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10-09 21:25:54 外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论文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改革从未间断。外语作为因时而生的一门课程更需不断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外语教学增设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一种新事物以S型曲线的形式发展,初显成效。多媒体丰富了教学手段,远程教育等拉近了教学距离,网络笼罩下的学习终端形成世界性的大课堂。学生主体性被激发,不再固守学习的客体角色,而是转向新领地成为参与主体。一些院校甚至推出外语机考改革、人机对话测试等项目。但随着S型曲线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外语教学的新弊端凸显。

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论文

  一、内外交困

  当下大学外语教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小,对非沿线城市的学校影响有限。语言学习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需要内外环境多方面配合。就母语和外语的区别来看,母语学习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并且参与了个人成长的社会化过程,母语习得被认为是生存必须。外语学习顺应时代产生,是客观环境变化产生的发展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越是低层次的需求对个体越重要,且只有当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外语交流环境的先天不足,使外语学习显得没有那么必要。此外,外语这种发展需求产生之时,政策性的强制和指示较多,学习主观动力不足,这又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但除了直接对口的相关专业常组织活动进行交流外,中外学生日常互动较少,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两张皮,增加了理解障碍。院系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师质量待优化。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之间研讨频率低。公共课教师不专业,语法知识讲解多,专业外语补充少;专业课教师基础差,专业外语发音不准确、使用不恰当,由此,学生公共外语一般、专业外语匮乏。教师进修机会较少,一些低层次的院校多是照本宣科,鲜有新鲜养分注入;教师缺乏对外语原版知识的吸收和反馈。外教利用率不高。随着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外教引进越来越多,但也徒有虚名,多数使用中国版本的编译教材授课,未见原版教材因地制宜地投放,教授过程中亦很少开口,更缺乏互动。教育根本在于学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所得到的效用增量递减。在我国最为重视的英语教育,自小学至高中长达十年之久。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消费品,随着学习年限增加,边际效用降低,学习疲劳感上升。加上学不能致用,兴趣和效果自然减弱。就专业自身来看,虽有“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但外语就业前景依然不明朗,于是主动选择外语专业的少,被动调剂者居多。学生的惰性因素仍是重要障碍。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步入大学的学生如出笼之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减弱,“不加分不去,无测试懒得去,觉得没用更没必要去”成为典型的学习心理。标准化考试的通过只需及格,及格成为学生通过考试的唯一目标;突击学习态度成为常态。因此,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二、不破不立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种模式一旦被采纳便会形成依赖难以突破。大学外语改革要认清思维与逻辑,明确功能定位,做到目的和手段相统一。思维与逻辑。汉语和外语有不同的思维逻辑。思维方面,不同语言在词义表达和解释、语序选择和呈现各有侧重。逻辑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大有不同。就英语而言,语法上将重要信息置首再补充修饰语;词义上会根据词语代表事物的功能、形状等进行词义泛化。文化差异方面,陆路为生使汉语表达更为固定和刻板,水路给养使英语使用更为灵活多变。不同语言图式的差异性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障碍。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路径,将新语言归纳到母语图式中并对其修正。人脑中的语法知识分普通和个别两种,前者源于生物进化,后者产于后天习得。从这个角度讲,母语和外语都属于个别语法,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将其归入普通语法图式时便极易产生混淆。人脑的认知以图式为前提,因此,新图式的建立尤为必要。加之图式的后天习得属性,人们可以通过构建新型认知图式,恰当转换两种不同的图式,增强外语学习的有效性。目前大学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多是专业翻译人员的二次编码,是外语图式基础上融合汉语图式而形成的新图式,这种图式脱离了原有图式的纯粹性,成为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潜在症结。人脑先天地具有语言习得功能,提供正确的外语素材并加以训练,更能有效地掌握语言。这就需要多接触原语言教学,使用原版教材,利用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吸收借鉴新型课堂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原版课程之后,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此外,在专业课方面,随着新理论、新科研的不断开展,要及时补充新的原版语言词汇和资料,克服编译教材的弊端。工具和人文。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流,因此,外语的工具性功能得以强化。从商务英语、中高口译到韩语能力、俄语职业资格考试等,外语的工具性被最大限度挖掘。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是两个不同过程。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并机械运用规则,习得则通过无意识的交流灵活掌握。有效的外语学习需要演变为语言习得过程,这就涉及人文性的挖掘。所以,大学外语教学应该深化公共课的内涵,注重人文功能的发挥。不停留在语言学习的表层———语法和词汇,还要增加文化知识的普及。