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论说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

时间:2021-03-14 09:23:48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论说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

  摘要:本文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结合企业对理科类、工科类、人文学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评价和需求分析的调研结果,尝试确立符合市场、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构成要素。以此为指向,探讨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切实推进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提升。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论说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探讨的重要课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众多,本文仅以职业化能力调查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探讨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希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缘由及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毕业生深受就业困扰,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常常处于缺人待补的状态。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鸿沟”。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单位更为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市场环境下,用人单位从成本和效益出发,越来越多地要考虑到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而效益的产生源于能力。用人单位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把素质能力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二是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大学除了基础知识教育外,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化教育明显不足。大学生自身更是缺少主动适应市场的意识,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临着严峻挑战。

  目前,许多高校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大都开展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其内容和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多于实践,说教多于操作,零散多于系统等,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停留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既包括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也包括素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还包括就业观念等因素。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过程,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并通过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素质能力的认识、理解、提高、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学校通过系统培养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化素养和能力。因为即将走出校门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提高职业化意识,加快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化。职业化是提升人才素质的核心,它可以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因此,职业化教育是满足用人单位、学校及大学毕业生三方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化能力内涵分析

  职业化是按照职业要求改造自我的过程,是个性发展适应共性的要求,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修养,努力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真正的职业化,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因此,职业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信仰信念,同时也表现为对职业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直至成为行家里手。

  职业化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不是单一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它不仅需要技能和知识等功能性、知识性能力,而且还需要其具有适应、应变等行为能力以及内在价值观、个人品质、工作动机等相关能力的支撑。

  关于职业化能力的结构,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两种最具说服力。一是,职业化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即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二是,职业化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能力等。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为了使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更为实际、更具有效性,我们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调查大学生主要就业载体——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评价及需求意向,从而确立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构成要素,为培养体系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大学生职业化能力调研

  分析为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评价及需求,以及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化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调研:一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二是就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评价与需求分别召开了不同类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座谈会;三是为了解大学生职业化能力自我认知评价对大学生开展了两次抽样访谈调查。具体调研隋况如下:

  (一)调研内容设计

  我们按照职业化能力构成原理及其结构分析,参考已有的研究结果,将职业化能力细分为10个指标,作为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评价的备选范围。指标为:身体条件(性别、身材、体能等)、心理素质(承受压力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性格气质等)、学历与学校名气、所学专业以及在校成绩、一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等)、职业意识(道德、敬业精神、成就欲等)、社会经历(工作经验、做过学生干部、参加过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等)、职业资格与培训经历 (拥有汽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等)、专业技术能力(从事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其他。

  针对企业开展调研:一是我们清被调查者从上述备选范围内选择他认为当前大学生最为缺乏的职业化能力,目的是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现状的评价。二是请被调查者按照理科类、工科类、人文学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学科,从上述备选范围内选择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化能力,目的是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需求状况。三是结合上两项凋查,分析企业对5类学科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