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21 10:48:11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管理是科学,教育管理更是一门艺术,下面是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篇一:教育管理改革

  结合讲授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课程及实验的经验,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C++语言介绍

  C++程序设计语言是在C语言基础扩充了面向对象机制而形成的一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它除了继承了C语言的全部优点和功能外,还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其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适合编写各种软件,尤其是系统软件,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目前,C++程序设计语言是许多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还可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许多高职院校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技术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本人根据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对c++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二、高职高专C++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面对高职院校必须学习的一些理论性逻辑性稍强的课程就感觉非常困难。其次,一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主学习,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而c++是从面向过程的C语言发展而来的,并非是纯面向对象的语言,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课程,很多内容只可体会,很难言传。面向对象的c++语法较复杂,教学往往陷入语法,面向对象成了语法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很枯燥无味的,没有一定的毅力与恒心很难坚持下去。

  (一)学生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不必自己编程序,一般的应用都有现成的软件。因此,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的认识不足,经常会问学习这门课的用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很多学生按照学习一般文科课程一样去学习程序设计,上课按时上课,课本也都认真读了,但是一到写程序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忽视了自己上机动手实践,学习程序设计课程不能只看不编。

  (三)学生忽视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

  学习程序设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上机多调试,目前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学生实验的形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就是把书本上的程序照搬到电脑上,一看见程序有很多编译错误,就会产生畏惧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三、改进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第一堂课。教师上第一堂课时,可以对C语言的发展追本溯源,适时穿插对C语言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些科学家的生平趣事,这样才能在课程伊始吸引学生注意力。另外,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还可以演示有趣的C/C++语言程序,例如贪食蛇、排序算法的动画演示等。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举例说明编程在那个专业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非常实用并有趣的,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推动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差的特点,采纳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应该将更多的教学方法结合进来,讲授法、练习法、案例教学法、重复教学法、演示法、对比法、提问总结式等等。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重点知识点可按“用实例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引出新知识点”的思路进行,循序渐进,分解难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将学习变成发现的乐趣,进而体会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精髓。如:讲解类与对象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圆,然后分析这些圆,然后可以引出类、属性、行为、对象等概念。这比抽象的介绍类与对象容易理解得多。

  (三)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1.创设、展示项目激发兴趣

  “ 项目驱动” 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设计任务, 其任务就是教学目的。但教学目的不是简单地提出应该如何如何, 而是以项目实例的方式展现出来。在C + +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 + + 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控制语句、数组应用、函数调用、文件操作及结构体等内容。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基本涵盖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的项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项目的选择要做到:一是难度适中, 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并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完成; 二是贴近实际, 要源于企业实践, 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 又要高于企业实践, 体现教育的整合性; 三是有扩展空间, 要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在获得具体经验的同时更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以获得完成同类工作的策略。

  我在讲授C + + 课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把设计好的程序演示给学生看, 以此激发学生要自己做好一个程序的欲望, 并且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 就能自己做出来。

  2.边学边练, 操作应用

  教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后, 然后要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进行步骤和方法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 还可结合实际应用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 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 从哪些方面可以做些变化, 用到哪些知识点, 从哪里并以什么方式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由教学主动变为学生主动, 适当引导, 很多工作问题的解决常常会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使得各种方法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再者是鼓励思考,让学生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以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

  3.抓住实验环节

  主要是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习得的经验,又要强调经验向策略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做好小结和总结。首先是小结,要求具有及时性。其次是总结,要求注意其整体性。小结时能抓住细节,而当项目有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果时,则需要将经验转化为策略。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经验的小结和总结,充分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将来工作的主人。   4.评价成果,总结规律

  评价是实施项目驱动的关键之一,也是实施项目驱动的重要环节。评价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积极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这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尤为重要。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一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让小组演示他们做的系统, 自己评价自己的系统。二是,让学生互相评价别人的学习成果,例如:让小组评价其他小组所完成的系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别人的系统做得如何,有哪些漏洞,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做得优秀的地方。三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要注意表扬、鼓励为主,尽量发觉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自评和互评,以达到共享成果、分享快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上机是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途径,要充分保证所有学习C++程序设计的学生都能保证有足够学时的上机时间,最好每个专业机房配置有一个专业辅导教师,所有的实验理论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除传统的课堂实验外,还可以实施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可通过组织c++程序设计兴趣小组、c++程序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开发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机房业余时间最好向学生开放,并安排指导教师指导。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的c++程序设计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提高其实践能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和实效。

  【参考文献】

  [1]曲少珍. c++程序设计[M].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熊艰,陈博政.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3(7).

