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论文

时间:2020-07-16 09:31:38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论文

  摘要:在教育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几乎成为所有学校的追求。但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究竟谁来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什么内容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等,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四种关系:部分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内生与外发、共性与个性。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有助于学校文化建设走向正确的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论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关系;个性

  在国家强调文化自觉、教育改革走向内涵发展、学校改革注重个性化与特色的大背景下,提炼学校文化、形成学校办学理念几乎成为所有中小学的共识。然而,笔者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究竟谁来建设学校文化(主体)、建设什么内容的学校文化(内容)、怎样建设学校文化(方式)、建设成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结果)等等。这些问题也构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对范畴,成为影响学校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四种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不仅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变革的目标,反而会走向学校文化建设的反面,甚至成为反教育、反文化的因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若干所中小学的走访、调研,试对学校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部分与整体

  谁来建设学校文化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我们在对几所中小学进行走访、调研,指导中小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文本材料,里面罗列着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更有一些学校近些年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体现了学校开始意识到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并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对促进学校变革的价值。但是,当我们问到有哪些群体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时,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不仅书面材料,在实际的建设中也是如此。在几乎所有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都是在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集思广益”下进行的,普通教师和广大的学生群体甚至对学校文化一无所知,似乎学校文化建设只是学校管理者的事情而与其他教师、学生无关。在不少学校,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从哪来的等问题,广大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并不知悉,更谈不上认可与接纳;对于学校的政策、制度、规范是如何制定的,教师和学生并不知情,有些制度、规范在制定者看来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合乎教育发展的规律,但在学生眼里却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对于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的依据,教师和学生并不清楚,不少环境创设在建设者看来是美观的、大方的、实用的,却不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和实际需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学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功用,这就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躺在档案袋里应付上级检查的“成果”,或者成为展示学校办学成就的“形象工程”,如此,学校文件建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而沦为一种形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家长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前进的源动力。既然如此,学校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并将这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师生员工的生活、交往方式之中,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如学者所言,“学校文化的全部目的是让学校的所有成员包括老师和学生,都按照某种可以预测的方式行事,并使用同一个思维模式。文化既是一种生存机制,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1]因此,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管理者、普通教师、全体学生乃至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方面,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冲突与碰撞,部分与整体构成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第一种关系。在理论上,在实践中,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认识到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集体作为学校管理者,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领导集体也应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在中外教育史上,学校领导集体特别是校长成就学校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尼尔,夏山学校难以延续百年的辉煌;没有陶行知,晓庄学校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这也是当今不少学校在开办分校时以派出学校管理团队来传递学校文化为主要措施的原因。学校领导集体对学校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就要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学校已有基础、学校区域优势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对学校文化进行梳理,初步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草拟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设计学校环境创设方案。当然,学校领导集体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并不意味着其他教师、学生就可以置身事外,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影响、带动全体师生员工。因此,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来源,广泛征求意见,使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到认可。对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政策等制度文化,学校在制定实施之前要让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初衷和依据,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吸纳师生员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实施文本。对于学校环境创设等物质文化更是应从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和需求出发,合理设计、安排校园环境。除了全校师生员工之外,学校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活动中来,鼓励家长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传统与现代

