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8-01-23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导语: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学生,把承担这一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原来的依附机构剥离出来单独设置就显得势在必然。

  高校全面扩招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必须认真解决的迫切问题。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必修课。各高校纷纷开始研究如何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就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当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仍然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毋容置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德育的范畴。但就二者的逻辑关系而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属于包含关系而非并列关系,简单地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理解为思想品德问题既违背了二者的逻辑关系,又可能导致对心理问题的轻视甚至忽视。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均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姑且不论这部分人有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由于这部分教师主要的精力都在处理学生工作的具体事务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这就必然导致有机构和人员但实际工作成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二)重视解决问题轻视发展咨询。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始自20世纪80年代,以问题为导向,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治疗性咨询,极少关注学生的普遍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目标设定为二级,工作重心主要是对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咨询上,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这就为当前部分高校和部分时段频频出现学生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关注消极预防忽视积极引导。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积极的,但这种积极本性不会自发表现出来。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都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对部分已经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对绝大部分当下心理状态显示为健康的学生疏于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体验教育,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兼职居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主要包括:德育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院系政治辅导员。从上述人员构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依靠兼职教师完成。这些教师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掌握心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即便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如果只懂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或不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和丰富的人生哲学知识,也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工作。

  (五)管理体系混乱,评价体系模糊。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设计管理体系时往往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纳入学校管理系统。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纷纷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这一新设机构归口管理没有统一模式,大多各行其是,绝大部分高校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下设机构,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高教研究所等业务部门,更有少部分学校将这一机构挂靠在校医院。尽管教育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但该课程如何组织实施没有统一要求,更谈不上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综合效果的科学评估,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对策分析

  (一)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着眼点上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必将成为高校决策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教学内容。大学生的成长健康,既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健康,也包含了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等内容,高校德育不能只关注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健康心理的涵育。目前,尽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篇幅,但内容上点到为止,加之部分授课教师认为自己本身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缺乏心理学的专业教育背景,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要么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要么干脆以学校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由,把皮球踢给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任教师。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往往会以同样理由把德育的任务踢回给德育教师,从而在同一高校出现了德育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压能力训练,正确面对因人际交往、学业就业带来的压力,勇敢面对生活挫折。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丰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等相关内容,特别是教会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根本上解除大学生的认知困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