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时间:2022-04-12 19:20:45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提要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首先, 对国内四个汉语期刊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 在有关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文章中采用实证方法做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非常小。然后, 介绍和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常见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包括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观察研究。

  一、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正在起步, 无论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还是外语教学领域, 都已经有研究者开始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语言能力结构等(有关综述见王建勤,1997) , 在外语教学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包括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特别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 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国内开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在研究范围还是在研究方法上,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都比较大。

  扩大研究范围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现状怎样呢?

  桂诗春和宁春岩(1997) 曾对1993- 1995年国内四种外语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中的755篇文章进行了一次分类统计, 发现思辨性研究所占的比例(54% )最大, 其次是描述性研究(20% )、介绍性研究(13% ) 和理论性研究(10% ) , 实验性研究所占比例最小, 仅为3% , 即在755篇文章中仅有24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他们还发现80% 的研究没有数据, 12% 的研究虽有数据但无统计分析, 有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只占7%。根据这次统计结果, 桂诗春和宁春岩(1997) 认为我国外语研究工作者面临着学习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务。

  在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领域, 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学习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务。我对最近四年(1995- 1998年) 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这四种期刊上有关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307篇文章进行统计, ①将文章分为四类:

  (1)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 (2) 调查研究(含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和观察研究) (3) 实验研究, (4)其他(含书评、会议纪要或发言、讲座) , 其中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文章占80. 8% , 调查研究占9.2% , 实验研究占3. 6% , 其他文章占6. 4%。根据数据的运用情况将研究分为四类, 即(1) 没有数据, (2) 有数据无统计分析, (3) 描述统计, (4) 推论统计。发现87. 6%的研究没有数据, 1. 3%的研究虽有数据但无统计分析, 有描述统计的研究占7. 8% , 有推论统计分析的研究占3. 3%。

  虽然这个统计资料不能完全代表目前国内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全貌, 国内研究者在国内其他期刊和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没有统计在内, 但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 目前在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领域, 研究以理论介绍和经验描述为主, 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少。对此, 用施光亨先生的话来说, 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洋”和“土”两个方面。一方面, 许多介绍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文章, 作者对国外理论没有经过很好的理解, 也没有结合汉语实际的实证研究, 文章带着“洋味儿”; 另一方面, 许多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文章, 作者没有科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文章带着“土味儿”。从总体上看, 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并没有走出理论介绍及经验总结的模式。

  针对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定量研究的现状,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我们不仅要引进和介绍国外的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 而且更要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具体现象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出现质的飞跃, 才能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借鉴来的。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这两大类, 一般认为,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1) 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形成假设; (2) 通过自然的观察和访谈收集资料;(3) 资料来源于自然情境; (4) 对资料进行叙述、描述; (5) 研究一个或少数几个案例。定量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1) 研究开始时就有精确的假设; (2) 通过有控制的观测收集资料; (3) 将资料简化成数字进行分析; (4) 研究一定数量的被试。

  实际上对研究范式的定性与定量划分不是简单、绝对的, 这两种研究各具特色, 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总是比另一种研究方法更符合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范式, 例如个案研究更具有定性范式的特征, 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更符合定量研究范式, 但是它们并不矛盾, 可以互相补充, 例如通过个案研究获得的自然语言资料与通过有控制的实验研究获得的资料可以互相补充。这些研究方法本身并不会妨碍一个人在实际研究中对另一种范式的选择 (L arsen- F ree2m an &Long, 1991)。

  (一) 定量研究

  1.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即探讨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例如探讨教学方法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 即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实验研究的一个独有特征是, 研究者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例如, 如果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孰优孰劣, 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 那么研究者就要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并设法给不同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有对照组。一般来说, 一个正式实验至少有两个被试组: 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例如用一种新教材或一种新教法) , 对照组不接受处理(这时称为控制组) 或接受另一种处理,例如用一贯的教材或教法。

  (2) 将被试随机分组。实验开始时研究者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组中去, 即参加实验的每一个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机会是相等的。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尽可能相等, 即两组的差异是随机误差造成的, 以便实验处理之后两组结果的不同可归为处理不同造成的, 而不是两组差异造成的。

  (3) 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中, 例如在家庭、学校课堂或者社会环境中, 人们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实验研究遇到很多困难, 有时要进行一个真实验是不可行的。这时可以进行前实验或准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