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育生态学论文

时间:2020-12-08 10:55:15 外语 我要投稿

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育生态学论文

  一、教育生态学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关系

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育生态学论文

  (一)教育生态学

  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它依据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该理论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教育的思维模式,它促使教育者们在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时重视各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整体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根据现代西方课程理论,“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个学术概念,是对学校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如果说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那么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两者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教学环境三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说来,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多样性;

  2.影响方式的弥散性、间接性和持久性;

  3.影响效果的双重性;

  4.功能的潜隐性。就学校而言

  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制度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

  2.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3.精神层面:主要指思想观念、人际关系、校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三)教育生态学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从隐性课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间接而内隐方式存在的隐性课程,其建设实质就是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建设,构建良好的隐性课程其实就是对教学生态系统环境的优化,具体到学校,就是对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即学校物质环境、组织环境和规范环境的优化。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教育生态学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一脉相承、不谋而合,而教育生态学所强调的联系共生,动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都能被有效的借鉴并运用到隐形课程的构建中,从而使隐形课程的建设更具科学性与有效性。可以说,离开生态学所揭示的三大环境系统,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隐性课程研究也就失去了它所要探索的对象。

  二、高职院校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始终存在以下困境:

  1.学生学习习惯与自觉性差,缺乏学习动力与热情、自卑厌学情绪严重;

  2.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

  3.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单一。与此同时,英语学习强调重复记忆,枯燥乏味,需要较强的毅力、耐力、学习内动力、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精神鼓舞。而所有这些困境与问题,单纯依靠显性课程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虽然各有特点,但两者在很多情况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显性课程展示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隐性课程则为目标的实现趋利避害,营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英语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可以说,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更需要隐性课程的有效配合与支持。

  三、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构建策略

  为了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笔者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教育生态学”所倡导的整体性、联系性及平衡性等原理与机制为原则,从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入手,从制度、物质和精神三个层面提出构建英语隐性课程的策略,以期能对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制度层面

  1.学校制度层面制度层面是隐性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教师和学生价值取向和角色抉择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层在外语教学上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校英语课程的走向和实际执行情况。在有的职业院校,尤其以理工专业为主的学校,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经常被视为费时低效,甚至无用的课程,此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删减甚至取消大学英语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对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相应降低。由此,英语隐性课程能否在高职院校顺利展开,管理层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和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系部制度层面除了学校全局性的规定,各专业系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进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展。例如:外语专业可实行早读制度并将之纳入期末考核评定;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达到某个分数才能毕业或才能参加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则根据专业特色和未来就业与外语运用的关联程度,采取适度的规定,例如外贸、报关、酒店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或B级才能毕业。

  (二)物质层面

  1.校园布局、教学设施、课外活动美国学者德伯里认为,校园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由此,我们应努力创设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例如,在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公共场所,悬挂中英文对照的名言、警句、小常识或温馨提示;学校的各类课室、各部门办公室、各类公共和专门设施可采用中英对照的方式来标明。学生置于这样的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一些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同时,学校或系部应积极搭建英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室,不断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图书馆也应不断丰富更新英语图书的收藏,多引进英文原版图书、报刊和杂志。学校和系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外国专家开设英语讲座,组织全校性质的英语竞赛,开设英语选修课,开办英语广播台,建立英语角,开展英语板报宣传栏,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英语教学环境。

  2.教室布置、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教室是学生外语学习活动的主要地方,也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良好的英语课室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1)教室布置:应尽力营造和突出外语氛围,例如在课室粘贴英文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定期轮流制作英文板报。

  (2)班级规模:根据格拉斯———史密斯曲线分析,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师生关系更融洽。由于英语教学更强调实操与师生互动,所以在英语班级规模上,不应超过30人。

  (3)座位编排: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学校教室多采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模式,这不太利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并造成师生间非平等的'关系。由此,外语课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采用圆形排列法、小组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等不同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神层面

  1.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风气作为隐性课程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具体表现为校风、教学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校风、班风是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和无形的环境因素,这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和生活。由此,营造积极向上、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氛围非常重要。

  2.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心理环境轻松、愉快、上进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创建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首先,我们要优化课堂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需求以及个性化特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多给与他们肯定性评价,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其次,教师要经常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采取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厌学变成乐学。

  3.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学行为被认为对学生学习和行为培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除了知识水平、教学方式以外,教师的仪表气质,思维方式,个性特征,言谈举止及师生间关系等均会以潜在方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英语教师应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情感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突破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隐含的内容,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增加人文关怀和文化取向,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时,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英语隐性课程的构建与优化,不仅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教育生态学论文】相关文章:

1.构建高校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论文

3.高职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论文

4.高职动画教育发展论文

5.新课程教育赏识教育论文

6.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

7.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8.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9.高职计算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