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社会工作学硕士专业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0-12-07 10:59:36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跨专业社会工作学硕士专业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摘 要:近年来,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报考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跨专业学生因缺乏专业基础,在专业适应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境。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分析跨专业学生专业适应困难的现状,提出增强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的策略,即撕下跨专业的标签,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建立支持系统,从多元的督导中收益;主动选择有意义的实习机会,融入实习机构等,帮助跨专业学生应对专业适应问题,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跨专业社会工作学硕士专业适应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逐年扩大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的范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跨专业社会工作报考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将有意向从事社会工作,但缺乏专业训练的跨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对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这种背景之下,重视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适应情况,加强对其专业适应问题的修正,积极引导其更加理性全面地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的有效性,是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1]。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跨专业的不适现象

  关于专业适应性的概念,本文所讨论的跨专业社会工作研究生是指本科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简称MSW)。其专业适应性是指个体通过与所学专业及其专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身,达到个体与专业上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表现是基于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专业适应性受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支持等的影响。专业适应性的内容包括专业认同、专业学习动力、专业学习行为、专业自我效能和专业学习能力[2]。

  GZ大学于2015年开始承办MSW招生项目,成为目前广州五所具备社会工作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该学校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共计31人,在全职读研的17位学生中,本科或同等学力为非社工专业的有10人,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社工专业培训或有社工经验的学生有7人,占全职在读学生的41%。对于跨专业学生来说,在读研期间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例如缺乏专业基础,难以跟上专业学习的进度和要求。跨专业学生专业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来自专业学习的挫败感使得有的学生一再降低对学习目标的投入程度,甚至放弃学习任务。有的跨专业学生未能全面客观地认识社工专业,对社工专业感情依附程度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建立起助人自助的信念、获得在专业上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使得部分跨专业学生更加坚定了毕业后不会进入社工行业的想法。如何解决专业适应问题,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能够顺利毕业,成为每个跨专业学生必须要面临的挑战,它影响着跨专业学生日后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二、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现状分析

  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有精神病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涉入。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内学者程虹娟(2003)从三个角度归纳了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典型的定义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上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三是用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3]。

  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去探究跨专业社会工作(MSW)学生的专业适应过程,反思在专业成长初期的经历,可以为同类跨专业学生提供经验,也可以为社会工作教育者提供参考。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在缓解个体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社会支持理论基于对弱势群体需要的假设,也就是说在对弱势群体形成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判定弱势群体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才能改善和摆脱现存的不利处境。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但是处在与社工科班人员竞争的情景下或需要面临自身专业成长困境时,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状态。陈玲曾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前置专业及其影响调查分析》中发现,“入校后的社工学习方面:前置专业为社会工作的学生入校后的专业学习与实习更为轻松,以前的学习经历对他们会很有帮助,而跨专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感觉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都有压力”[5]。要判断跨专业学生在摆脱专业适应困境时所需要的资源,首先要对跨专业学生专业适应的现状展开分析。

  根据GZ大学MSW研究生培养计划,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的第一年主要是理论学习,其间穿插机构的实习安排,第二年进入专业实习和论文撰写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入学适应问题,如何去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部分跨专业学生在工作多年以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面临着环境、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本科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们会比较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研究生的学习除了靠教师适时的引领和点拨外,大部分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

  (一)报考动机影响跨专业学生的学习投入

  报考动机是指考生选择专业的原因,它与个人的价值观念有关,反映了个人对专业的的兴趣程度,报考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源包括非社工专业的应屆本科毕业生、往届本科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考生们抱有不同的报考动机,有的跨专业学生作为调剂生,比较被动地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跨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社工专业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缺乏对服务对象以及社工行业的认识。报考动机对跨专业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部分跨转专业学生来说,能否在入学后迅速产生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在报考动机对学习投入状态影响方面,A学生表示“反正我以后不会做社工,平时也没怎么看书,能毕业就行了”,B学生持不同看法“我觉得社工的专业知识对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对于家庭方向我比较感兴趣,会关注得比较多一些”,C学生也认为“社工这些理论挺有用的,还是想认真学点东西。作业的话,还是尽量写吧,反正教师知道我们是跨专业的,只要我们尽力了应该也不会挂我们的……”跨专业学生如果有着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在专业基础匮乏的情况下,也会保持一定的投入程度。endprint

