,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或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老师再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第一时间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掌握。同时在历史课堂之上,历史老师要有魄力,要镇得住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纪律的稳定。有时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杀鸡儆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畏惧。在历史课后,历史老师也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巩固,在晚自习的时候,可以常到班级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对历史老师的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2学生方面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人翁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之前,学生可以先预习一下将要上课的内容,做到一个大概的了解,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针对整篇的内容进行思考,自己进行问题的提问,实在不懂的话,可以在历史课上举手问老师,历史老师必定会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个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所以经过历史老师的点拨,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专心致志的学习历史知识,切不可因为历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态意识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既是对历史老师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亵渎。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对历史老师的教授进行问题的提问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此外,在历史课堂之上,学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打乱了历史老师讲课的思路,因此不要做与历史课无关的事情。在历史课后,学生要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几本课外的历史读物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让自己的历史修养得到了提高,一举多得。

  三、小结

  综上所诉,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从当前历史课堂的现状出发,抓住历史老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分别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4

  一、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这种指导思想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在“改”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真正优秀而且适合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需要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并据此进行创新,将之与新时代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相结合。历史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历史”本身实际,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时刻有整体观,时时进行历史的印证、回顾与对比。具体历史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导入:历史不是虚幻产生的,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因此历史教学要将特定的历史知识还原到特定的时空当中。这种还原式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整体感,又可以使学生清晰事件的背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即将“发生”的历史。比如讲述宋代社会风貌的时候,在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商人,现在可以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古代,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为什么?学生回答:宋代。原因:《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有从商的氛围和环境;宋代从事商业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我不用担心城管的追赶,挣钱又多又舒心;宋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有了今天的“门市房”,为做生意提供了方便……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喜欢。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数学、物理、化学等需要计算的学科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导入进入特定的历史课程之后,要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当前“历史”中的问题。这一过程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了解历史事件,对“历史”形成初步印象。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疑惑,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学生各小组内部的讨论进行初步解答。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的优势在于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自学并初步讨论后,必定会“存惑”,这个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可以体现出来。针对学生学习、讨论后的疑惑,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多为基本知识,“存惑”之处往往就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还能使他们清楚学习的重点所在,在课堂上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授学生“渔”的目的。这样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就能很好地把握重点,完成本节课教与学的任务。

  4、课堂实时检测:一节课结束之后要及时对学生所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检测。检测的目的是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历史”,针对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实时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5、教学升华:这一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即通过长期的历史“教”与“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认识观的塑造。

  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具体到每节课不同的“历史”也要有不同的讲授和学习方法,只有“变”才能做到还原历史真实情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对教师来说,课堂是我们的生命,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应该致力于完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中学历史学科的整体特点,做到因时因地因材制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5

  一、“三性”原则的体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社会生活实践,不要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一定要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人格构建与人性完善。其二,教学时间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与表现时间,并且不要只是将教学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之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与教材,利用网络、图书馆、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其三,教学模式与能力训练方法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将其设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时在采取能力训练方法的时候,也不要太过统一,一定要加强动态、开放的设定,提高教学效果。

  二、“五化”原则的体现

  1、学生学习兴趣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角,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收集与积累,利用生动的历史、科学、文学故事,以及各种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课堂分组法、历史辩论法等。比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对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改革予以了解,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对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一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更加和谐的平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

  4、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讲述,可以为现在的生活服务。虽然无法将历史还原,但是可以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历史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了解,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予以掌握。同时,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知识内容,轻松地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进行理解、记忆与运用。

  5、情景体验有效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投入,和学生进行融洽地相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的编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并且重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面,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改革的艰辛,加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今天,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同时加强情感性与开放性的实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6

  一、构建历史教学资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

  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

  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插进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

  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

  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本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从目前的教学行为来看,多数教师的行为还是比较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并且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完成较多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法,从而与学生深入交流,健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7

  [摘要]

  对学生而言,其接触历史学科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进入初中后才正式开始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历史的相关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相互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借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学习。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目标;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历史教学,顺利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浅层次上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其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成果,教学理念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较为老套,无法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不断学习,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学习,并及时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学校教育对初中历史的目标有所改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积极自主地去进行历史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都是历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样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要能够学会将历史照进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学习,从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质。

  同时,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历史教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去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意识的形成,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并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对今天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那么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保持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要让学生将历史学习到这样一种程度,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在教学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不是仅“扮演”好历史教师的角色。教师还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中来,把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从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转到注重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以将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把这样一种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其成为自己的潜在意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确的教学方向不动摇。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心理、生理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因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同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相径庭,使得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显得尤为特殊。就学生而言,其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初中阶段完全不同,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这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极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中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替代形象思维,在保留形象思维的前提下,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当然,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刚进入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因为才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所以思维的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