  对于文化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数百种。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文化,对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点,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2]知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也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的事,如思想、学术、宗教、艺术之类,而关键尤其在‘方式’两个字上。”[3]基于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解,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因为生活方式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学校文化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不管全体师生员工是否察觉或者学校是否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一直都存在,因为全校师生员工一直都在按照某种方式生活着,只不过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成长、是否有助于教师发展,学校并未进行反思。美国学者威特克尔和格鲁奈特的著作中就介绍了六种学校文化类型———合作型、舒适—合作型、强迫合作型、巴尔干型、离散型、有害型[4],按照他们的分析只有合作型学校文化才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提炼、归纳、总结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也就是形成学校教育哲学。因此,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武装”学校文化也就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当前社会文化状况的反思,主张复兴传统文化呼声强烈,自上而下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潮,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少学校主动、自觉地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有些学校选择以“孝道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等为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实际教育教学中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甚至开展写毛笔字、着汉服、行古礼等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是从现代生活方式的视角审视学校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发现,有些活动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比如,有些学校以《二十四孝》作为孝道教育的内容,而忽视其中充斥的糟粕(如埋儿奉母、芦衣顺母等对儿童生存权利的漠视)。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而言,由不重视到重视是一大进步,值得称赞,但是盲目地回到传统、无条件不加选择地复兴传统文化可能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也构成了一种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阿基里斯之踵”,因为它直接指向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要从现代生活方式的角度审视和反省传统文化,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宜传承和弘扬,只有那些适合现代社会生活、有助于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的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和弘扬。这一方面需要理解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适合它生存的社会土壤,理解传统文化要从社会环境入手,探究它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真实含义,分析它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流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就是从现代性价值观出发,对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理,诚如学者所言,“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传承文化的同时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而传承什么、用什么育人,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如果基于人类的、历史的宏观视野来看,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无数次实践所证明了文明共识、价值共识、共同的精神财富是首当其冲的。”[5]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广为流行,下面以孝道教育为例来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孝”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曾多次提及“孝”,在某些特殊的时期,是否孝敬父母是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标准。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通过对历史典籍的爬梳整理,系统梳理了传统社会中孝的内涵和实质,“孝道的本质是维系家庭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6]但是,孝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埋儿奉母”“芦衣顺母”这样对儿童生命的漠视的案例都被奉为孝道经典。现代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社会孝的生存土壤也不复存在,所以对孝的认识也应进行反思与反省。葛剑雄教授指出,“如果将传统的孝道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的任务,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7]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生对此也有独到的认识:“今天的亲子关系当然不同,这是在经济、政治完全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稠密人际的情感态度。从而它不能再是传统的‘父父子子’,也不是重复五四时期的‘我不再认你做父亲,我们都是朋友,互相平等’,而是既在朋友平等基础上,又仍然认做父亲,即有不完全等同于朋友的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8]除此之外,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现代性反省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初中生与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阶段、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有所不同,教育方式理应有所悬殊,同一学段不同年龄同样如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孝道教育;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要通过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意识到孝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使其真正从内心接纳这一价值观,并逐渐影响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内生与外发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一些学校不惜花费重金让所谓的学校文化设计公司来包装设计学校文化,力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学校文化设计公司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出一套详细的设计方案供学校使用。这种市场化、商业化的工业生产模式被应用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也如其他生活用品一样走入了工厂的流水线,如此“生产”出的只能是标准化的“产品”。这从根本上扭曲了学校文化的本义,只能使学校文化流于一种有名无实的形式。一方面,这种“速成”的学校文化建设往往没有对学校进行长期的调研,对学校的优势与不足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也没有学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公司的员工就包办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这也就不是属于这个学校的文化,只能是“给人看的”学校文化。在现实中,笔者也发现,有些学校具有非常明确的办学理念,并且也有着对办学理念清晰的认识、系统的诠释,在这一办学理念之下也以“某某课程体系”(某某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命名了学校课程体系。但是,仔细研究这些“某某课程体系”就能看到,冠之以“某某”的课程体系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并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学校仅仅将办学理念几个字放入课程体系之中而已,并没有将这一理念、核心精神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之中。如此,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就成为“两张皮”,二者相互分离,学校文化建设变成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日常交往无关的事情,学校文化也就沦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外发的学校文化并非生于此长于此,也就使得它无法真正融入到师生的日常交往、成为师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学校文化内生于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中,是学校的历史积淀、师生交往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等的凝聚,而非外来植入到学校之中。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绝非靠外物“嫁接”而成。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内生与外发的关系也成为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学校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理所当然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当然可以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设计。事实上,由于中小学教师长于教学短于研究,在理论思维方面相对不足,在学校文化的上位思考方面有所欠缺,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都会邀请学者专家建言献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家学者就主导甚至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专家学者只能是指导帮助学校提炼总结学校文化,而非代替学校师生员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既然学校文化内生于学校发展变革之中,那么就要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包含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专家学者们要指导和帮助学校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学校发展现状、学校优势不足以及师生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入调查,梳理、提炼、归纳学校文化的内涵,并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释,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提炼学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学校领导集体通过多种方式让全体师生认知认可接纳学校文化,并将学校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学校日常管理、师生日常交往之中,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灵魂,应该统领学校各项建设。在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之后,学校要对其进行系统阐释,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更要通过对它的阐释明确学校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办学目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乃至更加细致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人的血液贯穿人的全身各处,从大脑到躯干到四肢,虽然我们日常生活并没有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没有它人就没法生存。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同样如此。相比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过程更为艰难、时间更为持久,因为它要改变部分师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如学者所言,“要记住文化是要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如果想要不费吹灰之力就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那无异于痴人说梦。”[9]

  四、共性与个性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许多学校都以“孝道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等作为办学理念,这往往就会导致“千校一面”,使学校失去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尊重差异的背景下,建设有特色、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成为不少学校的追求。“对于人而言,文化事实上是他的第二层空气。人没有空气固然会死亡,离开了文化也同样不能生存。但是空气是普遍性的,而文化则在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10]不少学校在追求学校文化特色的过程中陷入了迷途。有学者曾指出,“许多中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都在追求特色,但对特色的理解却缺乏必要的自觉,从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特’就是好,‘特’就是不同,‘特’可以‘专项’建设,‘特’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等。”[11]脱离共性的个性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失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义。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究竟建成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是学校要认识到共性是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核心目标就是育人,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在此意义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就是要始终发挥育人的作用,真正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这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追求。具体来说,学校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在合乎共性基础上追求个性。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要在合乎共性的基础上,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方面有所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阿基米德点”,以这个支点撬动学校文化建设,乃至更深层的学校整体变革。学校文化建设的支点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来源于学校的历史传统。每一所学校的建校时间、发展历程等都有所差异,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历史本来就是一所学校文化由“隐”到“显”的过程。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人、事、物都可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第二,来源于学校的区域、地理位置。

  每一所学校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也不同,不同的区域本身就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区域文化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资源。有一所小学位于诗人故里,学校试图发挥这一区域优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行动方向。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借助这一地理区位优势,以建设成为一所富有诗意的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让学生享受诗意童年就成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紧密围绕诗意展开。第三,学校在发展中的成就。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由于自身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家长来源的不同,使得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有些学校探索了一些解决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一所农村初中,学生都是来自附近几个村庄,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就成为关键。学校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引导学生参与到校规校纪的制定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会的组织管理中,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学生会成员;晚自习由学生自主安排,自由组织活动,等等。于是,自主教育就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围绕自主、自理、自立等展开。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部分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内生与外发、共性与个性这四种关系虽然不能涵盖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处理好这四种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走向健康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4][9][美]托德威特克尔,史蒂夫格鲁奈特.如何定义、评估和改变学校文化[M].刘白玉,韩小宁,矫永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10,59,64.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0.

  [3][10]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49.

  [5][11]唐汉卫.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几个误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27-30.

  [6][7]葛剑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孝道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4.

  [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5.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1.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论文

2.浅谈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3.试析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的论文

4.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渗透关系论文

5.论文结尾致谢应该怎么写

6.数学与医学的关系论文

7.当代医患关系哲学思考论文

8.试析经济转型视角下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五个关系论文

9.中职物本文化建设研究论文