  [3]闸纲,胡晓源. 关于多媒体教室设计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2001(9).

  [4]肖菁.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C++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5]张士刚. c++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众科技,2005(10).

  [6]李素朵,刘翠焕. 高职高专C++教学探讨.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信息科学系.

  篇二:教育管理主观论

  摘 要: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字面上理解,顾名思义不是对教育管理问题的客观理解,而是夹杂个人价值观的主观解释。

  关键词: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理解

  要真正理解教育管理主观论并加以运用,只从字面理解教育管理主观论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一、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教育管理科学论注重对事实问题的研究而把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论建设成为像工程学或医学那样的科学理论。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诸多缺点,如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排斥价值的存在、管理不关注个体等。以格林菲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即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康德、韦伯、新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中寻找思想支撑,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吸收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这成为教育管理主观论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管理主观论还受到以库恩和费伊阿本德为代表的新科学主张的'影响。这些思想与理论成了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将组织管理当做自然客体、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组织管理与个体紧密相联,人们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对组织进行着解释,不同的人基于自己不同的意图、经验和价值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组织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现。组织不受科学法则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图和决定所指导。许多理论研究的是组织的结构,而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组织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教育管理科学论主张决定问题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术语进行解释,格林菲德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科学管理观。他认为广义的科学管理概念不仅研究事实问题,还要承认教育管理具有价值,承认价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种行为的动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价值是人和事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价值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一种满足关系。教育管理主观论摒弃组织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观念,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

  3.所有观察都与特定的理论联结在一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下或者是说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观察是用理论来作为支撑的。用哪种理论来进行观察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客观的理论选择是不存在的,理论的选择是个人价值偏好的一种表达。

  4.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努力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

  认识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组织是人们对它陈述的结果。主导人对组织进行解释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组织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主观意志、意愿等非理性因素,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理解组织管理,就要理解组织管理中的人,和他们所持有的种种想法以及行为信念。通过理解人们在解释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差异性,探寻个体行动的主观规则。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较之科学的认识方式更为妥恰和有效

  科学的认识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而文学艺术认识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来表达。科学认识方式遵循的是客观性原则,而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并不强求有事物可验证、实物可对应。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是指对人的情感的、艺术的、审美的和道德评价的认识,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没有明显的逻辑和推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它比起科学的认识方式能让人对对现实进行根本的强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鉴赏。

  四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影响

  1.重视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强调对话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个体成员的观念和意识,强调个体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强调个体体验的重要性和个体对事件的理解与解释。由于个体的价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发生在学校组织中的各种事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管理者要照顾到个体的这些差异,倾听不同个体对事件的不同理解,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形进行判断,然后做出一定的权衡,而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组织目标出发,进行计划和控制。

  2.强调内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构

  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权威外在设计出来的,由上级强加于组织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计划来推行。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的群体内的随经验和自身的认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发自愿的方式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调节的。主观主义强调组织中个体意愿和价值的重要性,强调组织成员对规则的解释。组织成员更愿意遵守自己所创生的、为自我所承认的制度,而不是从外部所强加的制度。

  3.从重视组织结构、规则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观论者认为组织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现实,将人即组织成员放在了问题研究的核心。组织结构是人与人互相作用的产物,以此主观主义对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的关注。个体理解重要性的强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学校和组织的管理。要进行成功的管理,就应该对组织成员的不同价值观和动机有所了解。教育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不是最终可以为机器所替代的技术活。不能离开人来谈组织的管理与决策,应当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肯定了个人在组织机构中的重要性。

  4.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许多 优点,但是由于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对于人的动机、价值和态度等对教育管理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针对实证主义在研究教育管理问题上的局限,教育管理主观论者开始力图摆脱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桎梏,寻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总结