  学生虽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但是思维暂时还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大英雄的事迹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知识感兴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分的关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进行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处于七年级(初一)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点如何、难易度如何,从而顺利的达到应用的教学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是向我们揭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表明了兴趣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有极为明显的心理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并能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催生出对历史学习的动力,并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将兴趣这样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转化成“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接下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增加自己对知识的储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下去即可。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保持恒久,从而使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好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历史学习的殿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以全面、辩证、唯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景华,刘洪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105-106.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8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课堂,改变课堂知识灌输的问题,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本文从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出发,对问题探究教学进行了应用探索,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课堂的互动能力,促进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探究;进步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常常过度的依赖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参与能力,缺少与教师互动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初中的历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问题意识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激昂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向教师主动提问,教师也要创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在面对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应当认真聆听,仔细回答,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是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提供问题的答案,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渠道,并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针对西安事变中热点问题“西安事变后,你认为是放蒋还是杀蒋?”在班级内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根据事实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在课堂氛围内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知识辩论以及口才提高综合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不仅如此,初中的历史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害怕自己出错而不敢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为了规避学生这样的错误心理,初中的历史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当正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亲切的与学生沟通带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的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亲自指导学生使得学生看待历史问题产生正确的观点和持有正确的意见。为了带动学生主动提问,初中的历史教师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提问的情境,尤其是当初中的历史教师与学生产生教学上的差异的时候,初中的历史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以及强迫学生接受你的观念,而是要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例如:在学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于“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通过教材的阅读,初中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条件,其次,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以及人民渴望统一的意愿,最后,南北陈权的腐败统治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知识点仅仅是学生通过历史教材的阅读得知的,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陈政权在南方,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会成为隋灭陈的不利因素,就怎么会成为隋朝统一全国的有利条件?”,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历史教师要表扬学生这样的勇于提问的精神,趁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鼓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乐趣的认可。

  二、在历史课堂上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为课堂设置明确的问题探究目标,初中的历史教还要根据课堂行进的实际情况抓住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根据课堂活动的情况不仅提出预设的问题,还要根据课堂情况临时设置新的问题,实现启迪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的历史情境、史实资料、音频资料以及视频资料,让本堂课的历史问题重点突出,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如下的资料“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甲午一战,归于失败。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材料二: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从上述的材料中,学生从“历史当事人”李鸿章的角度认识了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作用,还从客观评价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材料作为课堂进行的“砖”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问题探究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之中,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渠道,给予学生更多的问题提出的机会以及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得初中生能够降低对于教师的依赖,自主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振华.项目学习下初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9):16-17.

  [2]安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探究方式实施[J].求知导刊,2015(7):142-14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9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心理有关。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都是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历史学科融合着历史史实、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状况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初中历史在课堂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突出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是每个历史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充分通过课堂展示

  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全面的能力状态。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宽阔的历史视域,最后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断充电自身专业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流露真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书,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结束一节课。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听课的兴趣,只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内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过讲课过程中语调、节奏等各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亲切的教学体验。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可以在学习完后跟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郑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然后与分组的学生一同讨论,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好像已经坐上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兴致完全高涨,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历史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设计,创造历史形象课堂

  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形象而生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精心设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通过视频演示,加上指示会意,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学,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开拓创建新颖的历史课堂教学

  (一)改变教师地位,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传道者的身份为学生所熟悉。事实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应当更多地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要启发他们去主动寻求知识的逻辑和组织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指导,与学生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传接方式的,过于单一和被动,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当是自主合作、开放沟通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部给学生包办了事,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愉快的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表演、讨论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段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历史课堂教学,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都是层次性要求的教学过程。通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同样得到学习进步的信心和乐趣,这是每个历史老师喜闻乐见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历史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介绍现实来讲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将历史与时政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明智明理,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跟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准提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新课改后历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2]金绚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J].学苑教育,2010,(01)

  [3]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10,(02)

  [4]翟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0

  摘要:在初中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人为学习历史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在思想程度上根本没有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历史本身属于文科,需要较强的兴趣爱好才能够学习好,很多学生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并不感兴趣,认为内容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师只重视书本上的内容以及应是考试的范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建设下,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的根本动机,缺乏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连接。因此学习初中历史,应当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燃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用实际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生活化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身体的原因,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可能并没有那么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把握不够,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仅仅对书本上的重点内容加以讲解,但是历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有因有果的一个过程,因此学生较难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一味的以重点为根本,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丧失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完全是被动式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脱离了生活的现实,因此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很低。新课程改革后的根本历年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爱好来培养,然而现代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对历史的生活化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基础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生活经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学习,这样才更加有助于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代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而历史是一门生活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的,能够将历史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现代生活当中去,对人生以后的发展起着积极指导作用,前人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能够避免我们在行为中的错误和误导,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因此课本知识应当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如何开展历史生活化教学

