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时间:2021-03-10 16:49:36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怎样分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教育界一大热点,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许多极有见地的观点,那么,具体到非师范的综合性大学,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具体如何培养?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做些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促使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动力,是培养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的主要专业。本专业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之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全面的人文素质,能从事文秘、新闻、文化和行政管理,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等。但是,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单一型的中文专才培养,转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向厚知识、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多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能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必须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①创造智慧能力,它包括超常力(超越常态的思考力)、进取力(朝气蓬勃的生机力)、想象力(对已有表象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综合力(明晰而简洁的概括力)、选择力(去粗取精的筛选力)、批判力(以辩证的审视剔除糟柏的能力)、敏捷力(深刻、灵活、独创、批判的思维能力);②创造操作能力,它指像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能力,包括解放头脑的能力、解放双手的能力、解放眼睛的能力、解放嘴的能力、解放时间的能力、解放空间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上述目标的内涵相互联系,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唯其如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

  (2)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样化的模式。一方面,人类自己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了多样化。因此,需要制订综合培养计划,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我们的综合培养计划包括:①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的保证。②人文、社会课程。高等教育目标应当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专业课程主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人文、社会课程主要教会学生做人。③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社会科学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④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类课程。学生要及时地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工具。⑤职业性课程。这类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⑥实践课程。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实践课程更应受到重视。以上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课内外分工协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拓宽专业口径。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过窄,过于强调专业技术,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能力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界限。我们以汉语言文学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办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多能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4)更新教学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压缩教学内容的总量,其目的是在给学生理解、消化和思考知识的余地的同时,让学生有时间广泛涉猎课外知识;要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增加哲学和美学教育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为满足这一要求,应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主要是做好四个转变: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活动达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的效果。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法,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明显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改革传统的授课形式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授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二是在提高教学效益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明显地感受到知识面有新的.拓展,信息量有新的增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三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得以有效开拓、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手脑并用,这将有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

  (6)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指导教师要从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7)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他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氛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目标;他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他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其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要求他要充分把握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切忌在学生面前充当知识权威,让自己全盘主宰整个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促使教师积极投身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当前情况看,应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二是引导教师打破创新教育的神秘感,三是培养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要求高、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思维活跃,观念新鲜,才艺多样,随机应变。

  (8)加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特点。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势,建立更加完善的选课制、选师制、主辅修制,实行弹性学制,增加选修课,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

  (9)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知识掌握的考核,包括知识量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第二,创造力的考核。同时,合理确定知识考核与创造力考核所占的比例,以体现素质是基础、创造是目的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考试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坚持评价制度的动态性,随时间的变化对评价制度作出相应调整。评价教育效果时,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力争全面。

  以上就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最高教育目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展教育创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相关文章:

试谈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08-10

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10-2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提纲范文08-16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10-19

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论文12-1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08-01

谈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方法与措施08-13

谈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人才培养08-01

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