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时间:2022-11-20 19:13:37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摘 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了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教育对策

  21世纪是一个发展更迅速,竞争更激烈的世纪。所谓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 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 达到指导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显示生命的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无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 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大学阶段处于人生青少年期的危险年龄,期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四川专家去年曾对西南地区所高校2 8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抽样调查表明,有l 4.6% 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过度敏感等。笔者对本校l 00名大学生无记名随机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l 5% 的学生有心理疾病,62% 有心理障碍,并随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大一产生心理问题多源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大二则主要是人际关系,大三为情感问题,大四多为就业压力。具体表现有如下这些。

  适应障碍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在入学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只顾学习,生活上他们是家庭的重心, 家庭的“小皇帝”,父母亲人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生活上的的滴滴的小事都必须自己亲自办理, 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次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他们在高中阶段曾是受到师生看重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 只能是普通平凡的一员,昔日那种“鹤立鸡群” 的优越性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了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调; 另外,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中的不一样,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认为大学是一个“人间天堂”,大学生活是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是大学管理制度严格,课程繁重,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 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大学生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的困惑中学阶段, 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很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

  学业困惑高中阶段的学习,老师是拐杖,跟着老师学,掌握老师课堂上的东西就能得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的增加了,课程门数增加,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课本上几页内容,老师可能一句带过。大量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 所学之专业并非自己所喜爱,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如何取舍抉择,导致心理上迷漫,行动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沉溺于网络上网选课、查资料, 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伴随而来的网络成瘾的危害正日益成为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或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所吸引,或因无法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寄托, 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上网,沉醉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现实生活中学习成绩却一路下滑,在日常生活中,精神恍惚疲惫,生物钟紊乱, 行为失常。

  就业的压力新华社武汉2006年3月24日专电报道,年武汉地区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81. %,年就业率为77.67。武汉地区22所高校现有.3万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人数大量增长的同时,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近几年来,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人格弱点呈现出来,形成心理疾患,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高校已经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咨询方面的工作。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已经意识理健康的重要性,“5.2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现实社会中人才的竞争使当代的大学生处于优越感与平凡感等自我评价的心理矛盾之中。大学生面对一个新奇而陌生的新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变化, 角色的反差,要进行自我整合、自我调适、自我与社会的融合, 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大学阶段成长所必经的挑战。高校若能积极主动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 效的调适,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各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大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 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常设机构, 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每一位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要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刨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如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预约咨询等多渠道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科学专业的咨询让大学生正确了解各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情绪与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既科学方便的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轨道, 又可以在发现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给以心理干预,切实体现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育态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组建各类学生社团,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培养了多种兴趣,丰富了大学生活,而且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从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维护了身心健康,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友爱,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并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采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相关文章:

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的论文(通用11篇)08-18

谈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08-08

谈谈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05-28

学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08-09

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08-12

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05-31

西部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04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5-24

浅谈成人高校教育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的论文06-08

试论我国高校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