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浅谈

时间:2020-09-07 14:44:36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浅谈

  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从网络、报纸以及电视上观察经济动态,从而提出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浅谈

  针对经济类应用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学科上的特点给教学带来的阻碍、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总结多年实践经验认为,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应当做出合理改革,教师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化为较为具体,易于理解的内容,并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目前,经济学讲解的内容一般是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作为基础的,其中并没有对非主流学派进行介绍的观点。因此,导致学生难以对西方经济学达到一个完整且动态的理解。目前的经济学主流内容,有尚不能有效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加上师资方面的不足,导致当前经济类应用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经济类应用人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填鸭式”教学。这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较为浅显,加上应试制度的影响以及部分文科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使学生对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题等。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因为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着假定条件,导致课程中存在着不现实的图像以及部分专业术语,并且其理论多是国外的经济发展现象,缺乏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应用型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经济学理论内容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但是目前,有些经济学理论中缺乏直观效果。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对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对当今市场中的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进行分析。

  (二)师资方面存在不足

  当今,经济类应用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还应当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同时,教师年龄、职称以及学历上的结构较不合理。学校内缺乏学术氛围。另外,部分学校因为教学任务重、教学经费紧缺、学校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师学习机会少,教师没有足够的经历进行学术研究,因此学校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部分学校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很容易受到就业市场、学生生源以及制定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经常变化,再加上同类学校之间教师缺少学术上的沟通,使学校教学水平很难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类应用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充分运用案例教学

  西方经济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的一般性、基础性以及抽象性,它是最原始的经济学理论的综合,一般均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推理对其知识进行抽象的表述,这就导致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这种基础性、抽象性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化合生动化形式[2]。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师的一份责任,这直接关系到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对多年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认为,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更加通俗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经济学理论。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根据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收集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将学生带入这一场景中去,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案例中的经济学事件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均会运用到案例教学法,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布置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就草草说出答案,这样的方式算不上完整的案例教学法。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对某一真实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充当这一案例中的某一角色,从而,设身处地的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源自对所学知识的质疑,或者不理解的部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探究学习主要是一个多个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知识的观察、研究、提出问题、查阅书籍以及其他资料、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对结论作出假设,从而对知识作出批判式思考,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学习主要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问题,才有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方式是:第一,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得出问题[3]。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进行比较、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中所得到的答案进行比较、对国内和国外的市场进行比较等。如对“均衡思想”的有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材上阐述的是“当生产要素的价格出现变动时,其他领域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其中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市场机制会通过本身的力量实现均衡。”

  对于这样的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否如书上所说,如“当劳动价格提高的时候,会引起上述几个方面的变化”、“各方面市场之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联动的”、“各个市场之间最终能否实现均衡”、“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均衡,只靠市场的力量是否足够”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将国内外经济进行比较、将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学进行比较,从而,学生头脑中便会出现许多问题。第二方面,在经济动态中发现问题,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学生对动态经济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从网络、报纸以及电视上观察经济动态,从而提出经济问题。例如:对“经济政策”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每个时期的经济动态,特别是特殊时期的经济动态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从经济动态中找出问题。如“为什么同样处于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采用这种宏观调控方式的依据是什么”“采用这种方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是否采用与我国相类似的政策来度过这一经济难关”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如果自己是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面对这样的危机,会怎样做。这些问题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学生对这些经济事件会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容易对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对西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对这方面知识进行学习,并且采用研究、思考、探讨、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出各自的答案,这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效果更加突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积极分析和研究,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根据课程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当今经济市场特点进行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经济类应用型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水平。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浅谈】相关文章:

1.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

2.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3.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研究论文

4.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论文

5.分析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及结合研究论文

6.浅谈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

7.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8.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

9.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