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教育发展的符码政治哲学批判

时间:2021-03-30 14:57:08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学硕士论文:教育发展的符码政治哲学批判

  镜子会在折射出镜像前先好好反映它所摄入的对象。(让·考克多:《诗人之血》)

教育学硕士论文:教育发展的符码政治哲学批判

  一、引论

  在当前学界和政界逐步将教育治理研究单纯框架化为教育发展的“整体型”量化体系和“序列化”质化指标时,教育发展的主流评判也逐步简单化为教育发展的系列函数程序计算,仪式化和模式化的各种教育符码似乎天然地遮蔽了对教育发展本真逻辑的哲学追问与反思,在观念中也因“虚拟”而先验的认定:似乎达到一种人为即定的教育预设状态或完成了某种教育产品的筑模化生成就意味着教育无可争议的发展,并以此作为积累政治“合法性”与“权威”,展开“回应性”而获取“绩效”的根本资源。教育发展几乎被学界和政界当成了一个毫无争议的逻辑自明的理论与实践范畴,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合法性追问,以至于其正以一个模式化和仪式化的符号化序列而存在于鲍德里亚所言的现代“拟真”化的消费社会[1]之中,形成了一个更为隐蔽和深层的教育异化虚拟结构,在这个结构所内嵌的当代符码虚幻构境中,“拟真”的现代教育世界所凸显出的教育公正与自由是符码化的,教育逐步成为了恶性的教育工业而成为显性化社会符码生成的培育机器,成为一种角色资本交换的寓意符号。而反观和纵思教育发展的本真逻辑,我们发现,在学界“内卷化”教育发展的平面批判之维中,仍旧缺乏对教育发展政治哲学意义上更为立体的凸状透视和本质诠解,教育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流线性威胁,而是在“超真实”的教育虚拟构境中,将教育发展的“真实”在“拟真”和“拟像”的虚拟教育世界中主体性地自觉抛弃,反将以“序列”和“符码”筑模而成的教育发展“超级现实”伪境当成了真实意义上的教育发展,教育异化的深层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现代结构转型:由古代“人与人”等级式的“直面型”教育异化走向近代“人与物”塑形式的“浅层际间遮蔽”并进而过度到现代“非主体性与符码拟像”虚拟式的“超现实”虚幻构境真实之中,教育公共治理的诸多政策逻辑被刻意制造的虚拟法理幻象和序列化的教育工业产品所支撑,在支撑背后却缺乏其所谓发展的深层意义追寻,而此正是教育与文化事业无限滑落到恐怖与危险境遇的现代性根本社会病症。如何达成现代教育的“拟真”和“符码”异化解脱,则必须要回归到对教育发展符码政治哲学批判的视之中而达成草根浪漫主义公正与自由的现代性回归。

  二、教育发展的符码虚幻构境:现代性教育深层异化的解蔽

  作为现代文化创新的核心驱动——消费,在现代社会自由市场模式下扮演了无边际的产业动力角色,其精致化调试出的欲望诱惑已将触须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刺激生产从而超越生产成为现代社会结构演的主导,序列化的产品生成不再单纯的依靠物自身的使用价值与使用周期而被强调,相反,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淘汰与挑选模式,其存在在于满足人们在虚幻构境中的内心消费欲望,从而不断填平符号消费世界中所不断升级膨胀的时尚逻辑旋涡。文化与产品的意义塑型世界被人为刻意设置,并超越产品的物理衡量进而过渡到追求产品无限的意义链接世界,在意义链接的符码信息与概念语词中制造出愈来愈远离真实性中的虚幻图景,从单一的有对应物的“拟像”走向绝对他者构筑而无任何对应物的“拟真”,“真实”正成为被鲍德里亚所言的“一条被遗弃的母狗”[2]而惨遭深陷虚拟假相而不自知的人们的丢舍。

  教育根本无法逃脱这种因社会虚拟消费的罪恶所带来的无限虚拟循环,教育政策设计所面对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幻境中的教育消费欲望,这些消费欲望的总体性特征是非同一的和反建构的,是在消费社会中平面化商品思维模式移位而来的欲望惯性所炮制的,教育消费与纯粹市场化中的自由遴选存在本质区别,在一个准市场化的教育环境中,教育政策始终带有公共建构性和同一性,这几乎永远会与人们的教育消费诉求形成时空性悖论,而悖论的消解则是双向性的,即一方面教育政策提供者应本质直面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而根本上超越于序列化的教育政策设计拘囿,突破政策设计者因满足不同的教育消费欲望而刻意人为制造出的各种政策符号序列,并在这些符号序列的量化推进与评估中为满足人们新的消费欲求,而不断构筑教育发展的“超真实”发展幻景,致使教育发展的真实性逐步被遮蔽,而幻景中的“非真实”教育发展则以序列化政策的更新升级天然代替或等同于了教育发展,以至于教育发展似乎就被简单认定为是新政策的预定、设计、控制、操作、实施、监督、评估和升级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在这些符号化的政策设计中,真实的元教育到底推进了多少?人的主体性是否在场?在过分强调制度化和标准化教育发展的外部社会构境中人的主体性存在究竟是扩张了还是畏缩了,甚至根本上就是以非主体性而存在?教育自由与公正的追求为何总是在“无人”或“非人”的资本化逻辑中而展开,以至于教育要么就以“形式化和符号化寻求质量而舍本逐末”[3],要么就过分追求教育的外部标准化与教育资本的非理性扩张,而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评定维度而忽视了教育发展内部本身的非标准性特征,教育逐步成为模式化的“教育工业”。另一方面教育消费者应理性约束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公共性欲求,而更多的将教育消费满意度搁置于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空场之中,不片面追求广告化或者标签式的符号化教育认定,而将消费的重心转移到教育之于人的“主体性凸显”、“合理性思索”与“自为性功效”的教育自然构序世界之中,将追逐新政策从而循环催生序列化符号教育消费的欲望惯性回归到古典意义上的草根浪漫主义公正与自由追逐中,在教育公共治理的互动式治政模式下将教育发展的询问焦点与教育政策提供者共同放置于本质层面上的元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范畴之内。

  三、“拟真”的现代教育世界:符码化的教育公正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