  3.1根据新课程目标,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讲授法教学,以及将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着重补充讲解,目的是达到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是高效率的教育,我国的学生创作能力远远不及国外的学生,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决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学生的从属地位,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代新课程理念下,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的潜能,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3.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好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学生关系,那么学生对于他的课程学习也没有那么热情,导致整体学习成绩下降,没有学习动力。在此,教师应当多方注意学生的个人生活,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加以照顾,加强与他们情感的交流。

  3.3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应当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一个在学习上较为困难的问题,然而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的能够紧密相连在一起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入下一个问题当中,因为历史都是连贯性的,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重现情境,或者在学生当中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扮演当时时代的重要任务,开展重要的谈话和会议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当代的人文气息和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北京,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牢记的效果。

  3.4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应当使讲解的内容条理化、清晰化、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的框架,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楚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解世界近代史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姚有针对性的对世界上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一个大致的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主要大事和影响等用“国内外比较法”有效地将国内的时局与当时世界背景下的格局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更加清楚来龙去脉。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对当时的时局有着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把握,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工地,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的过程的那个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其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对整个事件的独特的看法。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4结论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采取使其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充分运用到生活当中,对于生活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经验和财富,运用历史去解决显存的问题,运用发展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借鉴前人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也属于非常明智的行为,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使自己往后的生活过得更好。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能够使学生更加快速更加有兴趣的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往后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郑阿梅.新课程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长春一中,2010.3.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1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2

  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说“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历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基础就是要使他们喜欢历史,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尊重学生的需要,设置课堂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观念,把课堂定位为:学生能力展示场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指出:“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讨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依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有获得成就的欲望,初中生就更不例外,成人也是如此,这是人不断进步的源泉。历史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讲明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欲望,打球人需要在球场上展示;唱歌的需要在人多的场合一展歌喉;绘画的需要有展览,等等。每个人的才能都是通过众人的传播得到扩大的,通过大家的评价得到提高。展示的机会越多,能力发展越快。能力发展越快,人的热情越高。全班几十人,个个都有不同的才能,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展示,以致大家以为我们是差生,我们不是差生,而是我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太少,长期形成这样,被埋没了。现在,历史课就是你们的舞台,要在历史课上学会两种能力:会思考、会说话。要借大家之口传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使我们都有好的名声,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成就。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写到:“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就要有这个平台,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这就是本文的课堂定位。

  2、如何实施能力展示?

  2.1学生能力展示的方式:课堂展示,课外展示。

  2.2课堂展示内容:阅读、思考与发言。历史课的阅读分全册阅读和单课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要求就有差异。

  先说单课阅读,这是随着上课进度而进行的阅读,有时是预习阅读,有时是当堂阅读。阅读与思考必须联系在一起,思考与发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才能使阅读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阅读一课历史,就要安排几个问题,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阅读后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写在黑板上,供学生思考,当然还有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进行发言,必须是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3、4、5、6、7序号,发言时,抽一个组的一行,按次序发言,与1、2、3、4、5、6、7对应,发言者不管对错都打对号,未发言者打叉。最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复发言。这样的阅读并不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只要养成了习惯,一节课可以思考两课的问题,进行两课的发言。这种发言也称得上是“人人技能培训”。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读、思、说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发言与不发言由学生个人选择,老师不强迫,发言错了,无关紧要,老师不批评,多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发言者,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们会自我改变,积极进取,努力“自我实现”。

  当然,还要学生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代表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大家的赞成与好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准备了4个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黑板上左边板书了4个问题,右边写上1、2、3、4、5、6、7,学生看到这样的板书,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谁也不愿意把×留在黑板上,这个1、2、3、4、5、6、7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学习,又赶跑了学生的瞌睡。如果教师唱独角戏,满堂讲,满堂灌,很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难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

  2.3课外能力展示内容:学生通过全册课文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到社会上读“无字之书”,自编小册子,对小册子进行展出,评奖,使学生的成就感更突出,使他们更有荣誉,更爱历史。因为历史使他们充实,历史使他们有机会“自我实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做想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电子文本。

  [2]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是实现的人.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电子文本。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3

  摘要: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一、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志芬.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考试周刊,2014(12).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新教育,2012(1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4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引导教育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展开了对人力资本的测量,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从不同视角给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出路。作者深入学习、分析PISA独特评价理念,并将其尝试性地应用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PISA学习兴趣;综合探究;编码评分

  PISA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ProgrammeforInterna鄄tionalStudentAssessment),是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PISA的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OECD从社会生活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阅读、数学和科学作为PISA评价的基本内容,目的是评价15岁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2000年起PISA每三年举办一次,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行了三次。2000年重点考察阅读能力,2003年评价重点是数学能力,2006年重点评价科学能力。2009年再次以阅读能力为考察重点。PISA是目前最重要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它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与其独到的评价理念有直接的关系。PISA的一些有效做法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海量的信息中来

