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交流角度看英语国家人名翻译

时间:2020-08-02 10:25:08 外语 我要投稿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英语国家人名翻译

  英语人名的翻译随意性极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怎样从文化交流角度浅析英语国家人名翻译?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英语国家人名翻译

  论文关键词:人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交流

  论文摘要:人名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符号,其作为社会语言和文化的产物,包含了大量的诸如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重要文化信息。从人名翻译的历史来看,人名翻译经历了一个从归化音译到异化音译再到音意译相结合的变化过程,其背后原因颇为引人深思。本文结合目前存在的外国人名翻译的混乱状况,分析和探讨其成因,指出"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这两个原则对人名翻译规范解释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英语国家人名翻译的规范化。

  一、引言

  英语人名的翻译随意性极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加之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有了常用的准则,通常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及释义法。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人名:roosevelt,elizabeth,如果它们被翻译成"罗斯韦尔"和"伊丽莎白斯",大多数人可能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了,因为它们通常被翻译成"罗斯福","伊丽莎白"。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原始信息的理解。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规律,在翻译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误解。

  二、人名内涵的准确翻译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对于人名的翻译,有些学者所持的观点认为:"人名或物体名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没有意义及内涵,是不可译的。根据这种理论,最好的人名翻译方法应该是最简单的音译法。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在日常的交际和语言使用中,外国人名的翻译采用的多是直接音译的方法,即使人的名字中所包含的单词有通常的其他含义。人名作为社会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语源多,典故多,文化容量大,变异纷繁,而且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信息。

  三、英语人名翻译的惯常策略

  在翻译人名过程中,翻译工作者普遍遵守"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原则,运用音译、意译、归化、异化等手段,翻译人名。

  1)音译

  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人名翻译过来,这种用于人名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时译者应充分理解原名文化特征。例:juda’skiss:犹大的吻;shylock:夏洛克。比如billgates(比尔·盖茨),georgebush(乔治·布什)等,而不会翻译成比尔·大门或乔治·灌木。但在具体翻译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原名中的英文字母可直接出现在译文。如:f.r.leavisf·r·里维斯;johnf.kennedy约翰·f·肯尼迪。2文学作品与新闻报道常有正名与小名掺杂现象,两个不同名字指同一人。译时可加注释。如:ann安→nancy南希;donald唐纳德→don唐。3译名不宜太长或太短。如:tom汤姆而不是汤;john约翰而不是强。4外国人取中文姓名者,可直接用中文姓名而不用英文翻译。如:leigtonstuart司徒雷登而不是斯图尔特;ferdinandusverbiest南怀仁而不是维比斯特。

  2)音译加注

  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姓名各有其不同特点。翻译时我们应以尊重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前提,保留源语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反映出"异国情调"。英语中的许多典故、谚语都与西方文化典籍如《圣经》、《伊索寓言》中的人物有关,这些人(神)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一些在英语作为母语的读者中耳熟能详的人(神)名,若只采用音译,在译入语读者当中就会造成文化信息缺失,无法使译文读者得到阅读原文同等效果。因此,在特定语境中对人(神)名进行单纯音译不能满足译文要求,此时应采取音译加注。音译加注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注释可长可短,可在文中,也可采用脚注,还可二者并用。如:

  hygeiaherselfwouldhavefallensickundersucharegimen;and

  howmuchmorethispooroldnervouslady?

  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这可怜的老太太,连健康女神哈

  奇亚也会生病。

  (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

  适用于此方法的人名主要有如下几类:1.《圣经》及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2.历史上的真人在某些方面由于某些原因而出名。3.戏剧、小说及文艺作品里的人物。

  3)意译

  意译指的是根据姓名的内涵来翻译的方法。这是文学作品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因为文学作品中的名字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后有目的地给与人物的',常常具有某种寓意,从作者所赋予该角色的名字中有时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身份、性格,甚至他的命运。而且小说的线索也常常隐含在人物姓名中。通过意译才能译出原文的意境和效果。张世良先生在翻译bettebaolord的小说springmoon时,也是将人名意译:augustwind-长风,boldtalent-秉毅,enduringpromise--允坚,dummy-哑巴。

  4)归化

  归化是一种文化补偿,是将原语中的姓名进行改造,目的是是译语更接近目标语文化,更接近译文读者,方便其理解和接受。它特别适用于文学作品中,因为将姓名转化成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命名方式,读者能更好的接受并且记住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关系。比如,傅东华翻译《飘》时,就把众多的人名中国化:scarletto’hara-郝思嘉,melaniehamilton-韩媚兰,ashleywikees-卫希礼,rhettbutler-白瑞德。

  5)异化

  异化是一种文化移植,使译语更接近原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语文化的风格和特色。这有益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交流和相互影响。它特别适用于人们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正如之前提及的中国人的姓在名前这种姓名结构所反映的先有家族,后有个人,家庭为大,个人为小,先大后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体现中国人重姓轻名的倾向,将姓放在名前,国外媒体已经非常自然地把胡zx和温总理译作secretaryhujintao,premierwenjiabao。而英美民族则崇尚"个体主义",重名轻姓,我们在翻译时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先名后姓,选字时应避免汉化。如英国诗人shelley译成"雪莱"而不要译作"谢利",re-agan译成"里根"而不要译作"李根"。

  四、规范人名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即便简单如音译法本身,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语言的发展,更多的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与深入,也在经历着从归化音译到异化音译的变化。而通过对近期通俗文学作品翻译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人名翻译方法开始日趋流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总是将人名的翻译简单地用音译法来处理。尤其是要区分日常交际与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人名翻译准则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卜爱会.浅析人名文化与翻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174.

  [2]陈晓宇.五四运动之文化阐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58-60.

  [3]周延.人名文化与欧美人名的汉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年版。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英语国家人名翻译】相关文章:

1.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微课的应用论文

2.从翻译的根本任务看文化传播论文

3.从会计职能角度看会计的内生性和延展性的论文

4.从《易经》的角度考察分析MBA

5.从学科反思的角度看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思考论文

6.从福娃英译名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育论文

7.从数据库角度学习会计电算化论文

8.从哲学角度谈化学中的德育生长点

9.从民法理论角度谈婚姻登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