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时间:2022-03-30 16:13:29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歌剧魅影》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歌剧魅影/歌剧院幽灵)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它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歌剧魅影》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剧《歌剧魅影》整个故事情节是悲情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 19 世纪巴黎歌剧院中的让人落泪的爱情故事,算得上是一个悲剧。在《歌剧魅影》剧中,“魅影”形象或许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本质,我们也无法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的下结论,但就剧终魅影思想品德方面为我们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

  引言

  对音乐剧的研究是一个起步较晚,研究历史较短的领域,但对于著名的《歌剧魅影》而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今年来许多学者、专家也不断的在尝试克服前人研究资料不少、研究理论未能结合实际的困难,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在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结合个人研究观点对音乐剧《歌剧魅影》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创作《歌剧魅影》历史的背景

  音乐剧有别于传统音乐,早在20世纪的音乐的内容和题材以及表现形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从内容和题材上区分有表现自然科学的,有表现抽象概念的,有表现幻想世界等等从表现形式上分有流畅的旋律,有基本没有调性的,有使用十二音音乐语言的,也有节奏自由变换的作品,还有像微分音音乐、电子音乐等一大批新的音乐品种及表现形式,更夸张更极端的是出现了无声音乐。艺术家韦伯就刚好经历了这样的创作氛围的熏陶,从小生活在这种音乐文化之中。他借鉴了传统的音乐剧创作中的精华和优秀之处,并运用个人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将其大胆改造,把浪漫和激情、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将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曲调引入到欢快的节奏当中。这也是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将浪漫和激情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曲调引入到他那欢快的旋律之中。这是《歌剧魅影》带来的惊喜与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歌剧魅影》的剧情简介

  音乐剧《歌剧魅影》整个故事情节是悲情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 19 世纪巴黎歌剧院中的让人落泪的爱情故事,算得上是一个悲剧,由著名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原著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的小说改编而成,故事的开始,主角魅影因为长相丑陋无比而遭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渐渐的他开始变得凶狠、高傲、自私,一步步使他的内心对社会充满了痛恨与憎恶,以至于开始产生罪恶。剧中的男主人公面部丑陋,但却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不仅会作曲,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被女主人公称为“音乐天使”。然而由于面部丑陋,害怕世人异样的眼光,于是躲藏在歌剧院的地下水窖之中,带着面具,从来不与人交往。剧中女主人公克里斯汀是一名很普通的伴舞演员,在偶然机会下,通过魅影的教导,克里斯汀在巴黎歌剧院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欣赏,就在日复一日的教导中,魅影发现自己爱上了克里斯汀,故事由此展开……

  整剧不仅人物个性鲜明,情节高潮迭起,整个舞台表现气氛浓烈,将一部有悬疑有凄美有感动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之外的思考与想象直戳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把人性对爱情,对温情的渴望和追求一一展现,最让人铭记的是剧中各段音乐与剧情的巧妙融合与搭配,浑然天成,不多余,不生硬,使得整部剧无论从完整性还是从多元表现性上都突出了自身的特色与风格,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

  三、唱段《夜的音乐》的情感分析

  因为整个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人性与社会的问题,所以在唱段《夜的音乐》中给观众听觉呈现更多也是人性的美与丑,宽容与理解,人格与情感等让人思考的问题。当人性遭遇黑暗,当命运遭遇抛弃,当温柔遭遇伤害,再也无法逃避时,只有反抗,也只有在黑暗的环境中,在优美的旋律背后才能找到一丝温暖与安慰,才能将用音乐衬托黑暗,二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刻画出剧中魅影的黑暗世界。

  1.内心世界方面。在《歌剧魅影》剧中,“魅影”形象或许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本质,我们也无法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的下结论,但就剧终魅影思想品德方面为我们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我们不难看到,魅影外表冷酷无情,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层次其实是充满伤痕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焦躁,有不安,交织着欲望与恐惧,思想极其复杂,但整个都是在围绕对爱慕对象克里斯汀爱情的流露。

  2.情感塑造方面。音乐家韦伯按照剧本舞台布景的变化、人物心理特点、巧夺天工的搭配与情境相呼应的的演奏乐器,使人物的个性、人格特征塑造得更为饱满。通过建立相对柔和、缓慢、抒情的音乐基调渲染了“魅影”的浪漫气息,让听众最直观的感受到“魅影”的浪漫色彩,达到了深华主题的目的。乐曲的开始采用了八分连线节奏型的伴奏织体,十分具有画面感,整个音乐出现了“魅影”和亲密爱人泛船湖上的画面。特别是伴奏声部织体中,低声部长音节奏的出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塑造出“魅影”和爱人相聚一起的心理状态和环境氛围。一方面,缓慢低平的音色将背景朦胧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为主人公向克里斯汀倾诉情感内容奠定基础。在这首乐曲中,像这样的伴奏织体一直穿插萦绕于主题中,营造了主题内容要求具有的浪漫氛围。