  PISA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能否充分运用学习资源,是导致学生成绩产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最终成效与教育经济投入并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在教育界“寒门出状元”的例子屡见不鲜。PISA再次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关于学习兴趣,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可避免地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使信息的传输单一、有限,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地学习。

  互联网时代,多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的音像世界,还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到相应的信息。将好的素材应用于课堂,增强课堂活力,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上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中多了收集南非的相关资料。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了解到南非不同的精彩,如南非国歌———上帝保佑非洲、南非的黄金开采、动物世界、南非世界杯等,资料丰富而生动。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虽然课堂能够呈现的内容有限,但是课外拓展对学生深入理解南非大有裨益。同时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助于教学的深入,教学中采用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鼓励其更好地学习。如课堂上我使用了顾同学提供的视频———《南非:厚重的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视觉冲击直观、印象深刻。南非种族博物馆、索韦托惨案等将触目惊心的种族隔离暴行展示给学生,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共鸣。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充分地挖掘运用,这对于取得教学成效,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有促进作用。

  二、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摒弃了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十分关注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历史与社会的“实验室”就是五彩缤纷的社会。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身边的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或者将学生带出教室,参与社会调查,投身公益活动。

  参与实践,贴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问题,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单独开辟“综合探究”版块,充分体现编者重视实践的理念。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包括:材料研习和运用;体验与思考;合作与交流等。自觉地掌握和综合运用这些技能和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切实从培养学生能力的高度挖掘这一版块内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意义。认真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真正体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意义。学生在撰写有关家乡桐乡的政治小论文时,不仅可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可喜变化,还可以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家乡人的自豪感。一篇篇小论文,如《桐乡,我们一路走来———对桐乡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的调查及分析》、《桐乡,凤凰也想栖息的地方———对浙江桐乡六十年发展情况的分析与调查》都展现出了小作者眼中不一样的桐乡。

  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教学和高效的课后巩固都是落实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作业反馈不容忽视。这可以参照PISA的评分标准和反馈机制。PISA所有开放试题都采用编码的评分方式,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更好地发挥练习的反馈作用有很好的启发。PISA的编码代表三种分数:满分、部分得分和零分。它有双位编码和一位编码两种。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把握学生解题思维的性质和学生对更高层次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其中双位编码首位是学生的得分,末位是按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策略或者按照阻碍学生得出正确方案的错误概念给出特定代码。从PISA开放性命题、编码评分、宽泛的评分标准可以看出PISA不是简单地检查知识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题目背景信息下,运用知识和技能可不可以最方便地解决问题。PISA这样的设计体现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不同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PISA评价理念,我尝试在历史与社会的练习中采用它的编码评分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体会PISA对教育效果的反馈机制。我将测试题重新设置了评分标准,以期增强教学效果。PISA这一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具有独特的评价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对于我们处于矛盾挣扎中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检测、评价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WhatPisaassesses[EB/OL].http://www.pisa.oecd.org,2017.7.21.

  [2]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李广.为生存而学习:PISA评价思想价值取向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07).

  [4]杨希洁.PISA特点分析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8(02).

  [5]王振芳.利用“课前导读表”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5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改革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商鞅变法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变法?”这种发散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该宽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讲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当代初中生,应该学好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继续坚持新课程改革路线,把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2]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00.

  [3]邵红美.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6

  一、注重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二、巧妙设疑,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7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若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图文说明,很难完整地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学生较难把握所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貌,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历史课堂。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为此,笔者自制多媒体课件,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在屏幕上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向学生进行展示讲解。这样教学,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

  二、采用歌谣记忆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记背兴趣

  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记忆和背诵是单调、枯燥的过程,学生希望能找到简易、巧妙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歌谣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将总结出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方便自己背诵和记忆的歌谣。所编歌谣可以是对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填词,也可以是自编自创的绕口令式歌谣。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大增,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绍了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荣,用大量史实印证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该课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笔者采用了编制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歌谣如下:一桥一城一发明,诗仙诗圣白乐天,颜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画《步辇图》,吴带当风莫高窟,《霓裳》《破阵》《胡旋舞》。将枯燥的记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歌谣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和记忆时减少抵触厌烦心理,也将教材的内容总结成更为简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创编歌谣的过程中有所欠缺,教师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指正,并适当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歌谣。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生动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广大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节历史课堂都能够生动活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8

  一、转变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一一呈现给学生,这些人物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学生通过重温这些鲜明的历史人物,联想到了三顾茅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观赏中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当然,有效的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18篇)】相关文章:

谈谈中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10-06

高职营销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10-13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20

精选《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8-24

企业绩效考核有效性研究10-16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08-26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30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02-2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10-30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