  (二)跨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主要源自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即能够接纳和包容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着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和行动[6]。在理论学习阶段,跨专业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很优秀的社工和督导,从他们的分享,学习到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平等、个别化等价值理念,社会工作对人的深刻理解,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案主自觉,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社工将专业理念内化于自身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让很多的跨专业学生印象深刻,认识到社工“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助人方式。跨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来自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由于缺乏实践经历,还未建立起专业情感和专业意志。当跨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有比较高的专业认同时,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专业的学习。在关注自我生命历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面对和接纳自己。最初,自我帮助的需求使很多跨专业学生明白,社工专业知识有助于自我成长,能够为之“答疑解惑”。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去审视自己的弱点、挣扎和错误的信念,用社工的理念和方法,学习解决自身的问题和冲突。个人发展的需要促使一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既然辞掉工作回到学校,就应该认真对待学习,希望能够做到心有所定、学有所成。

  (三)个人因素影响跨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理论学习阶段,面對着社工本科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专业素养,一些跨专业学生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一定的压力会激发个人的学习动力。作为一个跨专业学生,容易为自己的“不专业”而感到不自信,但并不是每一个跨专业学生都有着同样程度的感受,有的学生会坦然接受这种“专业差距”,有的学生会更加努力,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面对探索和学习一个全新专业的挑战,个人因素影响专业适应的状态,跨专业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动力,与其个体的性格、处事方式、对专业的期待以及未来的工作打算有关。饱满的学习动力会触发积极的学习行为,其积极程度主要包含着学习自主性和努力程度。从笔者所接触到的GZ大学15级跨专业MSW学生来说,大部分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是比较踏实、认真的。从学期课程成绩来看,社工本科学生和跨专业学生的成绩均分不相上下,第二学年课程平均分最高者为跨专业学生。

  (四)跨专业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社会支持是人们在互动中形成并能够提供工具性和表达性资源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可能发生连锁反应的支持系统[7]。关于社会支持的类型,目前共识度比较高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种[8]。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社会支持来源包括家人、亲友、朋友、老师、同学、学校、同事、督导等资源。文章列举了在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实习阶段,普遍存在并对跨专业学生有较大影响的几种支持情形。

  1.跨专业学生与社工专业学生的相互支持。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有强弱之分,强关系表现为比较紧密,关系双方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彼此更亲密也更频繁地提供互惠性帮助。弱关系则比较疏远,关系双方自我投入不多。大多数人生活在更多的弱关系网络中,只有少量强关系[9]。部分跨专业学生与社工学生所形成的关系就是社会网络支持理论中所指的强关系。班级内形成互学互助的氛围,大家都能够比较开放、坦诚地去分享自己观点和想法,并主动提供帮助。社工专业同学的优势在与于对社工行业有更多了解、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有深度,思辨能力、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会比较强。而跨专业学生的弱势在于书写能力的欠缺、专业知识的匮乏、未形成社工的思辨方式。当遇到一项学习任务时,跨专业学生要对问题做出分析、提出对策,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自学,基本概念到方法技巧,因为还没有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很多时候都是在混乱中慢慢摸索。跨专业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很难把控,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接受需要时间,而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再发散,又难以判断所找到的概念是否适合于问题的解读,即使能找到准确的理论,对于理论本身的理解又难以深入,花费很多时间去看书,未必能准确掌握。在这种情景之下,社工学生为跨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讨论帮助跨专业学生以社工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并提供参考意见。在明确方向之后,跨专业学生能够更快地去完成研究任务。而跨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阅历,能够跳出社工的思维圈,从其他行业或者跨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问题。社会工作是对人的工作,经历会帮助跨专业学生去反思,找寻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有的跨专业学生因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某一方向或学科上的专业性,甚至超过社工学生和教师,成为小组学习的引领者。

  2.跨专业学生与教师们的互动。如何推动跨专业学生走出专业适应的困境,帮助跨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专业适应环境,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导是给予学生的指引与支持,每次的课堂讨论都是一次小组活动的开展,教师是带领者,参与讨论的学生是小组的参与者,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学生个人受到积极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化。教师们的授课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启发,帮助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社会和社工行业的现状,引导学生为进入社工行业做准备,为其提供实习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出专业适应的困境。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有的教师会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于课堂之上,一方面训练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会协助学生专注于自己成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去关注某些生命议题,思考自己的发展与转折点,并且回忆自己做出的关键选择。这些主题包括人的每个发展阶段,从童年、青少年到成年的'生活,工作、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生活的意义等,每个关注议题都可能成为日后案主的议题。

  3.跨专业学生与工作伙伴的互动。专业实习是跨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过程中及其重要的环节,充分的理论学习为专业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在理论学习阶段,跨专业学生经历了接触了解、探索、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在实习阶段,跨专业学生所处的情景再次发生转变,其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工作伙伴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习任务的要求与本科有区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程度和团队合作。调研发现,部分跨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比理论学习阶段高,过去的工作经验对实习起到有很大的帮助,能比较容易地去适应专业环境,迅速地参与到工作中,熟悉团队合作的规则,与工作伙伴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以自我为导向,把握调研的节奏,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三、增强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的对策