  3.唱段音乐感情升华方面。整个音乐背景的情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演唱可以说是处理的非常小心翼翼,而且唱腔上多用气声,在表现上略微带着呆板散漫,似乎是在表达剧中主角的魅力与恐惧,并带有强烈的矛盾关系。在第二部分的演唱中,观众基本上能够感受得到克里斯汀已经完全被制了的那种状态,以及她对夜色的好奇心理,且非常想融入到夜色之中的心理欲望。在本部分歌曲处理上,此时更显得开放,流动,旋律也略微轻快一些,声音更加真实,气声的运用也降低了比例。在第三部分,魅影依靠魔力的手法,非常动人滋润的歌喉,将沉醉在音乐之中和黑暗世界中的克里斯汀推向了一个精神层面上的高潮,与此同时,魅影也得到了一次完完全全的精神释放。三部分的唱段处理上,气息运用非常强烈,一方面表达出魅影的感情世界,另一方面又反映了黑暗,魔幻,绝望的周围环境,可以说很好的将这个“愤怒”的人物背景和悲痛绝望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四、《歌剧魅影》的舞台表现分析

  大吊灯、大梯廊、错综复杂的地下水道、迷宫般的结构、复杂的剧院地下建筑设施,亮堂华丽的演出服饰,为《歌剧魅影》的舞台表现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在舞台上布景和道具设计上非常逼真。从屋顶到地下,从一场场化装舞会的切换,每一次场景的变换都显得华丽盛大,特别是在地下湖中的那一段,巨大的烛台、如真似幻,在幽灵带着克里斯汀到地下湖面并划着船,几乎让观众沉浸在整的湖水中一般,完全没有察是舞台效果的魅力,真实代入感相当强烈。本剧舞台效果,表现张力都极具视觉感,豪华大气,壮观雄伟,再结合高科技的声光控制协调,为台下观众创造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的想象空间,由于舞台效果的逼真,精准,富有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力,观众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五、剧中《夜的音乐》中的唱法表现分析

  在剧中《夜的音乐》这一唱段让本身剧情得到强烈的升华,完全算得上是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这首乐曲属于典型的再现式乐段结构,共由三个乐段构成,从这首乐曲的三段结构可以发现,前两个乐段部分带有反复性地循环乐段,第三个乐段是带有一句尾声的单乐段式结构。在第一、第二段的内容中,乐调曲调从降D大调开始,整个音调在刚猛粗旷的色彩基调上又兼具了清新柔和的视听感,这种视听感主要通过这主要表现在调内旋律声部之间的音域变化与声部和弦之间的交融变化,比如在旋律的开头,其中旋律线中的小字一组降 a 与小字组降 a ,是同时在一个八度之内进行的,音响旋律音高的时候是在主和弦“降 d ―f―降 a”的三音与经过音“降 e”上旋绕分解的,这部分的音响让主人公对心爱之人诉说内心的柔情更加形象生动。当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的时候,会很容易的发现声部的表现大多都集中在中低声区,通过演唱,所包含的情感有很多低沉的诉说音调,更加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而加上伴奏音响的搭配,就深刻凸显了两个人物形象,对主人公心理活动、“魅影”爱人之间的情感状态有了全面表现,增加听众在聆听过程中的代入感。

  结语

  《歌剧魅影》不仅推动了听众到剧院欣赏和了解古典音乐,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其中表现与传统古典音乐不同的是,该歌剧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以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让大众欣赏高雅的严肃音乐成为可能。

  【拓展知识】

  小说歌剧魅影结局

  结局是克里斯汀为了劳尔的生命,决定和魅影在一起,并亲吻了脱下了面具的魅影,但那一吻冰冷而无情,使魅影认清了事实,魅影毅然决定让克里斯汀和劳尔离开,自己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尽管魅影的自私阻挠了克里斯汀与劳尔的爱情,但克里斯汀与劳尔知道,克里斯汀的成功的确也离不开魅影的帮助,而且魅影从小就在剧院长大,几乎没有接触社会,在加上魅影脸上的`伤,所以克里斯汀也是比较担心魅影离开剧院之后的生活,劳尔也知道克里斯汀放不下魅影的心情,所以才有了第一幕,老劳尔一定要拍下魅影遗物的一幕,在最后送到克里斯汀的墓前时,看到了魅影专属的黑玫瑰,劳尔知道魅影还活着,而且也在他们的身旁,在克里斯汀的身旁守护着。

