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6-07 01:01:28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积极心理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升并整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改变目前被动“解决问题”的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变为主动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为人做事,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社、心理健康者协会倡议,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了每年的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取意“我爱我”,表明了心理健康节珍爱自我之意。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大高校也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配合并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依然无法从根源上避免或解决此类问题。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被动防治的现状。本文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由被动的防治转变为主动引导,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和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20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

  其研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个体的主观体验层面研究,包括幸福、满足、希望、乐观等;个体的人格特性层面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善良、感恩、宽容、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的集体组织系统层面研究,包括责任感、和谐的工作环境、文明、职业道德、自制力、容忍力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都比较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几点错误:1)方向性错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延续着消极心理学。2)教育内容狭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形中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3)教育手段缺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积极心理学引导人们去关注个体发展的积极面,关注大学生的潜力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学重在建设而不是对“不正常”的修补。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1、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情绪的体验如:满足,快乐,乐观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古人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使他们找到大学生活及之后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会自我宣泄负面情绪;懂得保持和传递正面积极的情绪。高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积极校园文化;各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风气,强化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鼓励学生劳逸结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和公益性质的活动。感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

  2、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美德和优势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中庸》里说:三达德即“智”“仁”“勇”即品行、美德,而个人优势则是培植美德的途径。在高校里,学生博览群书、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人际沟通,学会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勇于探索创新,激发个人潜在能力,当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系里,通过标兵、楷模等表彰和嘉奖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得到一致好评的同学,既引导学生本人意识到个人优点,鼓励了学生继续努力,也带领其他同学的积极进取。人生来就有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结合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使其转化为内在的动机和价值,就推动了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培养。

  3、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更开阔,强调个体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大学生处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个人是否快乐通常会倾向于参照一定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朋友圈等因素。温馨的家庭、浓郁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质素都胜过心理干预,潜移默化的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另外,高校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尊重、欣赏、鼓励学生。转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心理问题”的观念,关注优势,挖掘潜能,提供展现的平台,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快乐和有成就感。

  积极心理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升并整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积极心理学追求幸福的的理念,用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校园环境、人文关怀强化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重在挖掘大学生积极的潜能和优势,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由被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引导大学生塑造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做人做事,找到成长中的快乐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意义03-2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2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精选5篇)05-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研究论文(精选5篇)04-2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28篇)06-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论文03-18

透析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03-25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10-18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