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校师德建设应重视情感因素

时间:2020-09-20 10:53:28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谈谈高校师德建设应重视情感因素

  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环境是指影响教师职业意识、情感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意义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摘要:情感是师德的内在成分。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师德评估标准僵化等问题。师德建设应该以情感作为载体,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师德建设;情感

  一、情感:师德的内在成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包含着情感成分。这是因为,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央教科所前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情感不仅引发和调节着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更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1]可见,教师情感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情感因素在师德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的作用。

  除此以外,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能力,才能调节好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而且还要接触家长和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道德冲突和价值选择,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波动也不断增加。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往往能够正确认识与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使得情感的.表达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信念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师德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由内而外地生成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体现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品质必然充满情感性特征。从孔子“诲人不倦”的师德形象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意蕴。关注师德的情感成分,要注意到,师德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教师的行为本身,它还具有育人功能。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培养人、发展人,就要求教育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人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成长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故而,当一名教师在践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师德准则的时候,实质上他也流露着教育活动本身的人文情怀。因此,挖掘师德中的情感成分,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情感忽视

  高校师德建设,是指根据时代形势的转变,把握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和规律,用以探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政策规范的完善、内容体系的更新和体质机制的改进、内外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2]师德建设应该关注作为情感性存在的高校教师本身。高校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仅在思想道德、生活态度、学术学风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教化作用,而且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层面上对学生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不断落实,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师德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

  师德建设是一个知情意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高校倾向强调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师德建设往往以集中开会和理论学习为主,旨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毋庸置疑,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助于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但这类师德建设的方法不足的地方在于,仅仅只强调职业道德认识的确立而没能促进职业道德情感的产生,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职业道德行为,师德建设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有个别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往往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违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

  (二)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高校中有的教师上课很认真,但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并不多,对学生的关心也不够。这和学校在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不全面有直接关系。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无可否认,勉励任课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地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让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才,帮助学生成长,同样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书容易,育人却困难。比起纯粹的知识传授,育人是一项师生之间身心敞开的交往工作,需要教师情感的付出与投入。在功利化浪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校看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忽视其育人成效。这就容易导致师德建设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三)师德评估标准僵化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某些师德的评估标准比较僵化,只有严格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才可能成为师德标兵,而这类标兵的形象往往是严肃和理性的。事实上,学生喜爱和尊重甚至模仿的却是那些看似有些“离经叛道”,实际上能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因评估标准的禁锢,使得教师不敢展示个人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师德表现几乎千人一面:“依法治教”、“授业解惑”、“严谨治学”,而缺乏“人情味”。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师德建设的情感因素遭到忽视。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的因素,又有高校内部管理的因素,更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因为对于师德的情感内含认识不够充分,师德建设的载体过于单一。因此,要增强师德建设,高校应该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以情感为载体的师德建设

  如果我们把师德建设同做好教师的标准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师德建设同样应该从情感入手。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

  情感机制所独有的激化、评价、选择功能使其成为师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教师思想建设主要方法还停留在规训与惩戒等他律形式,致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境界不高,难以转化为内在固有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师德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师德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增强师德的情感体验,发挥情感体验的动机与强化的机制。一旦教师心中的那份教育热情被激活与点燃,那么教师对待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感,对待工作就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待自身也会注重保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

  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情,其核心就是关心与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更要关心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鼓励教师欣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包容不同特性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醒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

  (三)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环境是指影响教师职业意识、情感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意义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教师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氛围环境,比起思想教育灌输更有感染力和渗透性。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温馨的人文环境,并且在教师心中形成舒适的教书育人氛围。

  同时高校还要改进师德评估标准,减少固化的指标,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展的个性差异,嘉奖和肯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强师德建设应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重视和发挥情感因素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论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1994(5).

  [2]贾汐.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3(6).

  [3]亚米契斯,夏丏尊.爱的教育[M].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侯彦杰,杜凯.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