  在理论学习阶段,跨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理论知识储备、自我探索和确定研究方向。带着问题进入实习单位开展调研,与服务对象接触,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支持的状态。熟悉机构运作和专业环境,熟悉相关职业者的工作内容。不管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实习阶段,如何以自我为导向适应专业环境,把握机会在实习中获益,是跨专业学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跨专业学生的角度,提出了益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的对策。

  (一)撕下跨专业的标签,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社会工作专业适应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能否把人生的经历和社工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结,一方面要防止自身的经历成为社工专业成长中的阻碍,一方面要通过自我察觉将自我经历的感受转变为专业适应的助力。跨专业学生不应该轻易为自己贴上“不专业”的标签,把目光仅仅聚焦在读研的这两年上,要把过去的成长经历看作是成为社工的学习和训练。致力于专业能力的充实是终生的目标(Barnett,Doll,Younggren,& Rubin,2007),最佳的思考是把专业能力提升当做是持续不断的历程,而非一旦达成就永远不变[10]。跨专业学生和社工科班学生的区别在于,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跨专业学生需要在读研阶段掌握研究方法的运用,保持一个观察的心,挖掘、学习生活中处处可能存在的议题。学习做一个观察者,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下在校或实习过程中的观察、经历、感受、疑惑以及个人的观点。尽可能地完整记录下信息,日志可以帮助学生关注和反思自我的状态,并记录下讨论的要点、新的创意和工作内容的细节。

  (二)建立支持系统,从多元督导中收益

  跨专业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应该耐心看待自己的无力感,不要否认和压抑这些感受。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来自于教师、同学、督导、同事、服务对象,甚至是陌生人的“回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作为学生,不知道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学习。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会阻碍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尽可能挖掘身边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以诚恳、乐观的态度和他人建立联系。与同学、朋友建立良好的互动,相互帮扶相互支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动,主动地联系教师,虚心求教;与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向他们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考虑。要学习表达内在的想法,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想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社工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主动选择有意义的实习机会

  接触各种实习机构,可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喜爱或不喜爱的工作,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寻找到真正喜欢的服务群体。MS Corey & G Corey在“Becoming a Helper”一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寻找一个可以和许多不同类型的个案工作并参与不同任务的实习机会,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透过与不同的族群工作,你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兴趣。如果你的实习工作仅注重你所选择发展为专业领域的特定族群或问题,你可能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且让你在专业上受限”[11]。跨专业学生应该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接触不同的机构及其服务对象,尽早地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根据课程安排,多维度地展开对研究主题的探索,这样有益于增加学生对于某一研究方向的专业积累。实习生可能会在实习中找到感兴趣的议题,也有可能进入实习单位后,发现自己的选题和实际情况不相符。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期开始前,尽早做好研究设计,带着问题进入实习单位,论文议题根据实习情况再做调整,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學校对实习单位的资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资源支持。学生在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前,一定要去实习单位参观走访或者以做义工的方式尽可能全面了解机构的情况,避免选题和实际情况出入太大,造成实习生的被动状况,不利于专业实习的开展。

  (四)融入实习机构,保持责任感尽力投入

  让自己融入实习机构,不要指望实习机构来配合实习生。以开放的心态向机构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学习,试着停止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机构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的想法,反过来积极主动地去聚焦在实习过程中处处存在的课题。实习生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看自己能够为机构、去配合他人做些什么。通过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参与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机构政策以及运作模式。遵守对实习机构的承诺,把实习看待为一份正式的工作,保持责任感尽力投入,对于金钱不要看得太重要。对于他人提供的帮助,要保持感恩。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不把不喜欢的实习经验视为浪费时间,保持良好心态,至少它能够帮助实习生判断特定的机构或服务人群不会在自己未来求职的考量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李月.跨专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适应过程研究——以H高校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2]周玲燕.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3]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陈玲.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前置专业及其影响调查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5.

  [6]张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以M校为例[J].学理论,2012,(20).

  [7][9]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左习习,江晓军.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信息界,2010,(6).

  [10][11]Marianne Schneider Corey,Gerald Coreyz;黄慈音等译.助人工作者的养成历程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361-363.

  [11]Marianne Schneider Corey,Gerald Coreyz;黄慈音等译.助人工作者的养成历程与实务[M].台北市:新加坡圣商智学习,2013:361-363.

【跨专业社会工作学硕士专业适应问题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论文

2.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3.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4.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5.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6.音乐学硕士论文

7.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8.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