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

时间:2021-03-11 11:06:13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

  “无为”是《老子》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换言之,理解老子就必须要理解其“无为”思想的真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更多内容请浏览(www.oh100.com/bylw)。

《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

  摘 要:《老子》书中蕴涵了和谐以及“无为”的思想,二者关系紧密。“道”的目的是为生成一团和气,“无为”乃大道施为的方式。大道的和谐就要行“无为”,也只有“无为”才可达到大道的和谐。《老子》思想源远流长,至今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和谐;和;无为;道;不争

  《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几千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全书内容涉及修身养性、论道治国等诸方面。在传统的“儒道互补”的理论构建中,《老子》一书并不回避对“治国平天下”层面的理论探析。相反,在历史的沿革和发展中,人们对《老子》思想“无为而治”的研究热情始终未曾冷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任何有益的理论思想和改革实践都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千百年来,《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牵引着人类对大道和谐的希冀,这一点与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是相吻合的。本文旨在透析《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发现二者间的密切关联,以资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和谐

  历来在儒道的理论互驳中,儒家从仁义道德的制高点,批判道家消极遁世,道家的和谐思想也往往被认为是局限于“小国寡民”的狭隘视阈之中。从《老子》的文本解读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并未真正触及《老子》思想的底蕴。《老子》全书语言正言若反,委婉隐讳,对其文本的理解向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观点和见解正误难辨、深浅不一,不免以讹传讹,但《老子》书中和谐思想的理论构架直接触及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其发展就不能违背这些基本要素的运作规律。

  《老子》全书开篇便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而在第四十二章中,老子则明确提出了“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是以唯一的整体出现的,“道”“一”齐一,同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地含有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产生和谐之气。可见,“道”是万事万物的产生的原因,是最为基本的元素,而“道”的终极目的则是产生这股和谐之气。换言之,“道”的运作小到风云变化,大到操控宇宙,其目的都是“和”。这种“和”具备“道”的某些特征,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一个无限运动变化的结果。《老子》用“和”字表述宇宙的统一稳定状态,实际上,这种“和”是具有推广意义的。《老子》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提出“和”的概念是有重要旨义的,宇宙万物至微至大,“和”则是纷坛复杂的宇宙万物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无论宇宙万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自然的结局都必定趋向于“和”。

  此外,《老子》全篇有诸多章节也都闪烁着和谐思想的光辉。例如《老子》第八十一章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实乃纯粹意义上“道”的实体或曰自然法则,天道是利物而非害物。上文已经指出,“道”的终极目的是一团和气,和的结果就是“利而不害”。那么,宏观意义上的天道如此,具体的人又是如何呢?圣人之道则是帮助而不争夺。显然,老子在这里是借天道为人道立法,即从人伦角度为现实社会提供准则,通过促成人道的和谐,进而实现整个天道的和谐。老子又说:“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实际上又从根底上把“道”与自然和谐的本性连接在一起,也就更加鲜明地凸显了老子所追求的'“域中四大”[1]相互和谐、存而并一的和谐之境。

  二、“无为”

  “无为”是《老子》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换言之,理解老子就必须要理解其“无为”思想的真谛。《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也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方式和途径。“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自然又是崇尚和谐的;“道”之无为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倒推“无为”,在老子看来,“无为”依然是以终极的一团和气为目的。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取法自然之道,有其自己的生长规律。既然天道是和谐的或者说是求和谐的,那么“四域之大”的人也应该秉承这种自然之道,行“无为”而“有为”。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第四十三章)此话是讲,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老子此话在做隐喻,“至柔”“无有”归根结底都可化归为“无为”之为,然而就是这样的“无为”可以驱动最为坚硬有形的事物。老子主张“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韩非子·解老》对此作过解释:“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老子》第五章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繁多而屡次遭受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小鲜的烹饪不能多动,大国的治理就不可劳民伤财。在这里,老子的“无为”一方面依附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背景,强调当政者要考虑民生疾苦,不可一味恣意妄为,否则这样的“有为”真的“不若守中”;另一方面老子也意在指出,真正的“无为”是“少动”,最终目的是产生和谐。“无为”“有为”的分辨并不重要,而产生的效果却是至关重要的。围绕这个最终的价值追求,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无为”之道。《老子》第五章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话单从字面上进行浅薄的判断恐难登大雅之堂。“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老子认为此等“仁”是等差之爱,是不足取的。老子提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意即消除私爱,将爱博大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差等性违背和谐的根本要求,不是“道”所欲也,老子是要通过“无为”而达到澄明的和谐境界。

  三、“无为”通向和谐的理论可能性和可行性

  《老子》六十三章指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很显然,老子的“无为”不是离俗避世,相反,“无为”实则暗示了一种方法论意义。人们通过“无为”,能够更加贴切地把握天道人事运行的规律,更加有效地行为而不会导致天道和谐的破坏。

  《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的东西越多,看事物看得越仔细,心机就有变坏的可能性。老子在这里说的“为学”是指政教礼仪等外在的世俗之学,学得越多,心机就可能愈加伪诈奸邪。当然这都不利于和气的生成,故而要“损”。“损之又损”就是要修行自然天道、减损私欲。至于“无为”,我们也断然不可理解为无所作为。助长私欲的“有为”当然要减损,“无为”姑且可以理解成无私欲之“为”。将其意义引申,“无为”意即消除影响大道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杜绝矫枉过正的“有为”之举。“无为”通向和谐的可能性在于,“无为”为“道”施为的方式和人应以之为法度的施为方式。讲“无为”之道,为减少“有为”之道;“道”以“无为”而收有为之功效[2]。

  在老子“无为”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争”。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不争夺而善于取胜。《老子》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中,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不叛离大道,减少私欲的纷争。唯有如此,才不致让自己产生过失。如果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大道的和谐也就不远了。此外,还应该看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省钢,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这里又进一步诠释了水弱而不争的高明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貌似无为的“不争”实质上是一种更加高明的竞争手段,这种“不争”避免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老子崇尚“无为”源于对一团和气的追求,由“不争”到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又将老子的原意狭义化了。老子指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八十八章),这里老子的“不争”又一次回到了其原始意义。大道的和谐终究要回到“不争”,反过来,唯有“不争”才可实现大道的和谐。这样,从“无为”到“不争”再到和谐,构成了老子理论逻辑的完整性。

  结语

  《老子》全书中“无为”思想所渗透的治国方略和修身之术值得当代人深思,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也极具启发意义。现实自然和社会确乎存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但矛盾的处理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和谐的实现就是要找到矛盾的动态平衡,不可无为,亦不可妄为。反观当代社会的诸多弊病,例如生态危机、人机关系紧张等等都是由于人类短视的“有为”和纷争所造成的。大道的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祈求的目标,如今我们解读《老子》思想中的和谐和“无为”也是在这条道路上上下求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第十四章),《老子》思想所放射出的璀璨光芒,也必将为和谐社会的演进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高秀昌.易通老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老子》思想中的和谐与“无为”】相关文章:

老子无为思想的低碳意蕴论文07-31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03-08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04-13

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论文07-23

论述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子哲学思想的运用05-01

谈谈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子哲学思想的运用10-03

谈老子的女性哲学思想07-31

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论文08-22

浅析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思想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11-06

和谐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