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0-08-03 10:22:19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谈述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摘 要] 诗歌语言具有典型的模糊性特征,语言的模糊性成就了诗歌的模糊美。引起模糊性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诗歌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这些因素,在忠实传达原诗作用的基础上,再现原诗的模糊美。

谈述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语言模糊性;模糊美;诗歌翻译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内涵上的丰富和形式上的简单形成强烈的对比,造就了语言模糊性。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构成了独特的模糊美,大量地运用模糊语言成为诗人表情达意、塑造形象以及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而诗歌怎样译才能保存“原汁原味”的模糊美?这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一、模糊性的定义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模糊性”的含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较难下定义的概念。古今中外不少学者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德国语言学家安东·马尔蒂札(Anton Marty)于1908年在其著作中指出:“我们所说的模糊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名称运用的范围是没有严格划定界限的。”[1]1965年,札德发表了论文《模糊集》(fuzzy set),指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2]Channell将模糊语言的定义和其用途放在一起阐述:一个表达是模糊的如果a:它能和另一个适用同一命题的词相比较;b:它是有意模糊或无意模糊的;c:其作用是本质上的不确定。[3]

  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先生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1979年,他发表了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文章指出,“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即所谓‘模糊概念’”。[4]他通过大量的例证,区分并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模糊词。张乔认为:“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的。这样,语言也具有模糊性。”[5]周芳珠从模糊语言的几点特征(不确定性、相对性、精确向模糊的转变)界定了模糊语言的范围。[6]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们对“模糊性”定义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即范畴之间或者一个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界限亦此亦彼,具有不明确性或者不确定性。

  二、模糊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1、模糊是诗歌翻译的必定取向

  诗歌翻译即把诗歌的文字内容、思想含义、语言形式、意境意蕴等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因此,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必定影响到这种语际的转换活动,引起不确定性,即模糊性,这是由诗歌语言的特点和翻译的性质决定的。从诗歌的解读到表达成译本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不充满了模糊性,这就决定诗歌翻译活动具有模糊性。

  (1)译者解读的模糊性

  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来解读原诗,与原诗进行交往活动的。由于诗歌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原诗形成了理解上的空白,译者的解读只能达到一种接近,而永远不能穷尽,这个空白为译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译者对原诗的解读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初读诗歌,头脑中形成的是感性的、模糊的信息,经过反复思索和对信息的加工,逐渐形成理性的、明晰的理解,而后,译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对诗歌进行翻译。由于受社会、历史、创作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译者对原诗的理解永远不可能“穷尽”,而只能无限地接近。整个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思维由模糊到清晰,而后达到更高层次的模糊的过程,但此时的模糊已不再是盲目的,而是附加了译者一定的主观倾向。

  (2)表达的模糊性

  译者通过译本与译语读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即所谓的表达过程。表达过程的模糊具有其必定性和必要性。首先,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译者与原文本交往活动基础上的。诗歌思想的含蓄性要求诗人在表达时特意留下一些理解上的空白区域,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借助主观创造性,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去填补这个空白区域,因此,原诗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译者必须用相应的模糊思维去解读,这就为模糊表达奠定了基础。其次,形象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形象性的构筑靠的是诗人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是在模糊思维的主导下进行的。译本的创作过程基本上是在译者模糊思维的主导下进行的,而把这种模糊思维转化成文字符号就要求译者运用相应的模糊措辞,才能使译语读者的想象空间与原语读者的想象空间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

  (3)译者风格的模糊性

  译者风格是指译者整体上表现出的有代表性的独特风貌,即译者的行文气质。每个译者的风格面貌都具有独特性,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诗歌的思想、措辞翻译不同程度地受译者本身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喜爱偏好、文学修养等的影响。有的措辞华美,有的简约精练,有的刻意求精,有的则着力于主观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经过不同译者的笔也会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貌,而同一译者的风格在不同阶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译诗的风格或多或少会掺杂着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具有可分析性、可感知性,同时又具有不可译性,……所以风格无论如何不可能一丝不漏地通过翻译再现,怎么处理都是一种近似。”[7]从这个角度上而言,译作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既不完全是原诗作者的个人风格,也不完全是译者的个人风格,而是原诗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有机结合。

  (4)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古今中外,翻译标准可谓是层出不穷,各有千秋。西方有“等值论”,中国有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傅雷的“神似说”、林语堂的“忠、顺、美”等等。这些翻译标准很多都是模糊不定的。就拿“等值论”来说,“等值”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世界上找不到两种在语音、语符、语义和语法方面完全相同的语言,也找不到在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方面具有完全相同水准的两个操不同语言的读者。“等值”作为一个人为设定的翻译标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它表达了译者期望译作与原作的那种理想关系,不是一个定量,而是一个近似值。其他标准也同样如此:“信、达、雅”、“忠、顺、美” “神似”都是模糊性很强的概念,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是信?什么程度才叫美?恐怕没有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只是译者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而已。可以看出,古今中外众多的翻译标准本身就不是精确概念。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为译者充分发挥主观创造力、传达原诗含蓄朦胧的模糊美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2、诗歌的翻译原则——再现模糊美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美。模糊美是一种审美体验,是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富有弹性和跳跃性,模糊性同时也是诗歌魅力之所在,这种魅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诗歌的大环境下,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相比更显活力,信息容量更大,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席勒肯定了诗歌模糊语言的魅力:“没有那种模糊的概念——强大的、总体的、发生于一切技术过程之先的概念,就不能创造富有诗意的作品。”因此,诗歌的美主要靠模糊语言来传达,我们甚至可以说模糊语言创造了诗歌的美。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赋予了诗歌开放、包容的审美氛围,增加了诗意的深度和广度。语言的模糊性使诗歌的形象、意境、韵律等都呈现出亦此亦彼、朦胧不定的状态,给读者留出了无限想象的余地,拓展了其品评玩味的空间。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开放性吸引着更多读者去阅读和深思。

  所谓的模糊美,并不是含糊晦涩,让人满头雾水、不知所云。诗歌含蓄的意境,隽永的韵律,流动的情感无不构成诗歌的模糊美,这种美使人心领神会,从而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审美感受。诗歌的美与语言的模糊性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一部好的译作必定要传达原诗语言的模糊美,语言的模糊美是诗歌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该予以重视和体现。 因此,如果译者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模糊美,无疑对译诗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恰当的表达形式,传达原文语言的模糊美、意境的含蓄美,再现原诗的情感和那种飘忽不定的审美情绪,使译文激发起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7:6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8

  [3]Joanna Channell. 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39

【谈述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相关文章:

1.谈企业补充性保险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

3.谈常见中药对肾功能的影响论文

4.谈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定型观念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的论文

6.美拉德反应及其对食品加工过程的影响论文

7.定型观念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文

8.会计模糊性研究论文

9.谈企业应收账款对利润质量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