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时间:2020-09-11 12:23:21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对译者而言,他具有写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不同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如何,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译本水准,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承担了读者、讲解者和创作者三种文学身份。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再现者,能够将原作跨越时空、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其成为可供全世界读者共赏的文学瑰宝。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的作用存在相当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当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逐步得到重视,译作的地位得以提升。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简要探讨其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并着重论述译者主体性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文学作品;英语翻译;译者;主体性

  引言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意义的传达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具有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文学作品翻译更是如此,“五四运动”以后,大量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译入我国,对我国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译者和译本的价值一直被业界所忽视,译者往往被当成不同语言转换的“匠人”,在文学创作中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审视,其在翻译中赋予了原作崭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性,是原著能够经典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被不断认可。受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影响,对文学翻译的主体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身份和作用,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文化转向”下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始,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长期以来翻译界的热门话题和前沿学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前,译者必须完全忠实于原著,译文是对原文信息的等值传递,是人们对译者的主要要求。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只是两种语言转化的搬运工,译者的创造性是绝不被允许的。但在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文化派看来,译者和原作者的地位同等重要,译本应当是原作的生命延续和文学再创作。在其著名的翻译操纵论中,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或重写的形式,它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种基本力量的影响,译者通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对原作的改写,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文化转向颠覆了传统的翻译原则,文化意识在翻译研究界的地位不断被强化,翻译不再局限于翻译本身,人们能够从外部和宏观上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全过程,这些都使得译者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今天的大量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译者身影,尤其是众多女性主义翻译家,她们将女性的个人特点融入到译作之中,译者的主体性愈加凸显。

  二、译者主体性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一)赋予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文学翻译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解释,它将在一种文化下被熟知的文本信息和意义,在另一个陌生的文化中被诠释。一部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广为传颂的经典文学作品,需要被不同文化下的读者都能理解和接受,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在这其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译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他们从政治、道德、伦理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对原作进行结构和翻译,人们才能在多角度和多样化的译本中全方位地了解原作的真谛。基于译者的主体性,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文学作品的解释,一次次赋予文学作品原著以崭新的生命力,使读者始终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文学作品才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译者通过自身主体性的解释行为,将大量承载着原语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外语作品引入本国,使之在更广泛的地域得到传播,文学作品因此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

  (二)文化语境下对作品的重新解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翻译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译者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是文学作品能否成功翻译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翻译不再是语言层面的机械转换,而是译者在文化层面对原作的改写,他们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则会截然不同。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选择和操控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策略是以母语文化为中心,将本民族的'价值观、文化意识放在核心地位,在翻译中消除对方文化中的个性,顺应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主,保留原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帮助读者拓宽视野,了解外部世界的文化氛围。译者基于自身不同的翻译目的,都会对两种语境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翻译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经历了从归化为主到注重异化的一个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译者从自身主体理念出发,在处理原作文化中或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都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意识形态对作品的操纵和控制意识

  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产物,当社会出现和文化产生以后,人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该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切观点、观念和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他必然受到自身所生存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其翻译活动的全程始终被其所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限制和操控。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或来自官方权威机构的审查和引导,或来自译者自身的政治和思想理念。译者主体意识形态对其作品的翻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不同译者人生阅历、教育程度、文化底蕴、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使得译本打下了强烈的译者本人意识形态的烙印。例如19世纪末的英国作品《牛虻》,在本国文学界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但由于其符合中国译者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因此其被积极译介到我国,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被广泛传播,这一文学史上的特例正是译者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翻译操控的真实写照。

  三、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一)译者的作品选择和翻译风格

  既然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再创造的过程,那么译作自然也会体现出译者的某类翻译风格。一般来说,一部译作往往是译者个人翻译风格和原作创作风格的结合体,它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更能体现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译者的主体性能够在译本的语言和句法层面得到充分展现。首先在语言特征上,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无论在语音、语义、句式、语法等方面都差异显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往往由译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例如在词汇的选择上,原作中的一个英语词汇可以对应多个汉语词汇,具体在译本中选择哪个词合适,决定权完全归属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使得他有权决定是“忠实”还是“背叛”原作的词汇特征。因此我们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中经常能够看到,守旧一些的译者在词汇选择上一般比较正式,而追赶潮流的译者在词汇的选择上则更能体现时代的气息,译者的主体性能够改变原作的时代背景。

  (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在一定的翻译策略指导下进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译者基于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当前主流的翻译方法,它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他认为归化法是将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是将原作作品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异化法则是保留原作的异域性,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学作品翻译到底应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没有一个标准和固定的答案,它往往基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个人喜好,但它会使译本向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向发展,前者弱化了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冲突,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作;后者则在一定程度改变了目的语的常用规则,将不一样的异域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使得复译现象不断涌现,原作被不断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三)译者的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积极的因子,其主体性的发挥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立场。不同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如何,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译本水准,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承担了读者、讲解者和创作者三种文学身份。译者在翻译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对原作的内容加以阅读和理解,之后再基于自身的两种语言能力,对原作所蕴涵的思想和美学进行诠释,最终从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出发,对原作进行文学的再创作。因此译者要想实现译本的高质量,就必须具备极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才能在表达原作基本内容的同时,向读者传达出原作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还原和再现作品在思想、美学、语言风格等不同层面。

  结语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对译者而言,他具有写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不同译者对原作的感悟和体会可能存在不同,他们基于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目的语中实现对原作的完整构建,因此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其主体性因素贯穿始终,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的选择、两种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下的交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一个优秀的译者必须在准确把握原作思想、文风、文体的基础上,适时发挥其主体性,在忠实原作的同时在译作中最大限度地诠释作品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陈嘉昱.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No.12204.

  [2]雷应秋.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J].作家,2013(12).

  [3]崔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袁婷.文化视域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东岳论丛,2015,v.36;No.25408.

  [5]李庆明,刘婷婷.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1,v.32;No.15004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相关文章:

1.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论文

2.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研究论文

3.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研究论文

4.等值理论在医学翻译中应用的翻译论文

5.试论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论文

6.英语翻译开题报告

7.浅析本雅明《译者的任务》背后的哲学光辉论文

8.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研究

9.英语教学中合作型课堂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