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

时间:2018-05-08 我要投稿

  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大批量“生产”的人才与媒介真正的人才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这种不合时宜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缺乏融合性、缺乏媒体经验的师资、媒体融合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以下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媒介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进一步加深,传媒组织形式发生转变,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高校传统媒介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创新路径,以适应媒介融合对新型媒介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分析我国高校媒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和融合性、缺乏从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等,提出有益于我国高校媒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 高校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专著中,把媒体融合描绘成一种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深、加快,这种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①

  一、媒介融合的背景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1、媒介融合:传媒发展的新趋势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媒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媒介在技术、业务和市场上实现多方位渗透、融合和交叉,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纷纷成立,三网融合和融合型媒体成为媒介发展的重点,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2015 年的两次会议是一场媒介融合报道的盛会,在报道中媒体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媒体集团内部的融合,即同一家媒体集团内部不同平台的融合。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打好今年全国“两次会议”的报道战,《南方日报》全媒体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南方全线通终端、户外LED 屏等六条新闻生产线全面整合,成立“两次会议报道融合小组”,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两次会议”报道体验。

  (2)跨媒体平台的融合。今年两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是跨体制内外、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比如网易新闻中心与北京青年报新媒体组合作的可视化专题在网络上达到了惊人的传播效果。北京青年报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对内容进行精工细作,网易作为互联网媒体拥有强大的优势渠道,强强联手取得显著的传播效果,这种传统媒体精良制作内容与互联网媒体优势渠道合作的共赢模式也将得到持续发展。

  (3)媒体人身份的融合。在今年“两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在自报身份时,通常都是“传统媒体母体+新媒体”的形式,即“某某电视台或报纸+某某网站”,一个人,双重媒体身份,不仅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更体现了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2、媒介融合对媒介人才需求的变化

  从两次会议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融合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你写我看、专业采编、单向传播、单次传播的模式,受众参与、采编互动、融合传播、跨平台联动成为新特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媒介融合对媒介人才需求已经改变,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上日程。

  (1)技术融合型人才。“采、写、编、评”是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作为全媒体人才除了要有很强的“采、写、编、评”的能力,还要会摄影摄像、制作视频、音频,会编辑整合各种信息,能够将一条新闻作多样化处理,为不同形态的媒体提供信息产品。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必须精通各类媒介的特性,掌握各种数字和网络技术,并熟练使用新媒体新闻工具,能够成为社交性媒体的积极活动者和舆论领袖。同时必须精通新闻信息流转的每个环节,具备及时发现、处理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2)知识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专业知识是基础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宽厚的文史哲基础,构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知识体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能以广阔和专业的视角深度分析、整合新闻信息从而满足多元化社会不同的需求。新闻记者不仅是杂家,还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记者,例如新闻学——法学或新闻学——经济学的跨学科人才,借助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记者将更有效率地把握该领域里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全媒体人才不仅是技术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知识融合型人才。记者已从传统单一型记者转变为全能型记者如果用我国高校媒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去培养媒介融合所要求的全媒体人才,显而易见是培养不出来的。死守传统的媒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媒介融合现实,不能培养出符合实践需求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我国媒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革新。

  二、当前我国高校媒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大批量“生产”的人才与媒介真正的人才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这种不合时宜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缺乏融合性、缺乏媒体经验的师资、媒体融合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融合性

  (1)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通识教育。梁衡先生曾说过:“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它的学问被化掉了,化作似有似无,化在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之中,化在各行业、各种人身上。”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更青睐复合型人才。所以,新闻传播类专业应在更广阔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展开新闻传播教育,使新闻的人文性、科学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得到有效统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当前我国新闻教育中专业课比例偏高,通识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占总学分比例约为通识课的2 倍。这种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对理论和形式过于专注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科学、文化基础底子薄弱,后劲明显不足。

  (2)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的缺乏。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需求分层越加明显,媒体需更加重视专业报道才能来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媒介人才在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外,还要充分吸收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将非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同新闻传播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构建双重的专业知识结构,成为专家型记者。而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受传统媒介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交融,学科间的课程设置似隔着一道密不透风的墙,没能有效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导致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学科融合课程普遍缺乏,这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的媒介人才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自然不会受到媒体青眼相加。

  此外,原来媒介分立的局面对高校的学科划分有着牢固而深刻的影响。新闻传播专业基本上以单一的报业、广播或电视等某一媒介类型来划分,如新闻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编辑与记者,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只为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培养人才,编辑出版则为杂志和出版社培养人才。虽各有特色,能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课程设置过于分立,削弱了各专业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学生只能局限于某一个职业而无法与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形式的报道、运营模式及多种媒介新技术的需求相适应。

  2、传统师资队伍拖累全媒体人才培养

  与西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相比,我国高校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缺乏传媒实战经验。我国高校招聘教师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学位和职称,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造成许多高校教师虽有博士学位,却缺乏新闻传媒的实战经验。尽管业界在飞速发展,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院派”老师的知识体系很难重构,得过且过心态成为定势。这些弊端最终在教学上表现为新闻传播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即便是案例教学,也是照搬书上陈旧的案例,这种不得要领、雾里看花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到岗后普遍感觉自己在学校没能学到有用的技能,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3、实践资源短缺导致毕业生难就业新闻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匠”(以实际从业为主)有“师”(以理论教育研究为主),以“匠”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在培育当中最不应该轻视的是实践教学,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业界考量新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传播实践教学令人担忧,不少高校普遍存在忽略实践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环节,更体现在实践资源的缺乏。一方面由于资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新闻院系现有的教学实验设施是在原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下建设起来的,因此其理念与运作,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实践,大多数高校没有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导致新闻业务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只能采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主要依托校外媒体,进行粗放式的实习,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在专业实习的环节较少学生有机会得到院系安排去主流媒体实习。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没有机会去媒体实习,只能去非正式的传媒机构或其他行业实习,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实习。实践的机会和效果差别很大,难以把控。③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业界的需求,更无法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媒介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