  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身为记者的作者随着调查和采访的深入,讲述了宏伟壮丽的巴黎歌剧院里闹鬼的事。歌剧院经理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辞去经理之职后,如释重负;他们的继任者蒙沙尔曼先生和里夏尔先生上任伊始,有个亲眼见过歌剧院幽灵的置景工猝然吊死在舞台下面的台仓里,把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的告别辞行晚会给搅了;新任经理又受到歌剧院幽灵先后两次敲诈,四万法郎神秘地不翼而飞;著名女歌星卡洛塔竟然在演唱拿手曲目时走调,癞蛤蟆般的鼓噪甚至惊得剧场大厅里的枝形吊灯都掉下来,当场砸死已被里夏尔先生指定去接替幽灵的领座员吉里太太职务的看门妇,卡洛塔含羞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取而代之的歌坛新星克里斯蒂娜,师从所谓的“音乐天使”,亦即歌剧院幽灵,在《浮士德》中,她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去演唱玛格丽特一角,演至最后一幕,她用超凡脱俗的歌声呼唤天使,她的身体仿佛腾空而起,拉着全场为之震颤的观众一起展翅高飞,每个观众都以为自己插上了翅膀,这时舞台上突然陷入一片黑暗,观众几乎来不及发出惊叫,灯光又重新照亮舞台,但克里斯蒂娜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了,被劫持了;克里斯蒂娜失踪后,她的心上人夏尼子爵也不知去向,子爵的兄长菲利普伯爵又意外身亡;围绕着夏尼子爵和温柔迷人的红歌星之间的爱情故事,骇人听闻的罪恶勾当接踵而至……这一切的一切,随着作者的调查和讲述,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均系“歌剧院幽灵”,一个有血有肉的丑八怪埃利克所为。埃利克天生一张连亲生母亲见了都害怕的脸,从未得到过女性的爱,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后,因羞于见人,藏身于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室里,他使出一切鬼魅伎俩想要获得漂亮动人的克里斯蒂娜的爱,仅仅是为了能过上像常人一样的生活。至此,作者对埃利克的不幸寄予的无限同情已跃然纸上,使这出爱情悲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至今仍脍炙人口。

  作品影响

  《剧院魅影》自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一九二二年,前往巴黎休假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界巨头、环球电影公司总裁卡尔·勒姆尔(一八六七—一九三九)偶然得到一本《剧院魅影》,他一个晚上就将全书读完,当即决定将它搬上银幕,并聘请因扮演(《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席莫多而走红的丑星、“千面人”朗·钱尼主演埃利克;

  一九二六年,当时尚处于默片阶段的电影(我国解放前的中译名为《歌场魅影》)上演,因其出色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大获成功。

  一九四三年,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重拍了这部电影,与以前相比,这次更注重音乐的表现。

  一九六二年,英国伦敦以拍摄恐怖片见长的哈默电影公司也将它搬上了银幕。

  一九七四年,美国以“摇滚歌剧”的风格,嘲讽性地重新演绎《剧院魅影》。我国先后两次拍摄的电影《夜半歌声》多半也是取材于这部小说。然而,在众多的相关创作中,知名度最高、票房收入最丰的,当推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谱曲的音乐剧《剧院魅影》;

  一九八六年,韦伯在自己的庄园夏季音乐会上试演《剧院魅影》,当时的剧本由他本人与《星光特快车》的作词者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谱写,但试演后,他觉得歌词中的浪漫色彩需要进一步加强,于是又请查理·哈特重新为该剧作词。不久,全新的《剧院魅影》在伦敦皇家剧院揭幕,由韦伯当时的妻子莎拉·布拉曼饰演女主角克里斯蒂娜,迈克尔·克劳福德出演魅影;动人的剧情,迷人的音乐,光怪陆离的舞台设计,使这出音乐剧一夜成名。

  一九八八年,韦伯的《剧院魅影》移师美国百老汇,同样引起轰动,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和《猫》一起,成为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

  另:美国畅销书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赛斯为此书写了续集——《曼哈顿幽灵》。根据《幽灵》一书改编的音乐剧《歌剧魅影二:爱情不死》已在伦敦上演。

  作者简介

  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868年5月6日生于巴黎,1927年4月15日在尼斯去世,终年59岁。

  勒鲁一生中写了33部长篇小说,都是在报纸、杂志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作品。勒鲁涉足侦探推理小说、荒诞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等各个领域。他曾在《晨报》当过新闻记者。日俄战争时,他常驻彼得堡。

  他的作品如《黑衣夫人的芳香》、《歌剧院幽灵》、《黄室奇案》等很有名,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歌剧魅影》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相关文章:

分析徐渭大写意花鸟画风及美学主张11-07

论文写作特点分析08-22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研究分析11-10

建构立体的西方美学史分析11-10

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论文10-06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10-03

产品设计美学及经济审美论文09-02

试论英美影视作品中习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论文07-19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论文07-28

网络会计特点及发展优势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