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0-10-30 11:05:41 外语 我要投稿

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摘要:“双师型”人才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明显的本土特征,是研讨高等院校人才专业化发展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语词。但是现阶段我国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外语专业培养“双师型”人才非常具有必要性。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要培养双师型人才,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求外语专业培养“双师型”人才。因此尽快的构建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

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

  一、“双师型”的概念

  “双师型”人才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明显的本土特征,是研讨高等院校人才专业化发展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语词。“双师型”概念经历了多次的变动,曾出现过“双师型”、“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等提法,而且认定“双师”的标准也呈现多元化趋势。1990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于第3版刊载了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的王义澄先生的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首次提到“双师型”概念,而且上述文章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和做法,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先河,并对后来进一步认识‘双师型’人才的内涵以及制定相应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1]。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这也是在官方文件中,最早出现的“双师型”教师概念。随后,在1998年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重申了要重视“双师型”教师及人才的培养。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专任教师结构”这一观测点中明确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评估合格和优秀比例标准,并提出了双师界定的标准,为高等院校建设双师型人才队伍提供了政策依据。传统的“双师型”比较容易被简单的理解为“双证书”、“双职称”或者“双来源”。现代意义的“双师型”则既包含获得“双证书”、“双职称”等对“有形”的认定资格,还包括与其联系的经历,经验等“无形”的综合素质。[2]”。

  二、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现状

  众所周知,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都很奇缺,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说更是少之甚少。新建地方院校的外语专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年轻教师居多,学历层次虽有所提高,一般以应届硕士毕业生居多,但这部分师资队伍多毕业于外语院校或英语师范教育专业,所学专业多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教育,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迫切要求开设应用技能方面的课程和接受实用技能知识的指导,而大部分的外语专业的教师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即“双师”资质欠缺,因此,某种程度上难以胜任“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之需要;真正专业的外籍教师数量又过少,许多情况下都是由外国留学生兼职担任此项教学任务及工作,大部分的教师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同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区别不大,对“双师型”外语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甚了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3]。

  2、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方面

  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也是全都沿用单一的传统模式,缺乏“双师型”专业特点,对于“双师型”外语专业相关的课程的开设更是过少,参考资料更是有限,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考试方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少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环节,不能真正考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外语专业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必要性

  1、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要培养双师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各院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都仍停留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此类外语专业人才往往理论功底扎实,但将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社会实际工作中就有点如鲠在喉,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对于培养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并能熟练的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熟悉国际贸易流程,能熟练处理往来函电,制作进出口单证;熟悉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业务的“双师型”人才为各大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并将此作为新时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提升了外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层级与水平,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解决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扩大了此类人才的就业领域,提高了此类人才的就业成功率。

  2、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求外语专业培养“双师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与需求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交流的广泛化和多样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涉外交易活动迅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满足于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简单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对此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还要懂得相关领域的基本操作实践能力,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能熟练处理往来函电,制作进出口单证;熟悉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业务。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具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一支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既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国际商务师、经济师等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师型”外语人才的形成,有赖于“双师型”外语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四、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外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外语专业教师的技术业务培训,培养“一职多能”的教师,通过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外语人才,充实外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发挥“帮、传、带”的联动效应,提高外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逐步实现外语专业教师一专多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双师型”人才。

  (三)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要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通过增设相关学科和多学科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现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确立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综合技能”,突出“外语+商务+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及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外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也是新建地方院校培养中高级外语人才的典型模式[5]。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必须点面结合,这样,才能确保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成功,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人才市场对多层次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2]陀照渠.“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5).

  [3]李青.“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4]陈国宏.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81-182.

  [5]叶青.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新建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地方院校动画教育研究论文

2.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校园文化建构研究论文

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4.金融管理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论文

5.地方财经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研究论文

6.高等农业院校法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7.工商管治专业型人才培养探究

8.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