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硕士论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

时间:2021-03-26 17:35:13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学硕士论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并由此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城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城镇化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全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同趋势。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的进程、特点、模式却有明显的不同。

经济学硕士论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

  总体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对于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城镇化格局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国家和区域内最为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关于我国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大规模城镇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巨大,特别是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都市的发展作用突出。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实行的是“低端产品”生产的发展模式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导致城镇化高速发展。但持续性会有问题。两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投资拉动,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等,保持了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近年来,国民经济终于迎来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新阶段,但2011年~2013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化又面临着更大跃进的风险。十八大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城镇化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即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稳中求进。

  其深刻的背景体现了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1996年以来的大规模城镇化,取得了成就。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速度过快,城镇化率虚高。“九五”期间,有三年的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十一五”以来城镇化速度仍然居高不下,年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即每年城镇新增人口在1800万以上。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是,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是 35%。全国2.6亿农民工没有市民化,他们的居住等生活条件很差,是谓“半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部分中小城市衰落。农村空心化严重。

  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中村”、简易房或地下室等,居住环境简陋恶劣。如南京、杭州,外来人口或农民工有45%的人住在城市郊区的边缘地带低矮阴暗的工棚或简易房内。

  第二,经济增长和产业支撑与高速城镇化不相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就业岗位的增加满足不了城镇化的需要。按照近年来的城镇化速率,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了约1800万人,相应的需要增加12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目前已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很难持续提供所需要的'就业岗位规模。近年来,各类城市的就业问题都非常严峻。虽然每年的就业岗位增加都在800万以上,但是,其中一些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很差。

  大量事实清楚表明:城镇化进程必须与经济增长特别是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相协调。规划未来城镇化的合理进程,最重要的是科学地评估产业支撑能力。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可能,引领城镇化的进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缺乏强劲产业发展支撑的城镇化发展也会趋缓。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正在进入“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阶段。在结构调整中,能源重化工和传统的制造业将很难有很大的规模扩张,新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大型产业链需要一个形成过程。多种因素的作用将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还有,结构调整和创新的发展还会使就业增加的弹性系数发生变化。所有这些,使就业岗位的增加将变得趋缓。

  我国的城镇化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保持一致,与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保持一致,与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保持一致。要根据城镇产业的吸纳能力,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管理水平提高的程度等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因此,我国城镇化速度不能过快。

  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已使自然资源支撑力面临严重困难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占地和圈地使耕地资源消耗过多,在人口“半城镇化”的同时,近十年来每年征地失去耕地的农民平均有260万人。近十年来,许多城市以大搞各种类型的“新区”而进行大规模圈地。

  城市建设占地迅速大规模扩张。城市人均占地很快达到110~130平方米的高水平。这个占地指标是大多数人均耕地资源比我国多几倍乃至十多倍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使我国北方十五个省市区的水资源供应出现了全面的紧张,在南方地区的许多城镇也常有严重的水质性供水问题。在局部地区出现过水危机。

  用水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15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4%,2011年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41.9%和42.8%。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5259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18.6%。2011年总用水量达到2434亿立方米,约占当年全国用水的40%。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北方地区依赖“开源”解决缺水问题面临着极限的挑战。

  鉴于此,要十分强调实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我国人均占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短缺。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即使到了现代化之时,我国人民也要过着“节俭”的日子。城市人均占地、人均生活能源消耗和淡水水源的消耗等不能仿效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人的人均指标。

  城镇人均占地和人均生活耗能必须实行较低的指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人均综合占地增加很快达到了110~130平方米。大部分小城镇的人均综合占地指标高达200~300平方米。我国不能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那样蔓延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议以人均70~100平方米作为我国城镇综合用地的适宜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