  总的来说,教育管理主观论丰富了对组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认识。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管理,主观主义教育管理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发了关于组织、科学以及管理的内涵:突出强调了人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把教育管理学看成是一门认识人、研究人和理解人的科学,较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为复杂,也更为高级。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必然要受到人的主观偏爱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教育管理学要关注现实管理生活、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这些对于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该理论极力反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教育管理的个体性和价值性。其实,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既有自然科学实在性的一面,又有人文科学批判性和理解性的一面,我们不能在强调这一面的同时,忽视了另一面。

  总之教育管理主观论丰富了我们对教育管理的认识,为我们研究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但它只是我们分析教育管理理论和从事教育管理实践一种视角,是对以理论运动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一种丰富和完善,而不是替代。

  篇三:教育管理中激励管理的探索

  摘要: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这个概念用于教育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教育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激励 教育管理 校园文化

  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机制的竞争,如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教育管理战略的重心。教育培养的目标,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由此产生活力,最终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激励概述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激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励的前提是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即经过实践的积累、学习或训练后,具备的某种可能发挥而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的能力。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赏,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

  激励是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它不同于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进行预测、计划和控制。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激励是以学生的心理作为出发点,激励的过程是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可能凭直觉感知,只能通过在其作用下的行为表现出来。

  2、激励产生的动机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其表现必然不同。因此,必须以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去认识和观察这一问题。

  3、激励的对象是有差异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激励的满足程度和心理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

  4、激励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学生的潜能不是无限的,它受生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激励不能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疲劳程度)和能力(胜任的能力)的限度,而应该是适度的。

  二、激励的类型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按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作用于人们的生理方面,是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方面,是对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2、正激励和负激励。从性质划分,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行为表现为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表彰和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已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即使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批评或惩罚来减弱、消退或抑制这种行为。

  3、内激励和外激励。从形式上划分,有内激励和外激励。所谓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人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能。所谓外激励就是运用环境条件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此来强化或消弱某种行为,进而提高学习意愿。内激励带有自觉性的特征,外激励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激励的起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育管理的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激励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

  1、学生的需要是客观的。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求。学生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而且必须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2、学生的需要是发展的。学生的需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位学生在入学时的需要是能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但进了学校以后,则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正常的需要变化。所以,教育管理者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

  3、学生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是分为一定层次的,并以阶梯式逐级上升。比如物质生活尚未得到保证,甚至连温饱都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也许就十分微弱或根本没有。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关键是要分析学生的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主导需要。

  四、激励的基本措施

  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不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达此目的,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强化学生的行为。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学习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学习的报酬就是学习本身”,可见学习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符合“四化”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物质激励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既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为了使物质起到应有的作用,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准则:

  1、竞争性。竞争性就是指在社会上和同类学校中,本校的物质激励政策要有吸引力。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物质标准,即物质的绝对值,如奖学金的多少;另一方面来自物质结构及分配方法,如奖学金的发放标准。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重视调查,必须根据社会上的消费水平及同类学校的激励水平,合理确定本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和分配方法,以增强激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激励性。激励性就是学校的激励政策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要有利于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实施重点倾斜的差异化管理。对此,学校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实行不同的物质激励制度,如对高年级,物质激励标准可相对高一些。而对低年级,则可相对低一些。二是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体现按效率、效益分配的原则,以成果多少和贡献大小来决定学生的物质奖励。如省级奥赛是多少,国家级是多少,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3、公平性。公平性,即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学生在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并得到奖励以后,他不仅关心物质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所以要保证奖励的公平性。

  4、有效性。有效性,即物质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决策,必须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此,学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必须适度,其物质激励的设计只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并非只是获得物质。

  五、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各级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使校园内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老师和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增强奉献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且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管理形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校在树立校园文化时,要注意贯彻以下三个统一:

  1、人本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即要求以学校的整体性为前提。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个性,注重通过各种“柔性调节手段”来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追求学校的整体优势。

  2、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即校园文化必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又要注意不断充实提高。保持最新的时代特色,体现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3、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又要立足本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历史、风格等,以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校园文化。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部门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各级学校一定要重视激励管理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米,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师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