加强外语基础性原著的阅读是必要手段,既能加深印象又极具挑战性,激发学习潜能。大学外语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三种。基础性课程,将外语看作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识课程,以外语为载体注重人文气息的培养;学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学术问题讨论的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改革注重通识教育的开发,而真正有效的改革应将三者有机结合。既要加强公共性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专业外语奠定基础;又要培养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专业英语进行补充。以往只有国际贸易等明显与国际交流相关的专业才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随着国际化推进,互动和交流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各专业相关外语课程的设置已是大势所趋。在具体实施上,可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课程的趣味性,对评价较差或选择较少的课程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尽管外语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强化,但现实中还面临着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在听说读写译能力中,用于实战的听说能力差,以致于出现了十年苦读仍不会开口的尴尬场面。所以,工具性功能亦需优化。利用政策的权威性,扩展交流空间,营造日常交流的需求氛围是不错的选择。智慧兼智能。智慧学习以物联网为手段实现教学生活网络化;智能学习则更进一步,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推动校园生活数字化。智慧和智能使多模态话语更加立体、可感知,通过丰富话语和语境的形式,使外语交际更加有效。目前,互联网虽被广泛引入大学外语教学,但多是形式上的利用,实质还是教师的强制灌输。智慧与智能的改革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构建。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需要根据新状况不断重构。智慧化建设不仅使教师也使学生随时随地接收新知识、更新新理念,丰富和补充已有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互动交往性和情境化。主动建构侧重于没有教师指引而主动建立知识结构,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智慧和智能致力于课下学习、课上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上机制约束,倒逼课下学习机制,促使学生自主、自助学习外语。互动交往与智能时代交互理念不谋而合。相比于传统网络,智能化交往的触角延伸更广。对于外语学习而言,不只是全国范围内的师生交流,更是本土学生与外国名师的直接对话。学习社区更为开放、专业,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奋进。对于学校而言,除了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和环境外,还应该结合校情院情促进学习小游戏的开发,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增加认同感。情景化注重与实际应用活动的联系,强调活动情境存在的必要性。无论是80年代“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还是新时期网络交流的使用,都没有真正做到情景化:国内缺乏实践外语知识和交际的客观环境;网络聊天充满虚拟性、缺乏及时性。而智能时代构建的情境如VR智能语言交际情景,能根据交际对象和情境的变化做出不同的条件反射,增加外语交流的真实性和挑战性。对比人机对话则较为刻板,对话形式和内容较为局限,因此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建构主义学生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视为主要,智慧和智能从内外两层面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对于千姿百态的学生群体而言,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各有差异,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补充学习内容,完善语言结构。学校可通过云技术共享学习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更新其他群体的学习动态,利用群体压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教师观着眼于教师指引、协助角色的构建,通过教学相长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智慧和智能时代教师的任务在于布置课题、补充讨论,实现了新角色的转换;但也对教师角色提出挑战: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学生接触到的内容可能并没有被老师捕捉到。这样就有利于克服教师惰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相关知识的网络检索,实现无时无刻不进修。经过师生、生生之间对知识的共同建构,他们的社会关系也得以建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前行动力,必然面临各种阻力,亦离不开坚定的信念支撑。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是一场风险战,亦是一场持久战,不能忽视对改革对象的影响,不能轻视改革的长远影响。

【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08-14

关于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问题初探的论文06-25

CBI教学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论文06-27

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8-11

儿童学外语问题之我见的论文05-24

外语类高校教育论文05-25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3-21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究论文05-12

高校教学改革环境工程论文05-3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范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